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临轩放黜鹤冲天 > 第119章 风帘翠幕

第119章 风帘翠幕

第119章 风帘翠幕

酥娘演唱的这支《望海潮》词是歌咏杭州的一篇名词,是一首千古流传的伟大杰作,也是柳永词代表作之一。它的影响之大、传播之广、生命力之久远,都是少有比肩的。

甚至在柳三变即柳永死后数十年,它都是北宋宫廷内的保留曲目。再后来金兵南侵,竟有人指责引起刀兵的是这首词,其罪又归到柳永身上,他险些遭到开棺掘墓的噩运。

不说这首《望海潮》千百年来感动了多少人,单就这则传闻如果不向读者介绍一下,那么对《望海潮》一词的解读就不完整。

为了让读者了解这段历史和典故,这里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可以加深对《望海潮》一词的理解和印象。当然,插进的这一段已是这场矾楼夜宴之后很久的事了,游离于本章情节之外。但是为了将《望海潮》一词讲述清楚,笔者还是要在这里简单地叙说一下,故事生动有趣,不可不知。况且,此词对杭州赢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誉,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段故事将来还会在宋词风流系列小说之第五部详述。

那是到了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那一年金国再次南侵。据说这次南侵就是因金主完颜亮读了《望海潮》一词而引发的,完颜亮虽然是一介武夫,但是诗词作得很好,很有文彩。他做为一个野心勃勃的雄主,对《望海潮》一词的理解和词中对杭州的精彩描绘,肯定会有异于常人的感受。

若从此点看,这个南侵理由也不是荒诞不经的,也有一定道理,何况最早记述此事的就是一个南宋人。

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海陵王正隆六年)秋

长江岸边,扬州郊外

甲帐连营,兵戈蔽天,笳鼓悲鸣,铁骑纵横。征尘暗,霜风劲,亦羶腥。此时,金主完顔亮率六十万兵马分四路南侵,已到达扬州郊外,南宋军队不战而溃。以临安(今杭州市)为行在,本想偏安一隅的宋朝廷陷入极度的恐惧之中,宋高宗赵构张皇失措,又想像当年渡江南逃时那样“解散百官,浮海避狄”。

那是在他刚刚接替被金国掳走的徽钦二帝登上皇位的时候,金兵誓要“搜山检海捉赵构”,他被追得一路狂逃,最后逃到舟山群岛里避难。

听到朝廷准备放弃杭州的消息,杭州居民惊恐万状苍皇逃离,偌大的杭州城为之一空。

军帐内,完颜亮踌躇满志,大宴将士。也难怪完颜亮志得意满,这几年的杀伐征战异常顺利,夺取了宋朝的大片北方国土后,新建的中都城(笔者注:今北京市广安门外金中都遗址公园)已颇具规模,一旦顺利拿下杭州,就要将金国的都城自遥远的北方迁都到中都城,进而以中都为中心建立大金帝国。

完颜亮而今可谓心雄万丈,此番挥师南下一路上势如破竹,麾下几十万大军投鞭可以断流,长江天堑其奈我何,明日一战定要覆灭宋廷,生擒宋高宗,进而一统华夏。

军帐内,氍毹(笔者注:氍毹音渠书,毛织的地毯,代指舞台。)之上正在上演杂剧“倒喇”,歌女们有的左手抱着琵琶,有的右手持着琥珀,胡琴中夹杂着秦筝。刹时乐声忽起,羽奏心惊,满帐尽是杀伐之声,一队一队的歌女载歌载舞,看得帐内众将意气昂扬,恨不得即时杀入杭州城。

完顔亮起而舞剑,叫歌女改唱《望海潮》。顿时,笙乐齐奏,音韵和谐醉人,几十名歌女一齐歌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俄顷,歌歇舞罢,完颜亮归座,举杯对众将道:“本王半年前从那自汴京掳来的歌女口中,听得柳永的这首《望海潮》,心中好生羡慕那‘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天堂风物,‘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钱塘胜境,恨不得一步跨到江南,将那杭州作为我大金的陪都,到那时日日笙歌,夜夜起舞,此真人生之大慰也!”

完颜亮起身靠在帅案上,又道:“本王自兴起投鞭渡江之志后,乃密遣画工潜入临安,图画西湖美景。请众将官今夜先观赏画中美景,明日我们就打下杭城让你等将士纵情游乐。呈上来!请众将一观。”

随着完颜亮一声喊喝,一名侍从将一卷画轴打开,用叉杆高高挑起挂在柱上,众将围拢观瞧:画的前景上是一人一骑,完颜亮一身金色铠甲骑在火炭一般的战马上,背景画的是杭州的青山绿水,正是西湖胜景。天头上书写完颜亮自题诗:“万里车书盍(盍音何。何不,何故。)会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众将看罢齐声喝彩。

吴山是杭州城内的一座小山,就在西湖边上。立马吴山,当然就是要占领杭州城了。

在众将的簇拥下,完颜亮步出帐外,仰头看时,但见层云掩月,金风劲爽,只吹得那旌旗猎猎,江涛隆隆。

完颜亮回顾众将道:“每日必听柳永之《望海潮》,本王亦于作词深有心得,今赋一阕《鹊桥仙·待月》,为汝等歌之,只恐音律不协,惹方家笑。”遂歌道:

停杯不举,停歌不发,等候银蟾出海。不

知何处片云来,做许大、通天障碍。虬髯捻

断,星眸睁裂,唯恨剑锋不快。一挥截断紫云

腰,仔细看、嫦娥体态。

同样是在这一年的深秋

杭州,南宋小朝廷的临时宫殿

高宗望着这凄凉破败的所谓行在宫殿和惊惶不安七零八落的朝臣言道:“自绍兴十一年,与金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绍兴合议’,其条款朕尚记得清清楚楚:其一、宋国称臣于金,并要‘世世子孙谨守臣节’;其二、宋金两国,东起淮水中流,西至大散关(今陕西宝鸡境内)为界;其三、宋国每年向金国输纳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割地赔款称臣,这样的条款于我朝堪称奇耻大辱,为了延我大宋国祚,朕忍辱负重,忍气吞声地全盘接受。奈何刚刚二十年又复发兵侵我,夷狄贪心不足何其太甚矣!”

二十年前,为了这一纸丧权辱国的和约,皇帝赵构和奸相秦桧不惜以莫须有的罪名,残忍杀害了主战的国家柱石精忠岳飞,自毁长城,留下了今天的祸患。如今,秦桧这个千古罪人虽然已经死了,但是留下的满朝文武,能打仗的武将一个不剩,文臣中除了秦桧一党的奸臣,剩下的也多是无能之辈。

一大臣出班奏道:“陛下容禀,臣闻此次金国发兵缘起于一个特别事件,盖因金主喜歌仁宗朝词人柳永之《望海潮》词,心慕我杭州‘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胜景,这才兴起投鞭渡江之意,要怪只能归罪于柳永其人。”

另一大臣接道:“此柳永真千古罪人也!记得当仁宗朝时此人就颇多睚眦,仁宗帝弃之不用,所作词多涉淫亵低俗,今又因其词引起刀兵。这个人真是国家祸患,流毒甚广啊!”

此言一出,惹得一位大臣吭声道:“你所言何其偏颇太甚,柳词之高明处,乃至其后的文学大家苏东坡都赞之有加,认为如柳词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句,即使与唐人诗句相比也不减高处。如今我朝词人众多,宋词已能与唐诗相颉颃,唐诗宋词相提并论这是华夏文学史上多么伟大的千古盛事,柳永的创制之功功不可没。可以说没有柳永就没有宋词的繁荣昌盛。仁宗朝之宫内舍人范镇语曰:‘仁宗四十二年太平,镇在翰苑二十余载,不能出一语咏歌,乃于耆卿词见之。’可见对柳词评价之高。当时人即能如此评价柳永,此岂不有功于社稷乎?我辈后人焉能以词语低俗侮之?”

他的话引起其他大臣的同情,纷纷道:“是啊,若照他所说,宋金两国大动干戈只是由柳永的一首词引起的,这样说法岂不惹天下人耻笑?”

众臣正在争论不休,自殿外匆匆闯入一人,年纪二十出头,英气逼人,一身戎甲未卸,满身尘埃。进殿便大叫道:“诸公当此国家旦夕之时,尚有闲情为此喋喋争论,空自议论前人是非,奈何不想想对敌之策。金虏狼子野心,觊觎我江南大好河山,岂会因一首词而动刀兵,其已预谋久矣。我亦学词,且熟读柳词,得益良多,但这与抗击胡虏,收复失地何干?”

众人视之,来将姓辛名弃疾,字幼安,济南人氏。前不久率五十骑马踏金营,于敌营五万众中生擒叛徒张安国,这一壮举让宋朝军民为之振奋。这次从前线回京,乃是蒙高宗召回,商讨对敌之策,献其为朝廷规划进取的《美芹十论》奏议……。

满朝文武议论纷纷,主战主和主张投降的,令高宗举棋不定,至晚尚未散朝。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忽报:金主完颜亮为部下叛将所杀,金国已派使臣前来议和。高宗以手额头曰:“此天佑我也!该我宋祚绵延。”

辛弃疾曰:“若没有柳永这首词,那得有机会灭此胡虏,此真称得是‘杀胡快剑是清讴’矣!”

“清讴”本指的是文人清唱、讴歌,这里所说的是,一曲《望海潮》本来是柳永对杭州的歌颂之词,这回却成了杀伐胡虏的利剑,文章的作用不可小瞧。

前议大臣却趋身向前奏请皇上:“虽得暂时平安,但柳永之罪不可恕,臣闻柳永就葬在镇江、丹阳一带,应派人前往掘其墓,以绝后患。”

另一大臣怒道:“柳永墓已成天下闻名的风景胜地了,你还嫌不乱?那会激起民愤的!”

这段故事就简单介绍到这里,我们的眼光再回到矾楼的那场盛宴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