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建立了新的秩序
一个厉害的人物组建军队打败了腐朽的统治,收服了群雄,统一了全国,建立了新的政权,成立了新的官府,消灭了盗匪,敌国不敢欺侮。
一个新的汉国诞生了。
新的官府很开明,社会稳定秩序,蓬勃向上,文化、科技、经济等各方面得到繁荣发展。
渌云的身体跟多灾多难的汉国一样开始慢慢恢复她应有的本色,这个家庭的生活必将越来越好。
新的政权,新的官家,赋税减轻了。
粮食。
官府实行统购,并以统一的价格补偿钱币给农民,农民的负担由此减轻。
熙风慢慢开始恢复往常的节奏,有规律的去杀猪卖肉,不同的是李老黑老了,杀不动了,熙风已经出师,自己单干了。
不逢杀猪的日子他就去做米生意,慢慢的,不仅还了欠老丈人的谷子,家里还开始积攒起积蓄来,粮食储备也多了起来。
像汉国这个国家一样,这个小家也是百废待兴。
作为掌家人,熙风想着怎样把这个家经营得更好,想着怎样让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怎样当好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一个儿子、一个兄长。
对于他来说,要考虑的事情就是怎么在地里种出更多的粮食,怎样做好米生意赚更多的钱,甚至拓出更多的赚钱渠道,让房子不再那么的家徒四壁,家人可以吃饱穿暖,甚至想着能不能有自己的一栋新房子,带着渌云、邵田、深田住进去,这个房子虽然加了厦房,但还是太挤,太旧。
祖德已经是个五十五岁的老头,老头懒了一辈子,在找缺仔救熙风时仿佛耗尽了平生所有的力气,熙风出来后又恢复了往常的懒样,再也没有下过地。
熙水已经是一个孩子的父亲,可以帮着熙风种田。
春莹嫁的男人对她很好,而且她嫁的峰下村粮食和野味多,生活算是丰衣足食的。
熙火和烟莹也可以到地里干点零活。
熙风便带着熙水和烟莹到靠山地的田里去开荒,熙火自然是想办法逃避这种苦力活。
这些地开出荒来之后就归属自己了,种上稻子后能为家里增收不少的谷子,对于这个现在十二口的大家庭的生活质量是有直接影响的。
熙林十三岁,正是熙风掌家的年纪,这个家伙喝母乳喝到八岁,身体长得很壮实,本来也可以到地里去帮忙。
熙风却没有给他安排农活。熙风对他有更长远的想法……
汉国刚从长时间的战火中停下来,由乱而治,接下来的就是要大力建设,建设就需要大量有才学的人。
熙风走南闯北,看得明白这个道理。
这一年,熙风的大儿子邵田十岁,正当是读书的好年纪。
熙林其实早就已经开始了读书。
当时,附近没有书院,十里八村能读得起书的一般都是请先生到家里教学。
经过熙风的辛勤奋斗,风雨无阻、不避严寒酷暑的做点小生意,家里积累了一些资本。
本想开基建新房,想想还是让孩子明理知义更为重要,否则耽误了时间,等孩子大了就晚了。
他打听到西池村有一位老先生,很有学问,口碑很好。
熙风上门拜访,老先生的要价比较高,他也不吝啬,依然把他请到家里办起了私塾。
熙林真是得到了家里最好的待遇。
现在邵田长大了,熙风也想让他跟着熙林一起读书。
老先生说要提价,教一个人收一份学费,教两个人就要收两份学费,尽管是两个人同时教。
熙风是个走生意的老江湖了,早就算好了账,自己可以承受的起。
熙风到山岭上砍了几棵树扛回家,自己动手打了一张桌子作为老先生的讲桌,虽然手艺粗糙,但总比没有好。
还为两人各打了一张桌子作为课桌,只是型号比讲桌小一号,否则放不下。
因为家里人口比较多,还有几个孩子,为给两人挤出一个好一点的读书环境,熙风特地在厦房整理出一块地方放置课桌,并交代家人,先生来讲课的时候,除了熙林和邵田,其他人不能进入房间。
熙林已经学了几年,成绩是很不错,老先生十分喜欢。
眼下,邵田也要加入,熙风突然想起他没有课本,这下可把他急坏了,哪里有课本呢?
渌云提醒他,弟弟周立人在他们还没结婚时就开始读书,他有书。
熙风拍拍自己的脑袋觉得自己这下还真是笨,于是跑到周山村老丈人家里去找书,还真有……
熙风对两人是寄予期望的。
想想这个世世代代只晓得种田的家庭,有了两个读书人,或许不期望他们将来有多大的出息,但指望他们能开化明理,然后将学到的东西传承下去,这或许也是对后代的一种福荫。
就像流传至今的仙豆塔、矗立不倒的恩丰塔。
老先生到家里教学一般是教整整一个上午和下午,中午饭就在家里吃。
老先生不愧是名声在外,懂得很多的道理,吃饭的时候跟熙风很聊得来。
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两人读了一段时间,差异便显现出来。
熙林这个家伙八年的奶没有白喝,脑子非常灵活,有逻辑,接受能力很强。
但他有他的弱点,没有耐心,刚开始的时候还好,觉得新鲜,坐着认真听讲。
后来就感觉很烦躁,老师再来,他就躲起来,熙风找到他,从后厅的砻谷机后面把他拉出来,他赖在地上不肯到读书的房间去,嘴里大声的抗议:“我不读书,不读书,不读,不读!”
熙风气得拿起棍子想抽他一顿,他见熙风发火了,心里有点怕,老老实实的进房间去了。
又读了几天还是犯毛病,于是熙风就干脆让他到地里去干活,这家伙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才干了不到半天,手上已经磨出了水泡,肩膀被晒得通红,感觉火辣辣的。
熙风不说让他回去,他也不敢回去,他只能忍着疼在地里咪咪摸摸地慢慢干着。
这样干了两天,他已经撑到了极限,又不敢说不去地里,到第三天的时候,老师来上课,他自己跑到房间去听讲了。
熙风见了偷笑,然后故意站在房门口叫一句:“熙林,去田里做事了。”
里面传来一句:“不去田里了,我要读书,没时间去田里。”
熙风再偷偷一笑,然后扛着锄头自己出去了。
后来熙林再没敢逃过课。
邵田这孩子却十分有耐心,而且很虚心,老师上课的时候他都很认真的听讲,从来没让熙风操过心,只是悟性比熙林要差上一些。
就这样,熙风天天忙着两人的学费,供两人读书。
突然有一天,不知道什么原因,老先生犯了轴,跟熙风说,他教不了两个,只能教一个,但保证教成才。
熙风以为是两个孩子调皮,触怒了老师,等他消气就好了。
谁知老先生轴的很,就是不肯松口,熙风怎么做工作都没用,提价也不行,他咬定就只教一个,否则他就不来上课了。
逼着熙风做选择。
被放弃的人,可能就要开始种田,也许一辈子再无出头之日。
选哪个呢?
一个是兄弟,一个是儿子,对于别人来说,选择给哪个人读根本就不是个问题,不用想也是选儿子。但对于熙风来说却是非常的纠结和苦恼。
在这个家庭来说,熙风从少年就开始掌家,对于家里的兄弟,特别是熙林是他掌家后才出生,他有点亦父亦兄的感觉。
从老先生反馈的信息来看,熙林是块更好的料子。
熙风“牺牲”了自己的儿子。
他最初的想法是熙林年纪大一点,就让他先读,到时候条件好了,再让邵田续上。
不过,从思想层面分析,这大概是他骨子里特有的一种牺牲精神,或者说一种大局观念,既然熙林是块好料,那就应该物尽其用,如果强行选了邵田,可能不能取得寸功,到时候反而把两个人都给耽误了。
后来,事实证明,熙风的选择是正确的。
官府在隔壁的乾塘村建起了书院,熙风帮邵田把学续上了,可是他读了不到四年,成绩不理想,他自己觉得读不下去了,就这样结束了。
熙林后来也进了书院,成绩一直非常优异,考上了官办最高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