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沉默寡言
第145章 沉默寡言
就当是提前适应好了,朱雄英完全可以在凌晨四点左右起床,这对他来说不是什么问题。
红叶站在殿外,小声问道,“内侍,殿下可起来了?”
何忠贤立刻回答,“女官,殿下起身了,可莫要让外头的寒气进来了。”
虽说宫门打开一些,确实有些寒气传来。但是朱雄英穿的也算严实,自然也就没问题。刷牙洗脸几乎都不用操心,牙刷、牙膏自然也不缺。
其实在北宋时期就有很多的‘刷牙子’,多是用马尾毛制成。牙膏也不用担心,这些东西用茯苓和松脂碾成粉末,被称为牙粉。据说苏东坡,他制作的牙粉非常受欢迎。
用柳条、盐,那都是更加久远的事情了,当然现在在普通百姓人家,多半也就是用柳条、甚至只是用手指头、漱口而已。
红叶递上热毛巾,对朱雄英说道,“殿下,陛下让你过去用膳。”
朱雄英自然也不意外,跑去马皇后的寝宫,和老朱吃着小米粥、就着咸菜,还是非常开胃的。
“你就不要去殿外了,直接和俺去奉天殿。”老朱笑盈盈的看着朱雄英说道,“你爹就聪明,一到这些时候,也就是百官排班入殿的时候他才露了脸。”
朱雄英也不矫情,笑着说道,“那好,俺就不去外头吹风了,是有些冷。”
看了眼没有起身的马皇后,朱雄英就说道,“祖母,俺就去上朝了。等下朝了俺也不过来,今日去大本堂看看弟弟们有没有好好读书进益。”
“也好。”马皇后知道孙儿长大了,也觉得欣慰,“就是再忙着朝政,也要让兄弟姊妹学好。”
一路直奔奉天殿,果不其然刚刚进入大殿就看到了朱标缩在偏殿的暖阁。在外头吹风之类的事情,朱标可不想那么做。至于说什么立规矩,这样的事情朱标不需要这么做。
“先暖和一下。”老朱指了指暖炉,笑着说道,“等到百官差不多到了,伱俩再过去。”
朱标看着朱雄英,提醒说道,“今日可不要出了差错,大将军班师回朝,一应事物都要做好。你前些时候不是朝着要五军都督府么,这一趟大军凯旋,一应封赏也要注意。你要多去五军都督府,也要多去兵部,不要整天窝在坤宁宫。”
在朱雄英点头的时候,老朱乐呵呵说道,“你儿子说了,他缴获了胡逆和元主勾连的信件。”
朱标一听顿时明白了怎么回事,胡惟庸案就算得上开国后的第一大案。现在也死无对证了,也不在乎给胡惟庸对安几个罪名,只要对集权有用就好。
朱标想了想,还是说道,“这事还是俺来办,雄英从旁学着些。虽说有人大约能看出来名堂,也不好太露痕迹。朝廷也是要些脸面,这案子要办、就得办成铁案。”
老朱立刻就对朱雄英说道,“学学你爹,他的手段够厉害,做事春风细雨、少有破绽。”
朱雄英还有什么好说的呢,自然是忙不迭的点头。对于自家老爹的手腕,朱雄英再清楚不过了。
也别管是不是冤枉,主要是有些事情真的就没有绝对的公平和真相。和皇帝谈公平,那显然也是不现实的一件事情。
朱雄英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也知道自己不能过于意气用事。或者说现在的他早就习惯了站在皇家的位置看待一些事情。所以有些事情,他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即使知道有些人可能会很冤枉,但是那也没办法了,皇帝要着眼朝堂、社稷。
朱雄英就算是心里有主意,只不过现阶段的他还是需要多听多学,他不会轻易的去表态。
老朱和朱标的手段、能力早就得到了证明,和他们相比,朱雄英的权谋还是要稚嫩很多。该学习的时候肯定还是要学习,不能觉得自己是皇太孙就高枕无忧。
或者就算是自己当了皇帝也不能随心所欲,想想那些亡国之君、想想那些让一个王朝由盛而衰的皇帝,这就是朱雄英的前车之鉴。这里头的很多人,可不是内忧外患,纯粹就是自己折腾的。
端正自己的态度,这必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朱雄英知道自己现在还有很多东西要学。
朱标和老朱沟通了一些事情,然后就带着朱雄英走出了暖阁。
时间点就是掌控的这么好,这父子两个刚刚到奉天殿宫门外,就看到了文武百官列班朝着奉天殿走来,看起来这也是规矩了不少。
也算是朱雄英的一些功劳,现在大明朝的早朝规矩,从入宫开始。
文官由左掖门进入,武官则由右掖门进入。
也规定了进入的次序,是将军先入,次近侍官员,次公侯驸马伯,次五府六部,又次应天府及在京杂职官员的顺序。
入宫之后,大臣们先要在金水桥以南,依据品级排列好队列。鸣鞭之后,大臣们这才依次过桥,抵达奉天门丹墀,在御道两侧相向站立等候,其中文官为左班、武官为右班。
在皇帝抵达后,钟鼓司奏乐等等暂且不提,皇帝升座后才开始唱班。左右文武两班这才齐头并进步入御道。
这一切看起来繁琐了不少,不过无规矩不成方圆。再者就是大明到底开国二十年了,很多的规矩、制度都要明确,不能让朝堂看起来也是乱糟糟的,那实在是有失体统。
对于皇太孙忽然间出现在朝堂,不少文武有些意外,但是也算不上特别的意外。虽然皇太孙来早朝的次数不多,不过一般来说也不会完全不来。
比如说正旦、冬至和万寿圣节这样的大朝,皇太孙一般都会穿着冕服从不缺席。
初一十五的时候,皇太孙也会穿着朝服出席朔望早朝。也就是寻常的常朝,看起来皇太孙殿下就是不喜欢穿着常服参加常朝而已。
更何况文武百官们其实也知道,大将军率军凯旋,皇太孙这个时候出面也正常。毕竟这一次北伐的主帅,实际上还是皇太孙殿下。
在奏报了徐达等人的行军路程后,老朱做出安排,“太孙,汝乃大军主帅,一应王师凯旋、封赏诸事,皆有你操办。”
朱雄英立刻出班,干净利落的接旨,“孙臣领旨。”
老朱微微点头,又对朱标说道,“太子,此次北伐所获颇丰。蒙元王孙显贵尽皆成擒,太庙献俘之事你来操办,有司佐之。”
朱标也出班,半点推脱的意思都没有,“儿臣领旨。”
文武百官似乎也没有半点反对的必要,因为这些事情似乎也是在他们的预料之内。
太子那边就不用说了,前几年就是奏折先让太子批阅,再报与陛下。朝堂大大小小的事情,基本上都是太子在处理。所以太庙献俘的事情,大家早就猜到了不出意外就是太子来安排。
而太孙当初都能领军二十万出征,所以现在去迎接王师凯旋,那更加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了。说到底就是皇帝愿意放权,其他人也根本找不到任何反对的理由了。
朱雄英出现在朝堂,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一副沉默寡言的样子,不会主动开口去发表一些意见。这一次他也是这个姿态,哪怕接下来要挑起一些案子,不过不急在一时半会儿。
其实还是要稍微等一下,等到徐达率领大军回来了再说。等到天保奴等人被押送回来,朱雄英才可以更好的做些手脚,似乎也是更加的有说服力。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朱雄英可以保持着一些耐心,尤其是在办大事之前,更加沉住气。
对于朱雄英的稳健表现,老朱和朱标也都是看在眼里,心里自然也都是比较开心的。
这孩子虽然是个少年人,但是心思比较深、办事也沉稳。尤其是作为一个皇储来说,这样的表现自然是再合适不过了,冒冒失失的可不是储君该有的样子。
基本上也就是成为了吉祥物,不过朱雄英也没有百无聊赖。虽然他现在不发表意见,不过这不代表他不关心朝政,很多的事情他也是需要仔细听一听、分析一番。
在早朝结束后,朱雄英直奔大本堂,要看看宗室子弟的学业如何了。哪怕朱雄英不赞成儒家的一些观点,但是现在显然也没有一个学派可以完全取代儒家。
甚至朱雄英也不觉得能够轻易的取代儒家,毕竟儒家的一些观念融入了民族的骨髓。
宗室子弟该学习的时候肯定还是需要好好的学习,总不能一个个的都是只知道吃喝玩乐吧。
不管是朱雄英的弟弟们,还是说皇叔们,都是需要好好地教育。这些人都是龙子皇孙,都是站在大明朝权力的顶峰。不求他们多么的爱民如子、贤良,也希望这些人不要多闹事。
这些也算得上朱雄英的最低要求了,哪怕他也知道可能有些强人所难。不过还是要努力试一试,总好过不去管教、任由皇子龙孙们放飞自我吧。
又是自家亲弟弟在带头厌学,朱雄英也是真的有些无奈。更要命的,这不是个例,这也算是普遍的一个现象。
皇家的教育,任重道远,也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