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贞观长安小坊正 > 第十章 立政殿

第十章 立政殿

范铮第一次入宫,只知道是坐在马车中,经过了一道又一道门,被严肃的府兵搜了一遍又一遍,连同车道士的桃木剑都险些要拆开看一下。

立政殿,气氛压抑,几名戴高山冠的内侍省内谒者监寺人又来搜了一遍。

有资料说高山冠在隋朝等同皇帝的通天冠,在唐朝可不是,高山冠是内侍省内谒者监的专用冠。

寺人,掌中宫驾出入则执御刀,也就是保护皇后的武力宦者。

立政殿中。

殿中省尚药局的奉御、直长、侍御医、司医各抒己见,就皇后的病情滔滔不绝,可一问把握,个个都是锯了嘴子的葫芦——没口齿。

要有那把握,何至于现在上场的是咒禁师!

相对而言,太常寺太医署令,丞、医监、医正、医师,虽然也束手无策,却比尚药局多了几分自在。

职司不同。

尚药局存在的意义,是为帝后、皇室治病的,一个“掌御药”就把它的职能说尽了;

太医署,虽然也能看病,但它更侧重于整个国度的医疗管理,是三省六部九寺的行政框架成员,治得了是情分,治不了是本分。

因为,责任也是不同的。

至于内宫尚食局的司药,不提也罢,她们要能医治,再就没尚药局与太医署什么事了。

没看错,她们,司药是女官,内宫中的一般诊治是她们在负责。

所以那种电视里演的“御医与嫔妃”不得不说的故事,无论真假,在唐朝都没有生存的土壤。

“君臣佐使,岂可混淆?当施小青龙汤救治。”

“寒热不分,胡来!”

远远能看到,斜倚在床上的长孙皇后面容憔悴,肤色枯黄,呼吸气短,隐约能听到胸腔里的哮鸣声。

完哦,本来范铮就不懂什么医术,求神拜佛也轮不到他,可听了长孙皇后的哮鸣声,范铮的心还是沉到了谷底。

即便是到了医学昌明的时代,呼吸道疾病依旧是难治疗的疾病,最多能抑制。

可是,什么地塞米松、泼尼松、甲基强力松强,去哪里找?

就算有,给范铮配,他敢配吗?

药这种东西,一不小心会死人的!

学医学不好,堪比人屠!

几名道士、和尚,各自在立政殿一角,祈福、颂经,浑然不顾业务冲突。

这个时候,顾不上佛道之争了,能解决问题,才是活着回去的正途。

风萧萧兮易水寒……

坐在床前、手把皇后手掌、看向外神色隐约有几分戾气,身上颇具威严的,正是当世之主,贞观皇帝李世民。

李世民不是什么好性子,腥风血雨杀出来的人,脾气暴得很,敢在他发脾气时劝谏的,内有长孙皇后,外有魏征,也就是魏徵。

长孙皇后目光黯淡地看向李世民,微微摇头。

她心目中的夫君,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怎可因为私事而迁怒?

何况,长孙皇后心知肚明,从她生下青雀之后,侍御医就已经明确提过意见,说她的身子骨弱,不宜再孕育,偏偏她倔强地认为多子多福。

每生育一次,其实是从身上多带走了一份元气啊!

无效、无效!

李世民胸膛激荡,很想张嘴让内侍省无品级的内给使将这些人统统杖毙了!

然而不能啊!

现在不是当秦王的时候,可以肆无忌惮。

帝王,就得有帝王的风范,哪怕是痛到想流泪,面上也必须带着笑容。

不能轻易让人看到自己的软弱。

终于轮到范铮了。

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范铮自然不能畏缩不前。

“你懂医?”内谒者监张阿难看看范铮赤手空拳的模样,疑惑地发问。

别看张阿难是一介宦者,人家当年可是从秦王府跟着厮杀过来的人物,同时担着左监门卫将军,爵封汶江县侯,就不是什么普通宦者,连内侍都不敢轻易得罪他。

如果说郑和是宦者中的传奇人物,张阿难就是他的前辈。

张阿难的诘问,其实就是李世民的诘问。

范铮自嘲地一笑:“长者可见过连药匣都不带的医工么?”

“那是会祈福、念经?”

范铮老老实实地回答:“小子一介坊正,也不知道为何会被明府推举进来。不过,既然来了,就得尽点心意,看看能不能效力。”

“毕竟,民间也说了,偏方治大病,万一立功了呢?再怎么说,也比束手无策强。”

李世民的鼻息重了一分。

好好好,这就是朕的好臣子、好县令啊!

张阿难微微点头,侧开身子。

立政殿虽然不算太大,空间是足够的,空气流通也不差。

殿外、殿内,范铮也并没看到什么花,想来尚药局对于花粉引起的气疾也排查过了。

目光一转,看到宫官尚食局正五品尚食用细瓷碗盛着肉丁粥过来,准备侍候长孙皇后用膳。

“慢着。”

范铮拦住了尚食。

尚食面色淡然,从碗中舀了一匙肉丁粥,当面吃了下去。

这也是尚食的职司之一:凡进食,先尝之。

进食,指的是进献皇后的食物。

说白了,尚食除了管司膳、司酝、司药、司饎,就是个尝毒的工具人。

“这里面是什么肉?”范铮刨根问底。

“虾仁。”尚食淡淡地回应。

长孙皇后有个癖好,喜食虾仁,这是众所周知的事。

“不可以给皇后再食虾仁,换鹿肉之类的兽肉,近期不许服水产。”感觉把握到问题的范铮,说话也自信起来,竟然敢吩咐正五品尚食了。

尚食身子未动,李世民却开口:“依他!”

李世民脸色松缓下来,起身让到一侧:“要不,你把把脉?”

范铮轻轻摆手:“陛下,小人是坊正,不是医工,真不会把脉。”

李世民抬眼:“没眼力见的,还不赶紧给坊正上座?”

内给使匆忙抬椅子。

唐朝时期,高椅、低椅、席地而坐并行,并不存在谁比谁高贵。

“阿娘!”

九岁的晋王李治,牵着更小的晋阳公主,身边的宫女抱着皇幼女——未来的衡山公主,踏入殿中时,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贞观五年,四岁的李治就被封晋王。

“不用伤心,这位先生已经有眉目了,想来医治也快了。”李世民在儿女面前,努力地扮演着一个合格的父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