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佰肆拾柒回 万里浮云皆蔽日,箭破长空引光出(下)
第151章 万里浮云皆蔽日,箭破长空引光出(下)
正当金城郡中陷入动乱之时,大汉三军皆是闻令而动,舍弃刚刚建好之营寨,纷纷向此地赶来。
一时间汉军数万人宛如铺天盖地而至,自是旌旗遍布、威武不凡,已然到达金城郡外。
诸葛亮此时则令人将四轮车推至金城郡城外,并说道:“传令三军,金城郡中之事尚且未知,各自结阵以待,万不能擅自出战!”
众将士闻听此言,纷纷调转马头,返回营中。
是时,汉军已然聚数万人,分做四阵,各携“元戎”等具。
此刻,诸葛亮已步于前阵,放眼望去,正见金城郡城墙之上略有纷乱,不由得心生疑虑,问道:“不知城墙之上发生何事?”
姜维亦是微微注目,望向城墙之上,看到魏卒相互砍杀,不由得心生疑虑,说道:“恐怕是城中有变,徐邈虽有声名,但如今凉州数郡皆失,只怕城中有人欲要降矣。”
姜维刚一说罢,随即转念一想,又怕这是徐邈设计,于是说道:“丞相还需小心,徐邈此人多有奸计,吾等万勿轻举妄动。”
诸葛亮闻言却是微微注目,笑道:“吾等早年便已与城中之人略有联系,如今必然是见我汉军即将功成,故而欲要降矣,传令下去,三军皆齐声劝降,使城中再乱。”
姜维见形势一片大好,亦是欢喜,急答道:“末将领命。”
姜维答应之后,随即令众将士放声齐齐高呼道:“凉州诸郡已失,金城郡不过孤城,徐邈敢不提头来降?”
汉军数万将士,此时齐声呐喊之下,只听闻壮怀激烈之声直冲云霄,甚至使金城郡城墙都略有颤抖之意。
那魏军士卒见汉军铺天盖地而来,又想到如今金城郡不过就一孤城,此番之下,再无抵抗之意,纷纷弃刃而走。
诸葛亮见此场景,不由得心中甚悦,当即便要下令攻城。
哪想到正当此时,金城郡却突然城门大开,其中有一使节奔驰而来。
汉军刚欲引弓射之,诸葛亮却急忙阻挡,说道:“恐怕是徐邈意欲投降,勿伤其命。”
诸葛亮刚一说完,汉军将士皆齐齐收弓,并有人将其带到诸葛亮近前。
是时,此人跪伏在地,高声呼道:“在下金城郡都尉,见过丞相。”
还未等诸葛亮回话,姜维便先问道:“可是徐邈欲要降矣?”
金城郡都尉急答道:“启禀丞相,吾等金城郡上下,受逆魏朝廷迫害数年,城中上下无不侥首以盼,待汉军入城,但徐邈此僚,顽固不化,如今已被吾等降伏,现请丞相入城,再做责罚。”
诸葛亮闻言却是面色不改,他对凉州上下文武群臣,早已研究数年,自然知晓徐邈性子,故而说道:“既然要降,为何唯有汝一人出城?”
金城郡都尉急答道:“回禀丞相,金城郡中军民,虽盼汉军久矣,但仍有不少宵小,意欲叛汉,故末将特来禀告丞相,愿丞相能许诺其官职,则金城郡可平矣。”
王平闻听此言,当即抽刀而出,骂道:“如今我汉军提兵十余万,将金城郡围得水泄不通,汝等败亡已是早晚之事,岂敢以此要挟?”
那魏军都尉闻听此言,当世面色大改,急说道:“非是吾等不愿出城投降,实乃城中豪强林立,若不得丞相准予那,只怕必生动乱。”
王平刚要说话,却被诸葛亮轻挥羽扇制止。
诸葛亮紧盯其面,徐徐说道:“传唤金城郡太守出城受降,亮自然上奏朝廷,金城郡太守可封亭候,其余诸多将士,已然有所封赏。”
那魏军都尉闻听此言,不由得喜出望外,急答道:“末将替金城郡上下军民各,多谢丞相大恩。”
说罢便转身离去,将此消息传回金城郡内。
是时,金城郡太守已然将徐邈亲兵杀尽,又将徐邈五花大绑,放置于城墙之上。
而那金城郡都尉刚一回到城中,太守便急问道:“不知诸葛亮如何作答,可准予吾等?”
都尉答道:“诸葛亮已然许诺,太守若是出城而降,可封亭候,其余城中文武,皆各有封赏。”
金城郡太守闻言不由得大喜,道:“吾等非乃世家之人,做于魏臣,不知何年何月方能封侯,如今不降,更待何时?”
正当金城郡太守欣喜之时,受缚于城上的徐邈却嘴角一挑,说道:“世人皆知诸葛亮阴险狡诈,汝等恐怕还未封侯拜相,便已身首异处耳。”
金城郡众人闻听此言,皆是面色大怒,其中早与蜀汉有联系之人更是当即抽刀而出,骂道:“如今汉军兵临城下,金城郡已成孤臣,汝在洛阳还有家小故不受降,吾等皆为金城郡人,岂能真跟从汝去寻死?大魏朝廷也好,蜀汉朝廷也罢,终究是汝等世家大族之事,岂能要吾等送命?”
徐邈闻听此言,不由得话音一顿,不知该如何作答,全因此人所言极是,自高祖以来,大魏朝廷之中便是宗室、世家做主,虽有举孝廉之法,却终究难以满足这各地豪强所求。
金城郡太守却是挥手说道:“诸葛亮虽行兵布阵阴险狡诈,但对降臣却是一诺千金,何不见姜维亦是受其所信乎?”
城中众人闻听此言,皆是连连点头,纷纷说道:“正是如此,诸葛亮素有信义,吾等可以投靠。”
金城郡太守也不再多说,随即令人拿出官印,带金城郡中上下一干人等,出城受降。
是时,城中文武官员皆缓步走出,步于城外分班而立。
姜维见状不由得笑道:“金城郡降矣。”
诸葛亮亦是心中大喜,当即令人调兵遣将,与其走入金城郡外。
是时,金城郡太守手捧官印,身后跟随城中都尉、副将等一干官员,而徐邈却依然受缚于堂中。
诸葛亮令人将其四轮车推至阵前,还为等其问话,金城郡太守众人便跪倒在地,齐声说道:“罪臣恭迎汉军入城。”
诸葛亮却不管其他,只是来至徐邈近前,正见徐邈此时面怀激烈,颇有几分寻死之意。
诸葛亮见状,急起身疾步走至徐邈近前,亲自解其绳索,并说道:“景山受苦矣。”
徐邈刚解绳索,便破口大骂道:“诸葛匹夫,要杀要剐只管行事,休要多言。”
王平闻言却是大怒,当即抽刀而出,以刀尖指之,骂道:“败军之将,何敢在我军阵前狂吠?”
诸葛亮却挥手制止,并说道:“徐景山在凉州尚有威信,不可折辱。”
王平这才作罢。
徐邈却是哈哈大笑,说道:“如今天下数州,尽落汝等之手,想那大魏朝廷之中,却还在争权夺利,君疑臣、臣疑君,所以大魏败于蜀汉之手,实不冤矣。”
徐邈刚刚说完,便趁众人不备,当即夺下金城郡太守佩剑,当即饮剑而亡。
众将士皆是大惊失色,唯有诸葛亮却叹道:“曹魏得位不正,故而统治不力,所以折损天下英雄耳,吾等亦当引以为戒。”
大汉文武闻言,皆是纷纷点头不止。
诸葛亮见徐邈已死,也就不过多责备,只是说道:“传令下去,将景山好生安葬。”
姜维当即领命而出,携徐邈尸首,寻得一山清水秀之地,将其好生埋葬。
而诸葛亮则率汉军将士进入金城郡中。
是时,诸葛亮问道:“不知城中还有多少将士、粮草?”
金城郡太守如今刚刚降伏,自然是急于表现,故而答道:“回禀丞相,金城郡未逢战火,城中粮草军需充足,如今还有步卒两万、骑兵三千。”
诸葛亮闻言则是大喜,说道:“粮仓何在?速速领吾前去查看。”
金城郡太守哪敢怠慢,当即领诸葛亮进入金城郡粮仓之中。
诸葛亮刚一进粮仓,便看到粮库充盈,甚至有大多粮草无处放置,更堆放于郊野。
诸葛亮见此情景,不由得欣喜若狂,笑道:“景山治理凉州颇为得力,竟有如此之多存粮?”
金城郡太守想到徐邈,亦有些唏嘘之意,当即回道:“启禀丞相,景山兄身怀大才,可是终究是曹魏世家之人,其家小均在洛阳,故而无以降汉。”
诸葛亮闻听此言,亦是感慨连连,当即叹道:“曹丕篡汉自立,天下皆知,故而正统不稳,欲治天下之地,唯有重用宗室,但曹丕、曹睿又对宗室多有怀疑,故而使政局不稳,有此番光景,自是正常。”
金城郡太守闻听此言,不由得稍显惊色,说道:“丞相远在成都之外,却能知晓洛阳之事,是乃大才。”
诸葛亮却笑道:“曹魏之事,天下皆知,又有何奇之有?”
诸葛亮刚一说完,便不想再提曹魏朝廷之事,而是转而问道:“这粮仓之内可是凉州诸郡存粮?”
金城郡太守急答道:“回禀丞相,徐景山当初欲要在金城郡与丞相一决高下,故而特令人将凉州诸郡钱粮皆聚于此地。”
诸葛亮笑道:“景山兄为我大汉留足来年北伐之钱粮,实乃第一功臣。”
汉军众将闻听此言,无不哈哈大笑。
姜维则是忽地记起什么,俯身至诸葛亮耳边问道:“丞相,不知这金城郡众文武、豪强又如何处置?”
诸葛亮闻言却是面色不改,仍旧与金城郡众人谈笑风生。
金城郡太守本来还心怀焦虑,担心诸葛亮入城之后大开杀戒,但如今见其礼贤下士,也都纷纷放下心来。
诸葛亮忽地对金城郡太守说道:“如今凉州诸事已平,我大汉再收五郡之地,北伐之事指日可待,不知君可愿携信传至成都,亮当在心中将诸君立下大功之事书于其中,以告陛下。”
金城郡太守闻听此言,心中稍有一惊,想道:想必是诸葛亮惧怕吾等在凉州再兴事端。
金城郡太守想到此处,当即答道:“多谢丞相大恩,吾金城郡上下一干人等,愿入成都。”
诸葛亮见金城郡太守如此懂事,当下也是喜不胜收,笑道:“如此甚好。”
诸葛亮说完之后,随即令人接管粮仓,并将城中之事一一安排妥当,方才返回金城郡太守府邸之中。
是时,已至黄昏,天地昏暗、不见月光。诸葛亮独行于金城郡太守府邸中堂,此刻正值夏日,故而虽是黄昏,却仍有几分闷热。
诸葛亮轻挥羽扇,面色沉静,不知在想何事。
待到片刻之后,诸葛亮方才回至案桌之前,提笔写道:
陛下,臣亮依陛下之计,已然尽克凉州,如今天下之地,我大汉已是雄据数州,中兴汉室、克复中原指日可待。
凉州虽为苦寒之地,却得徐景山多年治理,故而略有钱粮,可供大军北伐,陛下可于来年,尽起益州之兵,与亮同出渭水,一举平灭中原。
但曹魏之中,曹真、司马懿仍是大汉之患,陛下不可不察。
朝堂之内、沙场之中,陛下已是当世豪杰,但还望陛下万勿兴骄纵之心,仍需存发奋之情。
臣亮自出隆中以来,唯有此年得见汉室中兴在望,常数夜难寐,记起先帝旧事。
陛下乃当世明君,胜曹睿、孙权等辈远矣,定能行先帝之遗愿。
亮如今欣喜之下,疾病略有恢复,还请陛下万勿担忧。
今在凉州之远,仍记陛下之德,大胜三军之中,不知如何言语。
后记:正所谓大有大的难处,曹魏自建立之后,便是依靠谯县曹氏、颖川荀氏、钟氏、陈氏、河内司马氏、冀州华氏等世家大族维持统治,但幅员如此辽阔,自然更容易滋生地方豪强。所以自公元一百九十年曹操起兵起,曹魏的地方叛乱便有数十起,而蜀汉却只有三十余起。
这一方面是因为曹魏得位不正,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曹魏底盘太大,所以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力自然下降,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辽东公孙渊的叛乱。也是后来诸葛亮、姜维每次出祁山,都有曹魏将领叛乱响应的原因。
而这方面的问题在诸葛亮执政时期的蜀汉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影响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