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孟子梁惠王下2.5
作者:孟子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1],毁诸?已乎?”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2],则勿毁之矣。”
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3],耕者九一,仕者世禄[4],关市讥而不征[5],泽梁无禁[6],罪人不孥[7]。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8]。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9]:‘哿矣富人[10],哀此茕独[11]!’”
王曰:“善哉言乎!”
注释:
[1]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都在此举行。赵岐注:“谓泰山下明堂,本周天子东巡狩朝诸侯之处也,齐侵地而得有之。人劝齐宣王,诸侯不用明堂,可毁坏,故疑而问于孟子当毁之乎。”按赵说,这里是指泰山明堂,是周天子东巡时所设。[2]王政:王道之政,犹王道、仁政。[3]岐:地名,在今陕西岐山东北。相传周太王古公亶父自豳(bin,陕西旬邑)迁此建邑,成为周族居住之处。[4]以上两句意为,耕田者交纳九分之一的税,出仕者世代承袭俸禄。[5]关市讥而不征:关卡和市场只稽查不征税。讥:稽查。[6]此句意为,不禁止在湖泊中捕捞。泽梁:在水流中用石筑成的拦水捕鱼的堰。《荀子·王制》:“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杨倞注:“石绝水为梁,所以取鱼也。”[7]孥(nu):妻子儿女。这里用作动词。不孥,即不牵连妻子儿女。[8]以上两句意为,这四种人,是天下贫穷百姓中没有依靠的。告:诉说,引申为依靠。[9]《诗》云:以下两句出自《诗·小雅·正月》。[10]哿(gě):同“可”。[11]以上两句意为,富人的生活过得去,最可怜的是孤独无依靠的人。茕(qiong)独:指孤独无依靠之人。
原边注:
文王之行仁政。
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12]。”
对曰:“昔者公刘好货[13],《诗》云[14]:‘乃积乃仓,乃裹糇粮[15],于橐于囊[16],思戢用光[17]。弓矢斯张,干戈戚扬[18],爰方启行[19]。’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囊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20]?”
注释:
[12]以上两句意为,我有个毛病,我喜欢钱财。货:财物。[13]公刘:周族早期首领,曾率部落从邰迁至豳,周族从此兴旺起来。[14]《诗》云:以下七句引自《诗·大雅·公刘》。[15]裹:包扎;缠绕。糇(hou)粮:干粮。[16]橐、囊:盛东西的口袋。[17]思:语气词,无义。戢:同“辑”,和睦。用:因而。光:发扬光大。[18]干戈戚扬:四种兵器。干:盾牌。一说刺人之兵器。戈:古代主要兵器,有突出的援,援上下皆刃,用以横击和钩杀。戚:斧一类兵器。扬:钺,大斧。[19]以上七句意为,粮食积满仓,准备好干粮,装进小袋和大囊,和睦团结争荣光。箭上弦、弓开张,干戈斧钺拿手上,于是启程奔前方。爰:于是;就。方:开始。启行:出发。[20]以上三句意为,大王如果喜欢钱财,使百姓也能有钱财,那么称王天下有什么困难呢?
原边注:
推好货之心,与百姓共之,则可称王天下。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太王好色,爱厥妃。《诗》云[21]:‘古公亶父[22],来朝走马[23],率西水浒[24],至于岐下,爰及姜女[25],聿来胥宇[26]。’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注释:
[21]《诗》云:以下六句引自《诗·大雅·绵》。[22]古公亶(dǎn)父:即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23]来朝:第二天早上。[24]率:循。浒:水边。[25]爰:语首词,无义。姜女:太王的妃子。也称太姜。[26]以上六句意为,太王古公亶父,清晨骑马奔驰,沿着西边水滨,来到岐山脚下,带着宠妃姜氏女,视察居处好安家。聿:语首词,无义。胥:省视,视察。宇:屋宇。
原边注:
推好色之心,与百姓共之,则可称王天下。
点评:
本章详论仁政的内容及推己及人行仁政的方法。孟子以文王治岐为例,说明仁政的具体内容,包括“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等等。当宣王以自己“好货”“好色”推脱时,孟子则用公刘好货、古公亶父好色的事例,说明关键要“与民同之”。若能像先王那样,扩充好货之心,让百姓居有余粮,过上富足的日子;扩充好色之心,让男女成家立业,过上美满的生活,一样可以称王天下。在《梁惠王上》1.7中,孟子曾以宣王对牛“不忍其觳觫”“见其生,不忍见其死”为例,劝说宣王“推恩”,“保民而王”。其所推主要是“不忍”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本章所推则是“好货”“好色”之心。故在孟子这里,实际存在两种“推”,一种是推己之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是道德情感的扩充、推广,用孟子的话说是“推恩”;一种是推己之好货、好色之心,实际是将心比心,承认他人生理欲望的合理性,强调“与民同之”。两种“推”有所不同,但又存在着联系。其中前一种“推”是后一种“推”的前提或根据,只有“推恩”才有可能做到“与民同之”;后一种“推”则是前一种“推”的落实和实现,“推恩”须体现为对民众物质及婚姻生活的关注。两种“推”都发生在国君与民众之间,是自上而下的关爱和施与,也就是孟子所讲的“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7.9),是儒家忠恕之道的重要内容。
本章开头提到的“明堂”,即“明政教之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治教化的地方。举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都在此举行。在中国古代政治及文化运作中,明堂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多有关于明堂的记载,如《周礼·冬官考工记》中有关于明堂形制的描述,《小戴礼记》中有《明堂位》一篇,《大戴礼记》中也有《明堂》篇,专门记述明堂的建筑规格,以及政教活动的内容。宣王提到的明堂,据说是周初武王东征时所建,位于当时属于齐国境内的泰山脚下。战国中期,各大诸侯国虽然不再打出尊周的口号,但还没有谁明目张胆地提出灭周的主张。当时的齐宣王一心称霸中国,征服天下,存有取代周天子的野心,便借口别人建议他拆毁明堂,来试探孟子。对于宣王的发问,孟子避开尊周与否的问题,只强调明堂是推行王道之堂,象征着王道理想,如要实行仁政,就不应拆毁明堂,把话题引到了仁政、王道上。说明孟子并不固守原有的政治制度和尊卑秩序,而是更重视统治者行仁政、王道,认为行仁政、王道,比遵守原有的政治制度和尊卑秩序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