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四合院前传,轧钢厂风云 > 第48章 落地登记

第48章 落地登记

午饭易中海大爷爷一家十几口人,加上三爷爷,易白军,易中海两口子,马车车夫,二十多人。

由于中午整的匆忙,并不是太丰盛,主要还是要照顾下午还要下地的家人,午饭时间长了,中午休息时间就不太够,下午做活儿没精神。

简单的吃了一顿饭,喝了一点小酒,并把易中海夫妇介绍给大房晚辈,大家就散了。

磨刀的磨刀,洗衣服的洗衣服,孩子们跟着姑娘们收拾碗筷,男人们在一起抽烟喝茶,其乐融融。

易中海从行李中挑出秋梨膏,果脯,糕点,什锦糖,茶叶,白酒,布匹,白糖等八件礼物,交给大爷爷。

“大爷爷,这么多年没回来,给您带点特产,还请您笑纳。”易中海恭恭敬敬的递给老头。

“这秋梨膏润肺,从老药房买的,果脯是早年皇宫里传出来的做法,糕点也都是大户人家爱吃的,什锦糖更是卖的叫一个新鲜,烤鸭,酱肉等熟食怕带回来路上坏了。”

“其他茶叶,酒,布匹之类今天上午青岛城里买的,从北平带回来不好拿,您老体谅一下。”

老头也没推辞,接过礼物,“这加起来没个十万块钱拿不下来吧,大老远的带回来,我也不跟你推辞。”

“有出息的晚辈,我巴不得多来看我。”

“年龄大了,没那么多讲究,就当是你孝敬我的了,哈哈。”

他们一群人说笑着,大房的孩子们也在旁边伸头缩脑的看热闹。

李兰想起给孩子们买的糖果,凑易中海耳边悄悄的嘀咕几句。

易中海又进屋拿出一包糖果,“大爷爷,让您家16岁以下孩子们都过来吧,我还给孩子们买了糖果。”

“顺便也可以让他们通知村里所有16岁以下的孩子过来分糖果,给孩子们解解馋。”

大爷爷闻言笑了起来,“哈哈,还是你心眼多,想的周到,你这糖果一分,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你回来了,不管是不是姓易,都有份,这回来办点什么事也有面子。”

“这一弄,谁不知道你出息了。”

“去弄吧。”

易中海见老爷子发话,就抓出一大把糖,一个孩子分五个,孩子们接过糖果,非常有礼貌的称呼一声,海哥,海叔,海爷爷,然后按易中海的吩咐一哄而散,飞快的跑出门,去找小伙伴们分享,易中海要分糖果的好消息。

不一会儿大爷爷家门前来了乌压压的一群六七十个小孩子。

还好糖果买的多,一人分上五个还有好几十个。

跟着孩子们过来看热闹的大人们,也纷纷表示感谢,并且不管是不是熟人,都跟易中海夫妇热情的打招呼。

其中有几个易中海小时候的玩伴,跟易中海离得最近。

孩子们在旁边玩闹,男人们坐在院子里喝着茶,晒着太阳,围着易中海听他讲北平城里的故事。

遇到家乡的熟人,易中海也放开了,什么燕子李三呐,什么孙军阀盗皇陵啊,什么慈禧的小道消息啦,日本鬼子闹坏事啊,秃军抢劫啊,各种故事,歪传,传说,也让村里的男人们开了眼。

哪怕是村长离青岛城里不远,大部分人也都去过青岛城,可还是听着跟本地不同的故事,意犹未尽的催促。

娱乐匮乏的年代,大家都不容易,听听外地故事也算是长长见识,谁都向往不一样的世界,喜欢刺激,可是各自的生活让人裹步不前,故事就是最好的慰藉。

好不容易闹到下午上工时间了,要下地的纷纷告辞离开,马车车夫也在易中海夫妇相送之下离开,留下两个老爷子,和易中海夫妇在家。

易白军也提醒道:“海子叔,你们回乡,还得去村里做个登记,村里得在介绍信上盖章才行。”

“外来人口,一律登记,您理解一下。”

“毕竟您回北平城也是需要本地介绍信和路条的,您这边不登记,到时候没法给您开证明。”

易中海夫妇听了后起身,“大爷爷,三爷爷,我们跟白军儿去办证明去了,您二位,眯一下吧,中午闹腾的很,打搅您二位休息了。”

“去吧,好好配合,别给官家惹麻烦,我们两个老头子跟你一起去做证明吧,要不他们还得上门,麻烦”

“等回来再眯一下,时间充足的很,家里好长时间没这么热闹了,挺好的。”

易中海夫妇听了大爷爷的话,起身进屋拿出各种证明,跟着易白军前往村部里去了。

现在的村部就在东村头,驻地就是易中海老家祖宅。

走近后,望着祖宅,易中海心里感慨不已,谁能想到那么一大家子,顷刻间就家破人亡了呢?

从小到大这里可是留下了满满的回忆啊。

此刻老宅门口还有一位民兵站岗,门前的两颗杏树,还是易中海的父亲带着他们六房的孩子亲手栽的。

此刻突然回到家里,往日的画面不断在脑海里浮现。

仿佛走马观花一般,经历了从易中海记事起到杀人逃亡的点点滴滴。

有喜有乐,有苦有悲,有欢畅也有哀伤。

“同志,有什么事吗?”

民兵走上前来打招呼的声音打断易中海的思绪,抹了一把眼泪,揉了揉眼睛,“同志,你好,这是我家祖宅,我37年就逃亡了,这次回来就是办点事,所以要来这里做个登记。”

民兵点了点头,“同志,请进吧,镇长和书记都在,一会儿就要去地里帮忙收麦子了,您来的真及时。”

说完便领着易中海一行人进去了。

易中海家的老宅子二进,但又不是四合院,进了院门,坐北朝南的一排十间正房,两侧还有各三间偏房,柴房,杂物库,牲口房,马厩,也都在前边。

正房后面又有一个院子,这是后院,正房十间,偏房两边各四间,院子里还有水井,菜地,四棵梅子树。

现在各处房子都改成了办公室,库房。

一打听才知道,村里虽然说是村部,其实是附近几个村合起来的乡政府,书记,乡长,民兵,妇救会,武装部,,宣传干事,保卫干事,会计等各单位齐全,还驻扎了一个连的解放军。

因为这附近就这里条件最好,又不用重新建设,入驻就能办公。

易中海一行人进入院子里,正好几位干部模样的拿着镰刀准备出门。

问清来由后,书记和乡长两位领导,给易中海做完登记。

又和颜悦色的问道,“易师傅,您这边是怎么打算的?”

“是准备回乡常驻,还是还要离开?”

“您这院子我们当时调查过,又联系不上您这边,从长计议下,就给占用了,等过几天我们重新找好地方了再还给您,顺便再给您一些房租,毕竟您也是受到迫害的。”

易中海听了后,“捐了吧,这院子留着既伤心又浪费,我过几天还是要回北平的,在工厂里做大师傅,走不开。”

“当时走的急,家人随便入土,下葬了,这次回来探亲,顺便修坟,待不了几天。”

“房子还回来我也用不着,就当是为家乡政府做贡献了吧。”

书记听了之后,竖起大拇指,“易师傅,不亏是工人阶级,有觉悟,您这段时间在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直接来找我们,把这还是当自己家一样,我们随时欢迎您回来。”

“想必老宅给您留下的有痛苦,也有美好回忆吧。”

“待会儿就给您开捐赠证明,顺便把您的事情上报青岛城里军管会,军管会会给您奖励的,在您走之前一定会发到您手里,请您放心,我们红党虽穷,但是荣誉还是给的起的。”

易中海夫妇听了之后也很满意,用自己用不到的房子换荣誉也还不错。

等捐赠证明开好,书记又写了一份,易中海的情况说明,上面写清楚了姓名,籍贯,现居地址,个人情况简介,捐赠经过等信息,然后让易中海签字按手印,一式三份,用于军管会批复,留档。

等都办完后,书记,乡长等干部送他们出门,大家寒暄之后,各自分道扬镳,干部们去地里,易中海陪着两个老爷子,回家睡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