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长辈份了
傅启源没有回答江山的话,他拿起一只机械鸟,修长的手指在上面捣弄了两下,小鸟张开翅膀飞了起来。
“爹爹!飞!飞飞!”江淮激动的大叫,推开木马朝着机械鸟跑了几步。
乔生紧抿着唇,视线在木马上定了片刻,微微低下头。
“傅家先祖出身江湖,在外面有些人脉,搜寻一些玩物倒也不难。”傅启源为江山解惑。
傅家?江山在脑子里搜索了一圈,确定她对傅家没有一丁点印象。
机械鸟飞了两圈,落在了不远处,江淮颠颠的跑过去捡了起来,宝贝的抱在怀里。
“淮儿过来,教你怎么玩。”傅启源朝江淮招招手,小人儿屁颠屁颠跑了过来,兴奋的不得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江淮喊傅启源爹的时候,傅启源从不否认,也不解释,没有外人的时候一喊一应特别干脆,在外人面前则保持沉默。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沉默就是最好的解释。
江山解释了百八十遍也没能纠正江淮的叫法,索性死了心。
是以,熟悉的人都知道傅启源是江淮自己认的便宜爹。
连江山也这般自我安慰。
儿子有自己的想法,她这个做娘的要给予充分的尊重!
看着这一对半路父子在一起互动的样子,乔生黯然的转过身,轻轻吐出一口郁气。
江山回头看了乔生一眼,没说什么。
三郎今天去清风学馆拜访吴夫子,带了满满一车焦母给他精心准备的礼物。
吴夫子一家怎么也没料到三郎会突然造访,简直是意外之喜。
吴夫人搂着三郎怎么也瞧不够,三郎比去的时候长高了一个头,褪去了一份孩童的懵懂无知,多了一份钟灵毓秀,像一个温润如玉的世家公子。
“夫子,学生今日……。”
“喊师兄!我是恩师收的最小的弟子,你是恩师的关门弟子,你我以师兄弟相称便可。”吴夫子摆摆手,打断三郎的话。
三郎呆了呆,脑子里有一百只草泥马在奔腾。
“此举不妥!夫子曾授业于学生,学生铭感五内,怎能不顾礼法教义……。”三郎还想挣扎。
“我是师兄,我说了算!你们两个,快向小师叔见礼!”吴夫子指向自己的一双儿女,语气没有半点可供拒绝的余地。
吴幼美和吴韬对视一眼,起身给三郎躬了个躬,“给小师叔见礼。”
三郎差点跳了起来,小脸急的通红。
吴夫人一把按住他,笑道:“不是外人,师兄为长你为幼,就听你师兄的!”
三郎抓耳挠腮了一阵,没办法,只好抱拳团团见礼:“师兄,师嫂,师……师侄,三郎给你们带了礼物,要不要去看看?”
于是一家人欢欢喜喜的去院子里看礼物。
焦母准备的礼物都是用了心思的,不是特别贵重却又样样精致实用,吃穿用度皆有,吴夫人很是喜欢,当着三郎的面就招呼两个孩子帮她把礼物一样一样的收了起来。
吴夫子便带着三郎去书房问他的功课,之后三郎又送了一幅画给吴夫子。
吴夫子小心翼翼的摊开画一看,泪流满面。
“想不到我有生之年,还能再看到恩师他老人家的大作,呜呜……多谢师弟!”
三郎咽了咽口水,有些无措的道:“夫……师兄,这不是老师的画……。”
“师弟莫要诓为兄,为兄便是再眼拙,也不会认错老师的画!你看看,这梅花的手笔,还有色彩的调配,这世上也只有老师才能调配出这么有层次的色彩!错不了!”
三郎弱弱的道:“可是,这是我画的呀……我知晓师兄甚是想念老师,便仿着老师的画临摹了一幅,想着有机会送给师兄作个念想……。”
吴子慢慢把视线从画上挪到三郎脸上,以一种怪异的眼神瞪着三郎看了许久,一字一句的问:“你是说,这是你临摹的老师的画作?何时的事?”
三郎挠挠头,“三个月前吧,我临摹了好几幅呢,上面的印章也是我画上去的,因是赠与师兄的,也得了老师同意,不算伪作。”
吴夫子再次坐到桌案前,仔仔细细的盯着画上的几处细节看了一遍又一遍,末了,无比郁闷的说道:“为兄还是看不出与老师的画有何不同。”
三郎也在吴夫子旁边坐了下来,惆怅的说道:“老师不让我自由作画,就让我临摹,说我心性不稳,要再圈牢一些!”
吴夫子眼眸一亮,匆匆跑到内室取了一幅画出来,对三郎说道:“这是齐远大师的真迹,除了老师的手笔,为兄也只得这一件宝贝。你先看看,然后用你自己的手法把它画出来!”
三郎点点头,琢磨了一会儿,提笔便画。
吴夫子看着看着,眼睛慢慢睁圆,头上渐渐冒出了一层细密的汗。
半个时辰后,三郎收了笔,默默的退到一旁。
这是一幅山水画,寥寥数笔把山水的磅礴气势勾勒的栩栩如生,天地宽广,山河无恙,国泰民安的意境在画里一览无余。
“妙,妙,妙啊!”
吴夫子连赞三声,对三郎由衷的说道:“小师弟,你已尽得老师真传,你有此高才,他日必将……必将……!”
太激动了,说不下去了!
三郎无法体会师兄的心情,在心里哂了一声,暗道:老师天天说我心性不稳,说我尽顾着玩误了学业,说我不如小七内敛,还说什么损有余而补不足,要改的地方多着呢,哪有师兄说的那般好!
在三郎的心里,他要操心的事太多,根本没有办法一心一意跟随老师读书,他知道他不是一个好学生,每每想到这里他都觉得愧疚,觉得对不起老师的悉心教导。
如果不是老师硬逼着他临摹,以他浮躁的性子,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得到师兄的大力称赞!
所以,三郎决定回渝州以后,一定要认真跟老师学作画,再也不自作主张随便画了!
吴夫子并不知道他的这番话歪打正着的掰正了三郎的思想和三观,免了他多走弯路,令他少年成名,震惊朝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