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大明:我的父亲是崇祯 > 第一百九十九章 机会

第一百九十九章 机会

第201章 机会

随着恩科日子越来越近,许多在南京求学的士子匆忙赶回原籍,参与乡试。

考虑到北边的几省或陷落于贼手,或破坏严重,更有路途遥远的学子,因山河阻隔或者沿途匪患严重,来不及赶回原籍。

朝廷秉承新帝的旨意,在南京贡院特辟一考场,允许无法赶回原籍的士子,在应天府参加乡试。

对于许多羁旅南京士子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

国子监外的墨然居虽然换了幕后的东家,依然还是学子们常去之地。

和两个月前的风向相比,如今虽然还有不少士子品评时政,指摘朝廷的过失,不过在一些特殊的时候,偶尔也会发出一些赞颂新帝的声音。

说话间步入到了二月的下旬,离乡试的日子也越来越近。

就在朝野翘首以盼之际,朝中却传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

新帝突然下旨,封福建总兵郑芝龙为南安伯,镇江总兵郑鸿逵为靖虏伯,郑芝龙长子郑森荫为锦衣卫指挥。

同时加封郑芝龙为水军副督,由其整合福建沿海水寨,组建福建水师。

对于一些有心人的探问,内阁三缄其口,没有透露半分口风,更是让此事炒的愈演愈烈。

朝臣们纷纷猜测,新帝突然施恩,这是要重用郑家的迹象。

更有人猜测,新帝所图甚大,先用恩科笼络了士子,又用爵位打起了武将的主意。是以提拔了怀远侯常延龄,掌控了南京的江兵,这又恩赏郑芝龙和郑鸿逵的爵位,试图控制福建的兵力。

一些老臣慨叹,没想到新帝年纪轻轻,帝王之术却用的如此炉火纯青,看样子,他们这些南京的老人,永无出头之日了。

他们这些人,在先帝时就不受待见,这才发配到了南京任闲差。

原本想趁着新帝登极,有一番作为。

哪知新帝却对他们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反而一再地提拔新人,恩赏武将。

照此下去,待新帝笼络住南直隶、浙江、福建的驻军,控制住江南的局势。

那时候,可没有他们这些老臣的余地了。

一切的惶惶不安,随着王铎的到来,消散了不少。

对于王铎这个帝师,新帝表达出了足够的敬重。

出城亲迎,文渊阁召对之后,加封王铎为太师,由朝廷恩养,赐王铎弟王镛、长子王无党世袭锦衣指挥使。

有明一朝,生前获太师之位的文臣,只有张居正一个。

在旁人看来,王铎能得此礼遇,可说是帝王无上的尊崇。

但对于王铎来说,却是极大的打击。

太傅位列三公,正一品位,看起来荣光无限。

实际上这个职务无任何实权,既不能影响内阁,更不能指挥六部。

王铎不过半百之年,远远没到恩养的年纪,还想借着和新帝的关系,在朝事上有所作为。

是以见了朱慈烺之后,王铎献上了不少治国的方略,期望着在朝中能有一席之地。

哪知朱慈烺对他的方略并没有太过重视,两人聊的最多的,反而是书法和字画。

作为一代书画大家,王铎听到了无数的溢美之词,对于朱慈烺的夸耀并不迫切。

每个文臣心中都有一个入相的执念,王铎自然也不例外。

若是能在有生之年入阁拜相,辅佐幼主再造中兴,足可慰平生夙愿,名垂后世青史。

但皇帝却并没有给他文臣的地位,却给了他身后荣华,这让王铎郁闷不已。

当然,个中苦闷只有王铎一个人清楚,怎么说也是当朝唯一的三公,几日之间,到王铎府上拜会的亲朋好友络绎不绝。

加上王铎平日交游广阔,如今又有显赫的身份,自王铎到了南京,几乎有大半个朝廷的官员都来和他套过近乎。

这样的形势之下,没有人注意到,就在南京以北二百里的淮安府,正在清查一起仗势欺人的案件。

更不知道,区区的一个淮安卫盐城所,会在大明掀起多么大声浪。

案子的起因很简单,在去年年中,从北边传言,说是李自成的大军正在攻打京师,不日就会南下。

李自成和张献忠的恶名,可谓是家喻户晓。

尤其是这两股匪军,每到一地,都会大肆抢掠富户,将当地的官绅杀个一干二净。

许多富户都恐慌了起来,纷纷低价抛售田产,换些之前的细软,一路朝南,投奔亲朋好友去了。

然而在一个月之后,北边又传过来消息,说是李自成接受大明的封赏,做了大明的永昌王。

不仅没有什么贼寇南下,随着李自成回西京,还撤回了中原的兵马。

当初那些逃走的富户,才知道是虚惊一场。

眼看着风平浪静,到了年底,许多陆续又迁了回来,继续做起了土皇帝。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淮安府盐城县的一个李姓佃户,当初瞅准了机会,低价买下了东家的十亩水田耕种,还签下了地契。

然而刚刚插下了秧苗,前东家又打道回府。

眼看着自己的田产所剩无几,那东家如何能吃得下这等大亏,当即就靠着威逼强抢,将原本属于自己的田产抢夺了回去。

那东家姓唐,原本是盐城县数得着的大户,有钱有势。

此番逃亡,为了守住自己的财物,又招募了不少流民,当做身边的护卫多数人。

面对着唐大户的蛮横无理,多数人只得暗暗吃了哑巴亏。

这李姓佃户却是气不过,眼见着自己的半生积蓄就此化为乌有,就去了盐城县县衙,状告唐大户仗势欺人。

不告状还好,这一惊动官府,当即就惹恼了胡大户。

唐家在当地纵横多年,势力盘根错节,岂是一个佃户所能抗衡?

当日知县便以李姓佃户私通反贼为由,将其全家打入县衙大牢。

知县甚至连案情都没有上报,只等着找个机会,让这一家人死于非命。

好巧不巧,正逢上恩科临近,这李佃户同村的一个秀才去淮安府赶考,有感于李佃户的遭遇,便写了一封状子,交给了自己的蒙师,淮安府训导阮佶手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