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长远
第239章 长远
不过龚鼎孳最令人乐道的,乃是其沉溺声色,放荡不羁。
其妾顾眉号横波,原为南京秦淮名妓,才艺双绝,与文人名士交游甚广。龚鼎孳对其甚是宠爱,时称横波夫人。
对于龚鼎孳这样的人,多尔衮本不甚看重,不过考虑到他在士子中的名声,又有陈名夏的推荐,这才勉强应了下来。
为了表示对朝事的看重,龚鼎孳接到调令,便领了十几个随从,一路快马加鞭,朝着济南府赶去。
山东的形势,比之一个月前更加混乱。
听说清军在南直隶失利,山东的许多州县,纷纷开始脱离清军的控制。
有的寻求自立,更多的则是在明里暗里联系兖州,试着寻求明军的庇护。
对于这样的请求,王永吉来者不拒。
短短的一个月内,山东六大府之中,东昌府、兖州府、青州府皆是归附于明,莱州府也挂起了明军的旗号,登州府则是被一伙流寇攻破,竖旗自立。
清军能完全控制的,除了济南府外,就是出于最北的德州。
在山东的民众看来,王师来的如此迅速,不过短短的一个多月,不但收服了大半个山东,还全歼了清军的大军,颇为鼓舞人心。
只有王永吉、刘大才几个少数人知道,山东的混乱,才刚刚开始。
首当其冲的,就是贼寇的安置和流民的安抚。
这一个月里,王永吉趁着清军还未南下,派人四处出击,捣毁的大小山寨不下几十个,俘虏的匪众更是成千上万。
而清军这几个月的倒行逆施,也让不少北直隶的百姓闻之色变,自京畿南下的流民,更是数不胜数。
对于这些人的安置,着实令人大伤脑筋。
有人提出,可以让这些人转为百姓之身,去开荒种地。
屯田说起来容易,在如今的山东,想安稳做起来却是难如登天。
种地的粮种和农具从哪里来?粮食从种下到产出,起码要三四个月的时日,屯田的这些人,口粮又从哪里来?
当然,从剿匪中,王永吉也得到了不少的好处,聚拢了一些粮食和银钱。
在如今的山东,银粮都是稀缺之物,王永吉可不舍得花在这群人身上。
王永吉的打算是,将俘虏的匪徒编入到大军之中,每日只供应最基本的口粮,训练上一个月之后,就让他们去攻打济南府,用以消耗人头。
若是拿下了济南府,甚至还可以继续向北,一路打到北直隶,去找清军以卵击石。
而那些南下的流民,则是尽量鼓励他们继续南下,不要在山东境内逗留,到南直隶再寻求安置。
不愿意南下的,王永吉也不强求,由着他们在各处安置下来,垦荒种地。
左右山东的荒地比比皆是,朝廷最不缺的就是土地,只要他们愿意,种上几十亩也不成问题。
而那些生活在城中的百姓会发现,随着流民的增多,有许多衣衫褴褛的难民,在城里一些显眼的地方,操着一口北地话,哭诉着他们在清军治下的悲惨遭遇。
许多人这才知道,那群鞑子蛮不讲理,比他们想象中的更加凶横残暴。
他们不但会霸占百姓的田产,还会霸占百姓的妻儿。
在他们的治下,汉人世代为奴,压根没有翻身的机会。
最可怕的是,这群鞑子不知是抽的哪门子风,竟然还打起了头发的主意。
世世为奴也就罢了,竟然还要剃头?不剃头就要砍头?
那些本来还心思各异的士绅富户,不由开始庆幸了起来,幸好这几个月来,没有一时冲动依附鞑子。
鞑子果然就是鞑子,不要头发,这是连父母祖宗都不要了。
这样的传言越传越广,传到后来,经过人们的添油加醋,说的也越来越夸张。
就差说清军是一群妖魔鬼怪,偷偷下凡,来为祸人间。
对于这样的结果,王永吉很是满意。
这些流民,可都是他吩咐人筛选过的。
那些山东本地的流民,要么在城外垦荒,要么南下南直隶寻求机会。
只有操着京畿口音的流民,才会被放入到城中乞讨。
之所以如此做,就是要让山东的士绅们明白,眼下的这个形势,依附明军或许能活下来。
而依附清军,就算侥幸活下来,那也是过的生不如死的日子。
如何抉择,相信那群聪明人很容易掂量出来。
对于王永吉的这一番运作,刘大才一开始很是抵触。
他是从底层升上来的官员,很能明白百姓的苦处,希望在他的治下,百姓们都安居乐业。
然而在王永吉拿着事实讲道理之后,刘大才勉强接受了现实。
涉及到大明的兴亡,这一场战争无可避免,决没有和谈的可能。
快则一个月,迟则半年,山东早晚要成为角逐的战场。
与其让出山东,让清军直面江淮防线,倒不如将山东变为一片沼泽,令清军深陷其中,不敢放心南下。
眼下做再多的努力,一旦战事爆发,在清军的攻势之下,一切都将化为齑粉。
不如考虑些实际的问题,想一些长远的问题。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那些士绅百姓们认清现实,抛去对清军的幻想。
让他们彻底明白,如今的这个清朝,和历朝历代都不一样,一旦被他们占领中原,决不是改朝换代那么简单。
在一众传言的流传之下,山东的人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原本观望的士绅们,终于下定了决心。
有人开始召集起流民,训练成一股股的乡勇;
一些有余粮的士绅,终于咬了咬牙,将手头的粮食卖给了官府当做军粮;
更多的则是舍弃了家里的祖产田宅,开始举家南迁,打算去南直隶谋一份生计。
一时间,大量的人沿着运河和官道一路向南,涌入到了南直隶。
成千上万的流民聚在一起,难免引起了各地百姓的惊慌。
许多县如临大敌,纷纷关闭城门,不许流民进入县城。
当巩永固和李若琏带着一千多人,从山东回到南京时,朱慈烺正在奉天殿内,和内阁商讨着该如何安置这些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