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六章 邻里情
第235章 邻里情
以前在高中的时候,大家不是很熟,可现在在黄原,虽然说是家乡,可也算是异乡人,难得有一个真正的家乡人,而且还沾着一点点亲戚关系,这让田金宝和田晓霞他们的联系也多了起来。
其实田金宝更多的是想要侯玉英在黄原能够多点人一起聊聊天,当初在北京生活的那几年,侯玉英差不多全部都待在家里,虽然有孩子陪着,可偶尔带着女孩出去的时候,田金宝还是能够感受到女孩心里的开心和向往。
只是平时一个人待在陌生的地方,再看到田金宝忙着自己的事情,侯玉英很懂事的没有提过想要让田金宝多陪陪自己。
一个刚刚二十多岁的小姑娘,正是青春活泼的时候,向往的就是自由自在的生活,这时候却已经早早的结了婚,被孩子束缚在了家里,根本就没有丝毫空闲的时候,更是没有任何自己的生活,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残忍的。
虽然有心带着侯玉英出去多逛逛,可当时学校里的课程真的很紧,田金宝白天上课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时间,至于晚上,小家伙在家里可饶不了田金宝两个人,所以两个人也只能够待在家里陪着小家伙。
这个时代可没有保姆,虽然很多大妈愿意收点钱帮忙带孩子,可这个时代之前可没有这样的机会,要是敢找人照顾孩子的话,恐怕立刻就会倒霉。而且对于陌生人,田金宝和侯玉英始终不放心,所以最后侯玉英还是决定自己带孩子,否决了田金宝想要找人照顾田宏志,给女孩找一个工作的想法。
现在侯玉英更是又大了肚子,还有两个月就要生了,现在根本就不方便出门,所以田晓霞能够时不时上门和侯玉英聊聊天,田金宝还是很欢迎的。
其实之前田金宝也考虑过这一次还是让侯玉英留在老家生产,毕竟老家有人照顾,不用担心女孩和孩子的安全问题。可从和女孩的一封封信里,田金宝能够感受得到女孩的担心和思念,所以想了想之后,田金宝还是把侯玉英和田宏志一起接了过来。
虽然在黄原人生地不熟,可有的时候钱还是能够解决很多事情的。
“小田回来啦,快进来吧。”随着开门声响起,隔壁的钱大妈从厨房走了出来,看着推车进来的田金宝,招呼着说道。
“是啊,钱大妈,家里还好吧?”把自行车在屋檐下放下,田金宝看着大妈问道。
“挺好的,玉英正在屋子里陪着小志认字呢,我这里的晚饭也快要好了。”说完,钱大妈也没有等田金宝回话,直接转身就重回了厨房。
钱大妈也算是田金宝他们家邻居,隔着三四家人,是黄原本地人,一家十几口,只有三个职工,其中一个还是临时工,所以一家人的生活很困难。
侯玉英到了黄原之后,看着女孩整天大着肚子忙碌,打听了一番之后,田金宝就找了钱大妈,让她平时没事的时候来家里帮帮忙,帮着洗洗衣服、打扫打扫卫生、做做饭。
邻居有困难互相帮忙,自然不能说是犯错误,毕竟谁家都有难的时候,邻居哪能够不伸把手啊!
钱大妈看到侯玉英一个大肚子这么辛苦,自然看不过眼,所以就每天来家里帮着忙忙。至于田金宝,看着钱大妈一家生活困难,孩子经常饿的哇哇叫,身为邻居的田金宝自然也不能干看着,每个月给钱大妈家送点粮食、送点肉也是应该的。
所以还是新社会好,不然这样感人的邻居情哪里会有啊!
做好晚饭之后,钱大妈说了一声就离开了,而田金宝也把饭菜全都端了出来,扶着侯玉英坐在了位置上,给女孩盛了饭之后,田金宝也带着小家伙给他喂起了饭。
小家伙刚开始的时候还吵着要妈妈喂吃饭,不过现在和田金宝相处的多了,田宏志也就熟悉了很多,愿意和田金宝接触了,现在也能够安安静静的坐在自己的小凳子上等着田金宝的投喂。
其实现在小家伙大多数时候已经能够自己开始吃饭了,不过就是吃的太邋遢而已,吃的时候也还需要田金宝帮着夹菜。
看着小家伙吃的小桌子满是饭粒菜汤,田金宝只是笑着也不帮着收拾,这让身边坐着的侯玉英忍不住拍打了田金宝一下,嗔怪着说道:“还不给宏志收拾收拾,他都快上手了。”
看着小家伙直接扔了勺子,居然直接伸手朝着碗里的饭菜抓起来,侯玉英赶紧推着田金宝喊道。
“没事的,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刚说完,看着老婆气呼呼鼓着脸的样子,田金宝赶紧很从心的抓住了小家伙的手。
看到自己的小手被抓住,够不到饭碗,小家伙顿时急了,挣扎着看着田金宝这个爸爸哇哇的大叫,仿佛是在控诉着田金宝阻止自己吃饭。
这可爱的样子,让田金宝和侯玉英都忍不住笑了起来,这也让想要大哭的小家伙瞬间懵懂了,愣愣的看着两个大人,不明白他们有什么好笑的。
吃过晚饭之后,田金宝把厨房收拾好了之后,就带着侯玉英和小家伙一起走出了家门,沿着大街慢慢的走着。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大街小巷的小摊贩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回城的知情们,城市里实在是安排不了那么多工作,所以很多人只能够自谋出路。这让街道办看到这些摆摊知青的时候,也只能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谁都要吃饭过日子,这些知青已经被逼到了绝境,要是不让他们摆摊赚钱的话,真的不知道这些知青会闹出多少事情。
田金宝抱着小家伙,和侯玉英一起慢慢的逛着,一边走着一边看着摊位上的东西。还别说,东西还不少,吃的用的玩的穿的,应有尽有,虽然老土了一些,可这么丰富的商品出现在眼前,田金宝还是很感兴趣的。
侯玉英对经济上的事情不感兴趣,她高兴的是,街上的东西多了,她买东西也方便了很多,不用再和原来一样一大早到供销社去排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