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晋阳保卫战
第30章 晋阳保卫战
朱友贞改元是公元915年11月的事儿,转眼过了年,刘鄩仍然在莘城坚守,闭关不出,晋军屡次去向梁军挑战,始终没人出来应战,但是人家城上的防守却非常坚固,晋军也一直没什么机会,无隙可乘。
于是晋王李存勖留下符存审,让他在这守营,自己就去贝州劳军去了,还扬言说要返回晋阳,刘鄩于是奏请皇帝,说自己打算去袭击魏州。朱友贞就给刘鄩回了封信,说:“我把全国的兵马税赋都托付给了将军,社稷存亡就关系此举,希望将军努力。”
于是刘鄩派杨师厚的旧将杨延直统兵1万去袭击魏州。杨延直夜里到了魏州城的城南,他以为自己来的神不知鬼不觉,人家城里肯定没有防备呢,于是就不急不慌地开始慢慢扎营,不料,他的营还没有扎好呢,突然来了一彪人马,这些人个个精壮绝伦,所向披靡,况且夜深天黑,梁军也不知道对方有多少人,一下子就乱了,大败而走。其实呢,城里只有500名壮士,趁着夜色溜出城来劫寨,居然吓退了一万梁军。
到了第二天早上,刘鄩亲自率领兵马到了魏州城东和杨延直相会,他们正打算发起进攻呢,只听城中鼓声大震,接着城门洞开,一员大将杀出,前来对阵。刘鄩远远一看,认出来了,来人正是大将李嗣源,刘鄩也摆开阵势,跟敌人交锋,双方兵对兵,将对将,正杀的难解难分,突然间通往贝州的路上又有一军杀到,当先一员统帅,服色与众不同,面貌英俊,手持令旗,风驰电掣般冲来,刘鄩大惊,说:“这来的不是晋王李存勖吗,莫非我又被他骗了。“当下也来不及多想,赶忙引兵撤退,晋王和李嗣源合兵一处,在后边步步紧逼,刘鄩且战且退,逃到了故元城的城西,只听得后边又是喊声大震,原来是符存审也带兵杀到了。
刘鄩一看,敌军分三路杀到,不禁叫苦不迭,急忙命令士兵们布成防守的圆阵。但见西北方晋王统兵杀到,东南方符存审统兵杀到,两军布成方阵,这是个攻击阵型,然后全军鼓噪冲锋,刘鄩四面受敌,难以招架,他手下的士兵纷纷溃散,刘鄩好不容易带着几十名亲随突出重围,梁军七万人马被晋军一阵围杀,死了大半,剩下的一时侥幸逃脱,又被追到河边,几乎被杀光,只剩下几千人过了河,跟着刘鄩退守到了滑州。刘鄩这趟中了晋王的诱敌深入之计,能禁得住这哥仨一阵吊打,最后还能跑出去,也算是本事不小了。
梁朝的匡国军节度使王檀是个官四代,他的曾祖父曾经做过唐朝的左金吾卫将军,他自己以前是朱温手下的一名小校,就靠着能打能杀,一路做到了节度使。这时候他密奏梁朝朝廷,请求发关西之兵,去偷袭晋阳。大臣们都认为这是条妙计,于是就采纳了。王檀派河中、陕州、华州各镇兵马,一共三万人,出了阴地关,悄悄来到了晋阳城下,果然打了晋阳一个出其不意。
这时候镇守晋阳的是监军张承业,他一看敌军突然出现在了城外,赶紧调拨政府各机关公务员、工匠、老百姓,全部上城防守,王檀指挥部队日夜猛攻,眼看晋阳城就要陷落了,张承业也是慌乱异常。
这时候晋阳城里住着一位老将军,不过人家已经因病退休了,名叫安金全,他因为老家就在晋阳,所以就在这养老,他一看外边敌人攻势挺猛,就去见张承业说:“晋阳是我们的根本,一旦失守,大事去矣,我虽然年老有病。但是愿意为国出力。请你给我盔甲兵器,我来为你打退敌人。”张承业一看安老将军主动请缨,不禁转忧为喜,立刻把仓库里的甲胄军械交给了安金全,这位老将军立刻召集本族子弟,以及其他的一些退休将领,一共有几百人,趁夜溜出北门,去偷袭梁军大营,打了敌人一个冷不防,等梁军撤退了,安金全才带人退回城去。
唐朝的时候,昭毅军管辖着五个州,包括泽州、潞州、邢州、洺州、磁州,现在泽州、潞州已经归了晋王,另外三个州还在梁朝手里,因此双方各有一只部队,都叫昭毅军。
又过了一天,晋国这边的昭义军节度使李嗣昭手下的牙将石君立带着五百骑兵前来救援晋阳,石君立是早晨从潞州出发的,晚上就已经到了晋阳,他率军冲过汾河桥,击退了梁军,直达城下。石君立这个人相当聪明,他看到有一些梁军士兵离自己并不太远,就假装对着城上大喊“我们昭毅军全军都来了。”其实他这是故意说给梁军官兵听的,让他们以为晋军的大部队随后就到。
城上的张承业一听救兵来了,大喜,赶紧开城把他们接了进去,石君立和安金全等人晚上又趁夜从城中出来偷袭梁军大营,梁军死伤颇多。
到了这个时候,王檀也知道,晋阳已经不可能打下来了,偷袭的优势已经不存在了,他又怕晋军的援军赶到,回头人家给自己来了内外夹击,那可就走不了了,于是抢劫了一番,就撤兵了。此时那个投降过来的贺德伦仍然住在晋阳,他手下的亲兵有不少缒城而出,偷偷跑去投奔了梁军。张承业很担心,怕贺德伦回头给梁军做内应,于是就把他给杀了,然后报告了晋王,晋王也没有怪罪。
晋阳就这样解围了,但是,这场仗并不是晋王指挥的,晋王李存勖一向喜欢夸耀自己多么的勇武智慧,这么精彩的一仗竟然没自己什么事,这得多遗憾啊。李存勖的办法就是对此事连提都不提,就当没发生过,对立了功的将士们也毫无奖赏,幸亏张承业多方抚慰,大家才算是没了怨言。
梁朝皇帝朱友贞听说刘鄩败退,王檀也是去而无功,忍不住仰天长叹,就下令让刘鄩回京述职,刘鄩担心自己打了败仗,回去可能脑袋都保不住,就找了个托词,说晋军还没有退,自己不能离开滑州。朱友贞便任命刘鄩为宣义节度使,让他带兵进驻黎阳。
晋王李存勖又派符存审去攻打贝州,贝州刺史张源德坚守不出,晋军屡攻不下。李存勖自己带兵去攻打磁州和卫州,很快这两个州就被李存勖给打下来了,卫州刺史米昭投降,磁州刺史靳绍被杀。晋王又派兵分别攻打洺州、相州、邢州三州,三州的守将有的投降,有的逃走,这三个州也都被晋军给占了。晋王下令把相州划归天雄军,又在邢州新设置了一个安国军,兼管洺州和磁州。并且任命李嗣源为安国军节度使。
以上这些后果,全都是因为朱友贞要拆分魏博军引起的,他这么一个草率的决定,引起了一串连锁反应,从一开始朱友贞就走错了棋,这一步走错,是步步都错。
随后,晋军又进兵沧州。沧州的梁军守将名叫毛璋,他一看晋军来了,立刻开城投降,只有那个贝州刺史张源德,始终拒不投降,城里没了粮食,甚至都开始吃人肉了,最后军士们把张源德杀了,也向晋军投降了。
贝州坚守了这么长时间,这么多晋军将士都死在了贝州城下,贝州这些投降的士兵们就担心晋军会杀了他们报复。于是就提了个要求,说投降的时候,他们要身穿盔甲、手持兵器出城。
符存审假装答应了这些降兵的要求,等到开城后就带兵进了城,对他们进行了一番安抚,然后让那些降兵脱去盔甲,放下武器。投降的士兵们不知是计,都很听话地脱了盔甲,扔下兵器,不料符存审突然就变脸了,一声号令,晋军立刻把这些投降的梁军士兵团团围住,3000多人全都杀的干干净净,一个不留。从此河北一带就全部被晋军占领了,只有黎阳还在刘鄩手里,晋军始终打不下来,最后只好班师回去了。
晋王李存勖非常孝顺,他往年在河北作战,常常会抽出时间回晋阳去看望自己的母亲曹太夫人,这次出兵河北的时间很长,所以李存勖也是快马加鞭,赶回晋阳去看望母亲。李存勖的父亲李克用的正室夫人姓刘,李克用当年起兵代北,转战中原,一直把这位刘夫人带在身边。刘夫人跟着自己丈夫这么多年,对兵家之事也相当熟悉,而且还善于骑射,她曾经把宫女们组织在一起,跟在军中,学习作战打仗,李克用一生的功绩有一半是出于这位刘氏夫人。等到李克用封了王,这位刘夫人也受封为秦国夫人,但是刘夫人没有孩子,她和李克用的侍妾曹夫人关系很好,时常跟李克用说,看曹夫人的面相,应该会生贵子,后来果然曹夫人生了李存勖。
李存勖接位以后,曹太夫人成了晋国夫人,地位几乎就要超过刘太夫人了,刘太夫人对此也毫不嫉妒,李存勖回晋阳看望自己的生母,曹太夫人也一定会嘱咐他过去问候自己的嫡母,礼节上不能有所缺失。
.............
知识卡片:
朱友贞改元,也就是改年号,历史里经常出现这个词。我们今天就说点跟年号有关的趣事。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也可以用来表示年份。一般是由君主发起的。先秦到汉初是没有年号的,汉武帝即位以后第十九年才首创了年号这个东西。他用的第一个年号是“建元”。此后年号就成了一种制度。历代的帝王们都要有自己的年号,遇到所谓的“天降祥瑞”或者内忧外患这样的重要事情,一般还要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的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比如唐高宗李治在位35年,就用过14个年号,她老婆武则天当了15年皇帝,也用了14个年号。到了明清,一个皇帝就只用一个年号了,老是改来改去的,容易把人弄糊涂了。
年号制度发端于中国,后来,朝鲜、日本、越南由于受中国的影响,也开始使用年号了,目前仍然在使用年号的是日本,它年号的名字全部来源于中国的历史典籍,比如嘉仁天皇的年号大正,出自《易经》里的一句话“大亨以正,天之道也”。睦仁天皇的年号明治,也是出自《周易》里边的一句话:“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裕仁天皇的年号“昭和”出自《尚书》里边的一句话“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年号大多数都是由两个字组成的,不过呢,凡事总有例外,历史上就有那么几个“个性皇帝”使用过“三个字”甚至“四个字”的年号,比如王莽的年号“始建国”、南朝梁武帝的年号“中大通”就是三个字,武则天的年号“天册万岁”、“万岁通天”,宋太宗的年号“太平兴国”等等就是四个字。
中国古代出了那么多皇帝,就免不了会出现重复的年号,好字眼大家都想用嘛。其中用的最多的年号就要数“建兴”了,一共有十三位君主曾经使用过,“建兴”从字面意思来看,也确实是个不错的年号,建立国家,兴旺发达嘛,第一个使用“建兴”作年号的是刘皇叔的儿子刘禅,不知道这个词是不是诸葛亮帮他想的。
除了建兴以外,“天佑”和“太平”也是皇帝比较爱用的爆款年号,不得不说,古人取年号还是比较注重意蕴了,“天佑”和“太平”都很好的反映了统治者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都希望自己的政权能一直延续下去,老百姓都能够安居乐业,结果呢,用过这个年号的皇帝运气还真的都不错,生活质量也很高。当然也有一些年号的“明星’光环真的很不光彩,比如“建安”、“靖康”。
大一统的王朝有的是出于不屑,有的是觉得不吉利,一般都不会使用前朝亡国之君的年号,特别是开国之君更不可能。但是宋太祖赵匡胤却在不经意间使用了亡国政权的年号。据史书记载,北宋乾德四年,宋太祖在自已的后宫发现了一面非常陈旧的铜镜,背面居然刻着“乾德四年铸”五个大字,如此陈旧的镜子,显然不会是当年的新产品,可是背后刻的字又如何解释呢?
于是宋太祖就把这面铜镜拿给当时的宰相们看,以赵普为首的宰相们看了以后,全都和太祖一样,一脸的懵逼。不得已,太祖又询问翰林学士窦仪,窦仪说:“这一定是前蜀的东西,前蜀皇帝王衍曾经用过乾德这个年号,这个铜镜应该是那个时候铸造的。”
宋太祖听了以后很郁闷,大臣们精心拟定的的年号,竟然是从前的亡国之君用过的,是个二手货,而且自已的宰相们竟然没人知道,于是他就颇为感慨地说:“哎,看来这宰相必须得用读书人啊!”
那为什么皇帝老喜欢改年号呢?这并不是皇帝没事干改着好玩,而是因为这年号里边有很大的含义,皇帝要修改年号,肯定是因为朝廷或者民间发生了什么喜庆的事,比如说唐高宗李治曾经使用过的一个年号叫“显庆”,就是为了庆祝儿子李显出生,这也能看得出来,李治对自己这个儿子是相当喜爱的。
再比如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军起义,在各位大臣的帮助下,这场暴动最终被镇压下去了,于是汉灵帝刘宏就把年号改成了“中平”。由此可见,年号的修改大多是因为开心,有喜得儿子的唐高宗,也有打了胜仗的汉灵帝,不过更多的年号是为了祈求国运昌盛,风调雨顺。
年号的修改对于老百姓来讲也是一件值得开心的大事,往往皇帝改完年号后就会有一系列的惠民活动,开仓赈济穷人、实行大赦,释放罪犯或者给罪犯们减刑等等,国家呈现出一种祥和的景像,官民之间其乐融融,也能够更好的聚拢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