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穿越大唐做皇帝 > 第 68 章:诗歌大赛才情显,佳作频出传千年

第 68 章:诗歌大赛才情显,佳作频出传千年

大唐的绘画与书法艺术在热烈的创作氛围中大放异彩,李轩目光又转向了诗歌领域。诗歌作为大唐文化的璀璨明珠,在民间与文人雅士间广为流传,是大唐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李轩深知,一场盛大的诗歌大赛,不仅能激发诗人的创作热情,还能挖掘出更多优秀的诗歌作品,让大唐诗歌文化迈向新的高峰。

在一次朝堂议政结束后,李轩向大臣们提出举办诗歌大赛的想法。他神情温和,眼中满是对诗歌文化的热爱:“诸位爱卿,绘画与书法的繁荣让大唐文化熠熠生辉,而诗歌更是我大唐文化的瑰宝。朕欲举办一场诗歌大赛,让天下诗人齐聚一堂,以诗会友,展现大唐的诗歌风采,诸位意下如何?”

礼部尚书立刻站出来,恭敬地回应:“陛下圣明!诗歌是大唐文化的灵魂所在,举办诗歌大赛,定能让诗歌文化更加繁荣,也能让大唐的文化影响力远播四方。”

李轩微微点头,满意地说:“此事就由礼部牵头,尽快拟定详细的比赛方案,务必让这场大赛成为诗歌界的盛事。”

礼部领命后,迅速组建了筹备团队。他们日夜忙碌,精心策划大赛的各个环节。首先是制定比赛规则,为了确保公平公正,比赛分为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初赛面向全国,诗人只需将自己的作品投递至各地官府设立的收稿点,由当地的文人墨客进行初步筛选,选出优秀作品进入复赛。

复赛则在长安、洛阳等大城市同时举行,邀请当地知名的学者、诗人担任评委。参赛诗人现场命题作诗,评委根据诗歌的意境、韵律、文采等方面进行打分,选出得分最高的一批诗人进入决赛。

决赛将在长安的皇宫内举行,由李轩亲自担任主评委,还邀请了朝中文学造诣深厚的大臣以及诗坛泰斗共同评审。比赛题目由李轩当场给出,要求诗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首高质量的诗歌。

筹备团队还精心挑选了丰厚的奖品,除了金银珠宝,还有珍贵的文房四宝、名家字画以及在皇家藏书阁借阅书籍的特权,这些奖品足以吸引众多诗人踊跃参与。

消息一经传出,整个大唐都沸腾了。诗人墨客们纷纷摩拳擦掌,准备在这场大赛中一展身手。在长安的街头巷尾,时常能听到人们谈论诗歌大赛的话题。

“这次诗歌大赛可是难得的机会,我一定要好好准备,说不定能在大赛中崭露头角。” 一位年轻的诗人兴奋地对同伴说道。

“是啊,听说陛下亲自担任决赛评委,这可是无上的荣耀。我得赶紧回去潜心创作,争取进入决赛。” 同伴也满怀期待地回应。

初赛阶段,各地官府收到了如雪片般飞来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题材广泛,有描绘大唐壮丽山河的,有抒发个人壮志豪情的,有歌颂爱情的,也有反映民生疾苦的。负责筛选的文人墨客们认真阅读每一首作品,常常为了一首佳作而争论不休。

“这首诗意境深远,用词精妙,我觉得定能进入复赛。” 一位文人指着一首描绘边塞风光的诗歌说道。

“确实不错,但这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也毫不逊色,情感真挚,韵律优美。” 另一位文人提出不同看法。

经过激烈的讨论和筛选,一批优秀的诗歌作品脱颖而出,进入复赛。

复赛当天,各个比赛场地都热闹非凡。参赛诗人早早来到现场,他们神情紧张而又兴奋,手中紧紧握着笔,准备迎接挑战。题目公布后,诗人们立刻陷入沉思,随后奋笔疾书。

在长安的复赛场地,一位名叫苏瑶的女诗人,她才思敏捷,下笔如有神。题目是 “春日长安”,她略作思索,便挥笔写下:“春日长安花似锦,柳丝摇曳舞东风。繁华市井人声沸,盛世欢歌韵无穷。” 诗句生动地描绘出春日长安的繁华景象,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称赞。

在洛阳的复赛场地,一位年轻的诗人王宇,他的作品充满了豪情壮志。题目是 “壮志凌云”,他写道:“壮志凌云破九天,豪情万丈谱新篇。男儿当立千秋业,不负青春岁月年。” 诗句气势磅礴,展现出年轻人的朝气与抱负。

经过复赛的激烈角逐,最终有三十位诗人成功晋级决赛。

决赛当日,皇宫内张灯结彩,气氛庄重而热烈。三十位诗人齐聚一堂,他们身着盛装,脸上洋溢着自豪与期待。李轩端坐在龙椅上,微笑着看着台下的诗人:“诸位诗人,今日齐聚于此,以诗会友。希望大家能尽情展现才华,创作出流传千古的佳作。”

随后,李轩给出了决赛题目:“大唐盛世”。诗人们立刻进入创作状态,一时间,整个大殿内安静得只能听到笔尖在纸上摩挲的声音。

半个时辰后,诗人陆续交卷。评委们开始认真评审,他们时而低声讨论,时而点头称赞。最终,评选出了一、二、三等奖。

获得一等奖的是苏瑶,她的诗歌将大唐盛世的繁荣景象、百姓的安居乐业以及文化的昌盛都融入其中,诗句优美,意境深远。“盛世大唐呈锦绣,山河壮丽韵悠长。万民安乐歌祥瑞,文化传承绽异光。” 李轩对她的作品赞不绝口:“此诗将大唐盛世描绘得淋漓尽致,实乃佳作。”

获得二等奖的王宇,他的诗歌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回顾大唐的辉煌历程,展望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三等奖的获得者们也各有千秋,他们的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大唐盛世的魅力。

诗歌大赛结束后,这些优秀的诗歌作品在大唐各地广为流传,成为百姓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许多作品被收录成册,流传后世,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李轩看到诗歌大赛取得如此圆满的成功,心中十分欣慰:“诗歌大赛的成功举办,让大唐诗歌文化更加繁荣。我们要继续鼓励诗歌创作,让大唐诗歌永远闪耀光芒。”

在未来的日子里,大唐的诗歌文化将继续蓬勃发展,诗人墨客们将继续用他们的才华,为大唐的盛世增添绚丽的色彩,让大唐诗歌的魅力流传千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