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警醒
第111章 警醒
徐仪华带着朱玉英、朱月贵、朱安平和朱智明拜见了朱雄英,这是朱棣的四个女儿。
朱棣和徐仪华感情很深,生了三子四女。只不过现在三个儿子现在都在应天府读书,哪怕是最小的朱高燧出生在北平,也是给接到了应天府。
“玉英也十一了,也是该册封了。”朱雄英看着朱玉英,笑着对朱棣说道,“俺家妹子也都是一样,祖父迟迟不给册封,俺都跟着急。”
朱樉忙不迭的说道,“雄英,俺家灵华也是该册封了。你也是当大哥的,她们的婚事你要留意一些。”
看着朱樉,朱雄英就笑着说道,“二叔,你是宗人令,这些事情伱也该留意啊。家里头十岁的弟弟、妹妹可不少了,你和三叔、四叔、五叔总是上折子啊,祖父还能不册封?”
“那俺可不敢。”朱樉没好气的说道,“俺折子上多了,父皇肯定要责骂。”
朱雄英想了想,说道,“这事情俺留意着,除了几个世子,俺催着给其他弟弟妹妹册封了。玉英、灵华几个,俺给想着个好的封号,郡主就郡主吧。”
亲王除了嫡长子会继承王位,儿子只能是郡王、女儿一律是郡主,这很正常。真的要说起来,朱雄英的妹妹们现在被册封,也只能是郡主。
“俺回头再想想办法,除了王世子留在应天府读书进益,其他的几个给他们送回来。”看着朱棣,朱雄英笑着说道,“那几个小东西在应天府也不叫个事,总该是在爹娘跟前。”
朱雄英的话让朱樉等人都开心起来了,因为他们都是一样,嫡子都是被送到了应天府读书。如果是王世子也就算了,其他的几个儿子也都给送过去,心里肯定不得劲。
朱棣和徐仪华更是喜形于色,女儿们在跟前是一回事,儿子就是另一回事了。大儿子回不来很正常,短时间也没指望大儿子回来,但是二儿子、小儿子回来,那也好啊。
朱樉想起来了什么,说道,“雄英,俺家尚炳如何?”
朱尚炳,也就是朱樉的长子,虽然是庶子,但是在朱樉的眼里就是嫡长子。让他和那个蒙古女人圆房是不可能的,他也不可能让秦王的爵位落在蒙古人手里。
看了看朱樉,再看看朱棡,朱雄英最后看向朱棣,“俺们一家人也不说假话,尚炳胆气有些不足,守成倒是够了。济熺纯善、仁孝,这孩子俺喜欢。真要说起来,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俺这些弟弟里头,就是高炽和允炆书读的最好。”
朱棣和徐仪华喜形于色,虽然看似只是朱雄英在评价着,但是别看朱雄英只是哥哥,但是他有足够的资格去评价他的那些弟弟们。而朱樉他们也不觉得有问题,这些评价非常重要。
自家大儿子表现好,那就值得开心了,以后肯定有机会成为贤王。
而朱棡也很开心,自家大儿子看似不是书读得好,可是从雄英的话语里,也觉得是和济熺亲近。书读得好那又如何,又不去考状元,和以后的皇帝感情深、亲近,那才是最好的。
朱樉就懒得思考,自家大儿子看似书读的不好、和大侄子也不是特别亲近。但是也没关系啊,自家大儿子可是在帮大侄子办事了,以后也会是宗室的领头人。
朱雄英笑了笑,继续说道,“俺家那些弟弟里头,多是和允熥一般的。俺看着允熥和高煦、高燧就头疼,俺去一次大本堂,他们几个就该给俺罚一回。”
朱棣不知道是该开心还是该忧心,大儿子喜欢读书、书也读的好。但是二儿子和小儿子就是纨绔了,只知道吃喝玩乐、胡作非为。那可不是好事啊,肯定是跟着允熥学坏了。
允熥不一样啊,那是皇兄的嫡子,是大侄子的胞弟,以后肯定有人护着,以后也是亲王......
真要说起来,皇家第三代的教育,成材率显然是不如第二代的。
哪怕老朱不少的儿子比较残暴、荒唐,但是也都是有着‘一技之长’,基本上都是有着一定的领兵的能力。但是在第三代当中,真的是有那么一些良莠不齐的意思了。
这其中朱标需要承担起来不少的责任,当然朱标可能也不在意。只要他的大儿子朱雄英出类拔萃就行了,其他的完全放养,喜欢读书就读书、喜欢胡闹就胡闹,不需要在意。
至于其他的侄儿们,朱标也不是特别在意。能省心点最好,不省心也没关系,只要不是多么的出格,其实就没有太大的问题。
不能指望这些特权阶级个个都是出类拔萃的,也不能指望他们一个个的都非常贤良,那不现实。一个个的衣食无忧,再加上地位超然,指望他们对普通人有着同理心,也不现实。
朱雄英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的那些弟弟们,甚至是包括一些叔父,只要不是特别胡作非为,朱雄英在一些事情上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对宗室太严苛,那也不一定是好事情,这一点朱雄英心里有数。
在一次还算气氛融洽的家宴结束后,朱雄英回到了大内,直接准备开始休息了。
躺在榻上,朱雄英就忍不住笑了起来,“这里不出意外的话就是紫禁城了,我得去看看煤山。现在不叫煤山,应该就是青山。找找看,要是有歪脖子树就有意思了。”
这也算是恶趣味吧,煤山也就是景山,在忽必烈定都北平的时候就有了。而歪脖子老槐树,那纯粹也就是朱雄英的一些恶趣味了。
想到这些,朱雄英也忍不住思考起来,迁都的事情其实也需要考虑。
老朱和朱标对于定都应天府都不满意,也不是特别现实。
历史上还真的看不到大一统王朝定都南方,南方的都城,那也证明了一个朝代只是偏安一隅。
老朱和朱标早就有着迁都的心思了,尤其是在将蒙古人赶出华夏之后,老朱很多的时候都是毫不掩饰自己想要迁都的意思。
西安就是老朱最中意的地方,历史上的朱标也是在巡视西安、准备迁都之后病逝。
也别说什么大航海时代,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再者就是大明朝当务之急是将境内统一,一直定都应天府的话,北方的民心和统治必然受到影响。
如果是定都关中地区不太现实,先不说关中现在贫瘠,而且现在太靠近内陆,那也不太好。开封肯定也不行,旁边就是地上悬河黄河、水患严重。
北平的话,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如果定都北平的话,必然造成大明朝的边防需要作出调整......
想要找到一个几乎完美的都城,那也是不现实的事情。朱雄英知道这些事情也只能做出取舍,只要是利大于弊,那也就是足够了。只要能够满足当前的一系列需求,也就行了。
要是考虑几百年之后,那就夸张了一些,也是真的不现实。
想着这些心思,朱雄英就沉沉的睡了过去。现在不需要宿在野外,也是舒坦了不少。
虽然相比起以前晚起了半个时辰,不过总的来说也不算晚,不是日上三竿。朱雄英洗漱后在太液池边转了转,练习了一下弓箭。
自夸一点的来说,朱雄英也是少年英雄,也是弓马娴熟的。毕竟从小就学习这些,也一直都没有懈怠。不一定就是为了沙场厮杀,主要还是为了锻炼身体。
在朱雄英练习着箭法的时候,张长平和何安都是恭恭敬敬的站在一边。
朱雄英练完箭,他们立刻递来了干毛巾让朱雄英擦汗,自然也递来了衣裳。伤风感冒的事情要避免,这个年代伤风感冒很容易要了人命。
“在这里,俺就想给你赐名。”看着何安,朱雄英半真半假说道,“承恩不好,这不吉利。刘瑾、谷大用这些,俺嫌弃埋汰。忠贤吧,以后就好给俺办事。”
何安立刻激动地跪下,主上赐名那就是无与伦比的荣耀,尤其是对于他们这样的内侍来说,赐名就是主上对他们最大的认可。看来这一路殷勤照料殿下,总算是得到了认可了。
看着新鲜出炉的何忠贤,朱雄英也笑了笑,这就是满足一下恶趣味吧。但是这也是一个提醒,让自己时刻警醒。
在这样的一个地方,由不得朱雄英不警醒一些。
这里不只是大明王朝末日的地方,这里也是太子朱标一脉彻底失去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这里也曾经有夺门之变、留学生、道君皇帝、木匠皇帝等等......
不过现在朱雄英觉得,只要他还在,那些事情肯定是不会出现的。但是也正是因为他的存在,这个历史也会有着极大的改变,是一个基本上很难预测的未来。
那些事情现在不要去多想吧,还是踏踏实实的做好目前应该做的一些事情。
比如说好好的休息、认真的筹备,毕竟大战在即,朱雄英必须要准备好。哪怕大明朝兵强马壮,可是不代表必定会胜利,骄兵必败的道理朱雄英也明白。
所以该准备的时候,就要认真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