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深谋远虑
第240章 深谋远虑
皇帝对以应天府为都城有不满,这些事情很多文武百官也都是心里有数的,尤其是那些开国功臣,对于当初的定都之难更是历历在目。
迁都的事情他们或许想过,这些年或多或少的也有一些风声传出。
可是现在当皇太子当众在朝堂提出这件事情,这其中的意义显然就不同了。
心里的那些侥幸等等,现在也算是彻底的破灭了。大家都心里清楚,太子现在提出来这些,那就说明太子也对以应天府为都感觉到不满,他也是赞成迁都的。
甚至皇太孙也表现出来了积极支持迁都的姿态,甚至还表现的无比强势、容不得反对的声音,那就更加说明一些问题了。这边的祖孙三代人都要迁都,谁还能拦得住?
能够劝得住皇帝的人有限,可是现在看起来也唯独有皇后还没有表态了。只是这些年皇后对于朝堂的事情已经不再关心,甚至大家都在怀疑皇后是不是也支持迁都的提议!
文武百官们,或许真的需要认真考虑迁都的事情了,因为他们现在根本没有选择权。
暂且也不去理会那些文武百官此刻的担心或者忧愁,一点都不需要在乎这些事情。
朱标将朱雄英叫到了文华殿,直接问道,“卫所的勾补之法有很大弊端?”
“自然有一些,以前到未看出多少,但是现如今慢慢显露。”朱雄英就解释着说道,“爹,俺也知道没有什么万全之策,只是勾补之法到底差些。以前都是开国将士,倒也没太大问题,只是如今老的老、死的死,他们的子孙未必成器。”
说到底卫所制度就是老朱制定的大明朝的军事制度基础,也确实为大明打下来了天下。这其中有很多的优势,只是要说没有半点不足,那显然也是不可能的。
而现在最大的问题,自然也就是卫所制度的‘世袭制’,这里面有很大的问题。
军户为世袭,且管理颇严格,除籍十分困难,大致上除非丁尽户绝、家中有人成为高官或是皇帝敕免,是无法除军籍的。
军户的主要的义务,便是出一丁男赴卫所当兵,称作正军,其他的子弟称作馀丁或军馀,正军赴卫所,至少要有一名馀丁随行,以助其生活。由于军户负担沉重,故多给有田地,且正军免全部差役,而在营馀丁及原籍下的一丁亦可免差役,以保障其生活并供给正军之生活。
军丁的分发地点,多以距离原籍地遥远且分散的方式,以防止逃兵,但长途的跋涉加上水土不服,给役卒带来不少痛苦。正军服役于卫所,必须带妻同行,以安定生活并生儿育女。每一军人有房屋、田地,每月有固定的月粮,但实际情形则常分配不足,行军时则发给口粮,衣装则须自备,武器则由国家以工匠生产。
军士在营,分成守备和屯田二部分,比例不定,按时轮流,屯田固定上交粮食,以供给守备军及官吏,其目标在养兵而不耗国家财力。
这也是老朱曾经无比自豪的‘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由来,明朝的的卫所兵制,实乃吸取中国历史屯田经验,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
但是哪怕是洪武年间,就已经出现了不少的逃兵,因为生活困苦。所以哪怕有根补、勾补,这也不行,逃兵的现象也有些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根补即抓回逃军,勾补则由其户中以丁补,但此举既扰民又扰官,亦有军官藉此贪污,迫害人民,使乡里间痛苦不堪。
洪武初年的时候,每年的逃兵都在五万人左右!而现在,人数也在每年上万人左右的增加!
朱标忍不住叹了口气,逃兵之类的事情他自然知道,只是没有想到愈演愈烈了。
朱雄英现在也有些一筹莫展的意思,现在还真的不适合改变卫所制度,哪怕看起来天下承平,但是短期内还真的不适合裁撤卫所。
原因也很简单,卫所制度实际上不只是负责打仗,也负责农耕。现在大明的土地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其中就有一些负责农耕卫所的功劳。一些荒僻的地方,暂时不适合大量迁徙百姓,那就只能是卫所的军人们承担起来这些责任。
任何年代,都有一些人是需要做出牺牲的,朱雄英显然也没办法照顾到每一个人。
这边谈话还没结束,朱雄英就被老朱叫到了武英殿,同样还是关于卫所制度的事情。
老朱其实挺骄傲的,卫所制度的不足之处他自然清楚,可是他更加清楚利大于弊。而自己的子孙也能看到其中的不足、意识到其中的问题,那就更加值得老朱开心了。
这可是他悉心培养的接班人,以后是要执掌天下的,目光长远、深谋远虑,这显然是好事,对于大明的江山社稷有百利而无一害!
尤其是听到朱雄英意识到其中的不足,但是没有打算操之过急,老朱更加满意。
有些事情确实不能急,稳妥一点不是什么坏事情,尤其是在没有更好的应对办法之前,稳定最好。毕竟一旦下达了旨意,那么就有很大的可能引起一些动荡。
哪怕大明朝的国势不断增强,可是也经不起太多的折腾。
忙忙碌碌一天的朱雄英回到了坤宁宫,扯着嗓子就在喊,“祖母,俺饿惨了!”
马皇后连忙走出门,一脸笑容的用嫌弃的语气说道,“这都是成家的人了,这还只知道嚷嚷着吃吃喝喝!这像什么话!就你这性子,真要是有了子嗣,俺真怕你和你子嗣抢东西吃!”
朱雄英不以为耻,得意的说道,“那倒不怕,俺就算是有了子嗣,一两年还不至于和俺抢东西吃。再者说了,俺们家大业大,还真不怕吃喝。”
马皇后瞪了一眼朱雄英,说道,“记好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皇帝只是想着吃喝、享乐可不成。”
“俺是皇太孙,不是皇帝。”朱雄英嬉皮笑脸的说道,“皇帝打了天下,就是为了让子孙富贵一些。俺就是吃些寻常的东西,又不是要吃龙肝凤髓,还不至于天下动荡。”
马皇后就继续笑着警告,“伱现在是太孙,以后这家业不还是要给你?现在吃些寻常的,以后就要吃山珍海味,再不知足就是龙肝凤髓了!俺就不该惯着你,让你自小就知道民间疾苦才好。”
朱雄英朝着何玉瑶点了点头,随即一屁股坐下和马皇后抬杠,“那真要这般说,京中的宗室和武勋,没几个比俺更知道民间疾苦的!尤其是那些一出生就锦衣玉食的,可不像俺这样,那些人好些都是忘了本。俺还时常关心民生,比他们清楚些。”
听到朱雄英这么说,马皇后自然是开心的,她知道自家孙子没有吹牛,这就是事实。
“俺爹在朝堂提了迁都之事,俺附和了。”朱雄英笑嘻嘻的说道,“兵部尚书提了反对之意,俺给堵了回去。”
就在这时屋外传来了咳嗽的声音,老朱板着脸溜达回来了,显然不高兴。
马皇后一瞪眼,冲着老朱质问,“一回来就板着脸,使脸色给谁看呢?”
老朱脸色变了,从苦着脸变成无奈,“俺早就说过,后宫不得干政!你先前答应的好好的,雄英也是自小就知道。你瞧瞧,现如今就是你们两个,一个非要听、一个偏要说,这像什么话!”
马皇后不乐意了,“听两句就干政了?这叫个什么事?!重八,俺真要是干政,俺就要看奏折了。你信不信俺要是看折子,老大和雄英都能送来。俺要是批阅奏章,好些事情能比你们做得好!”
朱雄英也帮腔说道,“祖父,你那话俺就不乐意了。后宫确实不能干政,怕重蹈吕雉、武曌之覆辙。只是皇后到底是国母,好些前朝的事情不知道,如何辅佐皇帝治理天下?”
马皇后赞许的看了一眼朱雄英,而朱雄英也更有底气了,“皇后可不只是管着皇帝衣食住行以及子嗣、后宫,朝廷命妇和那些没成年的宗室、武勋也要管着。前朝的事情一点都不知晓,那多半是容易出岔子。皇后不干政,不代表一点事都不能知道!”
老朱立刻急了,直接脱鞋,“哟哟哟,俺说一句,你能顶回来十句!现在胆子大了,俺的话都敢不听了!小时候舍不得打你,现在还打不了你!”
朱雄英熟练的秦王绕柱,也叫苦不迭,“祖父,你这是不讲理了!俺都成亲了,当着俺媳妇面还打俺!”
老朱更加理直气壮,“你是俺孙儿,俺想打就打!你若是还有半点孝顺之心就不要跑!”
那可不行,按照老朱现在的态度,被抓住了肯定要挨打。
朱标和常氏本来和和美美的来到坤宁宫蹭饭,还没进屋就听到了宫里一片嘈乱。洪武皇帝抓着鞋在飞奔,皇太孙灵活的翻过桌子、绕过梁柱,跳过围栏在奔走。
朱标乐呵呵问道,“这又是咋了?”
“后宫不得干政。”马皇后笑眯眯的说道,“雄英顶了几句,你爹恼了。”
朱标点了点头,将桌子摆好,“不管他们。”
气喘吁吁的老朱和躲在柱子后的朱雄英还在对峙,随着马皇后一声饭好了,爷孙俩偃旗息鼓。先吃饭,吃好了饭再考虑要不要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