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泰昌托孤十三大臣
第33章 泰昌托孤十三大臣
兄弟二人感情很好,朱由校很照顾弟弟,朱由检很尊敬哥哥。
可是在政治权力和各自的立场下,终究增加了一点心理、交流与情报上的隔阂。
随着泰昌、李选侍带着朱由检搬到乾清宫,而他留在太子所在的慈庆宫。
这种交流上的隔阂,又增加了一里多地的空间隔阂。
两人站在乾清宫前,一时彼此无言。
还是朱由校胸有成竹更自信些,先转过身检查弟弟的衣着,掸了掸他身上的熏香余烬。
“由俭弟弟,宫里面熏香用处不大,关键还是看看有没有像华佗一样能开颅的名医。”
从父亲的病情开始聊能拉近距离,至少这件事上兄弟二人立场一致。
“由校兄长,太医院无人敢,也无人会,民间名医估计有胆量来,也没人敢同意给父皇试。”
开颅手术还是太可怕了,现代都是险上加险,古代几乎不敢想。
“估计万不得已时,父皇会强行下令试试。对了,王大伴他们有没有物色到,会此术这样的医生?”
“这……我不太清楚,但听说没找到……”
“嗯……他出宫那么频繁,却毫无建树,我都想赶紧亲自给父皇找医生。”
两人虽然是在聊病情和医生,但其实在政治试探与博弈。
朱由校当然知道王安没去找医生,但是出宫那么频繁都是打着这个名号。所以借此试试压力,表露一下不满。
要是朱由检没有特别想法,那就不会主动告知王安和东林。这些话说了就说了,最多当做以后不用王安的理由之一。
但他知道弟弟很可能会跟他们说,自己的不满能让他们更紧张急迫一些。
杨涟、汪文言、左光斗这几个人在东林里面算得上厉害角色,但是地位都较低。
能力强又自负,可是地位低,这就有一个落差。几人被自己施压以后,很可能加速搞事的力度、烈度,而不是稳重退让和利益交易。
这是朱由校几句话的目的。
弟弟朱由检也不简单,闲聊这几句他并没有沉默不说话,总之没啥心虚的表现。
这对于从小被压抑,内心其实急躁且急于被认可的他很有难度,可这也是他历史上能稳住、拿下魏忠贤,表现出来的政治隐忍能力。
现在用在回复朱由校身上了。
“好家伙~要不是我知道历史上这一段,恐怕真给他蒙混过去。”
朱由校没被他蒙蔽过去,弟弟越是这么说,其实越是在遮掩真实想法吧。
果然涉及到朝堂与后宫,都没有那么简单。
就在这时,十三位大臣到了。
“见过太子、皇五子。”
“见过诸位先生与重臣,陛下在等着诸位。”
大臣们知道泰昌身体不好,赶紧跟着一起进入乾清宫。
众人鱼贯而入,泰昌皇帝身边只有王安侍立,李选侍等女眷就算掌握乾清宫大权,也不宜在外臣面前多露面,所以这个时候不在场。
但朱由校多扫了几眼,见到李选侍身边的宫人也在,稍微推测就知她现在就在屏风之后旁听。
旁听就旁听吧,她虽然头脑简单,但是跟王安这边渐渐有矛盾。
如果听急了,忽然露面惹出麻烦,也会给东林送炮弹。
这就是钓鱼时的打窝子,把东林党内急躁想要立功的人钓上钩,后面局势把他们一架,铤而走险就好了~
忽然一道目光迅速扫了一眼自己,朱由校不动声色迅速观察,发现杨涟已经转过头去,看向父皇的目光严肃而又担心,好似没有任何多余想法。
泰昌皇帝朱常洛见十三位托孤大臣到齐了,勉强在王安的搀扶下坐了起来,用最大声音说道:
“朕见卿等很高兴,这病本就是朕身体不好,又因先帝大丧而悲伤劳顿,朕用药二十天不见好,实乃命数如此,卿等重臣别听那些流言……”
十三位大臣安安静静地低头聆听。
泰昌眼神若有所思,一边亲自解释事态,一边对每一个人认真看了会。
英国公张维贤、内阁首辅方从哲、吏部尚书周嘉谟、户部尚书李汝华、兵部尚书黄嘉善、刑部尚书黄克缵,是万历托孤的老臣,也是太子朱由校的老师。
对他们几人都熟悉些。
礼部尚书孙如游、工部尚书王佐、左都御史张问达,都是一年内新提拔任命的。
内阁次辅刘一璟、内阁大学士韩旷两人,是上个月补充进内阁的。
还有成国公朱纯臣和兵科给事中杨涟。
叫这十三人来,其实是深思熟虑过的。
在他眼中张维贤、方从哲等6人是万历托孤老臣,成国公也算是大明武勋保二争一的存在。这算是基本盘的7个人。
然后剩下三位新尚书、两位新大学士和杨涟,这6个人算是新锐崛起的人。
在托孤与处理时局上,7人对6人,老臣这边刚好多出一人,所以时局可以稳定,互相协作不会大乱。
对于后宫也是一样,稳重者多一位,这样有人抨击后宫,但持稳定态度的多一位。
朱由校内心直摇头。
他当然看得出父亲是怎么想的。
把杨涟给叫过来,也不是把他作为托孤重臣,而是对他几次激烈的上疏做出回答和解释。
这是父亲想给自己留下一个尽可能不大乱的开局。
可是不行啊!
13个大臣,表面看起来是7对6。
实际上是5对8啊!
万历托孤6大臣,其中老天官吏部尚书周嘉谟,性格耿直急躁,被东林党那边早以道德制高点给拉过去了。
成国公朱纯臣……别人也许不知道,但他心里早知道这家伙是什么人,因为很清楚后面的历史。
二十多年后,李自成包围京城,就是成国公朱纯臣把崇祯的太子一绑,跟首辅陈演、次辅魏藻德投降,还劝李自成登基。结果他得到一份高规格皮鞭、夹棍、铡刀完整套餐伺候。
这种墙头草,肯定见风使舵,看到东林和文官舆论方向,跟着一起对失去靠山的郑氏下手。
局面5比8,功劳与名声唾手可得,泰昌亲自解释也没用。
“杨涟……”
“臣在。”
“外面传谣言,卿等不要相信,谣言当止于忠臣。”
杨涟回道:“臣不信谣言,但是郑氏贪墨、倒卖、私藏武器、沟通内外的罪行,一定要处理,否则人们只知郑氏,不知陛下。”
他就是敢说,泰昌点头同意暂时收回封她太后的命令,对于郑养性可以先再多调查取证。
泰昌皇帝撑着双臂正视他说道:“你是忠臣,你的奏疏王公公都详细读给朕了,朕很欣慰,但外廷不要相信谣言了。”
备注:历史上,召大学士方从哲、刘一燝、韩爌及英国公张惟贤、尚书周嘉谟、李汝华、孙如游、黄嘉善、黄克缵、左都御史张问达、给事中范济世、杨涟、御史顾慥于乾清宫。
小说里替换知名度较低的两个言官、御史,换为成国公朱纯臣、工部尚书王佐,这样后面剧情戏剧性、对抗性也会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