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墙头草
第131章 墙头草
后汉高祖刘知远也属于沙陀部族,他因为自己姓刘,所以改国号为汉,而且还硬扯上汉高祖刘邦,还有光武帝刘秀,说他们都是自己的祖先。于是尊汉高祖刘邦为太祖,光武帝刘秀为世祖,为他们立庙祭祀,又尊自己的高祖刘湍为文祖,夫人李氏为明贞皇后,尊自己的曾祖父刘昂为德祖,曾祖母杨氏为恭惠皇后,把自己的祖父刘僎尊为翼祖,祖母李氏尊为昭穆皇后,自己的父亲刘琠叫显祖,母亲安氏夫人尊为章懿皇后,所立的这四庙,加上汉高祖、光武帝的两庙,合成六庙,比传统的天子七庙少一个。命太常卿张昭,厘定六庙乐章。刘知远因为邺都叛乱被平息,于是高高兴兴地进祖庙去祭告祖先,所有制定的乐舞,全部表演了一番。
刘知远祭祖庙,他儿子开封尹刘承训给他做助祭,不料仪式结束以后,刘承训染上了风寒,而且病情一天比一天重。刘承训为人很忠厚,跟兄弟们相处的都很融洽,而且明达政事,刘知远很看重他,所以格外留心看护,多方医治。结果却医治无效,刘承训于天福十二年,就是公元947年十二月,悠然而逝,死的时候才年仅二十六岁。刘知远在太平宫为儿子举哀,哭得几乎晕过去。左右一看皇帝这么悲伤,都极力的劝慰,他这才勉强收了眼泪。刘承训死后被追封为魏王,送回太原安葬。从这以后,刘知远也是少乐多忧,常常怀念自己这个儿子。本来刘承训已经被认定为刘知远的继承人了,而且父子感情又特别好,这丧子之痛是最让人难过的。
蹉跎过了残年,没几天就到了元旦,刘知远身体也不太舒服了,所以也没有让大臣们朝贺,他自己就在宫中调养。转眼间已过了四天,刘知远感觉自己身体好了点,于是出宫上朝,改天福十三年为乾佑元年,并且颁下诏书,大赦天下。过了几天,他给自己改了个名字为刘昺,又晋封冯道为齐国公,兼太师。
这时候兵部递上奏表,说是凤翔节度使侯益和晋昌节度使赵匡赞叛国,投降了后蜀,目前蟠踞在关中,请皇帝派大将前去讨伐。刘知远就命令右卫大将军王景崇和将军齐藏珍,调集了几千禁军,前去平定。
后蜀皇帝孟昶自从继位以后,除掉了强臣李仁罕和张业,国内太平,十年之间,国内无事。耶律德光灭了晋朝,晋朝的雄武节度使何重建带着秦州、成州、阶州三个州投降了蜀国。当时孟昶就想趁机吞并关中。于是他派山南西道节度使孙汉韶等人攻下了凤州,就是现在的陕西宝鸡凤县那一带。当时的晋昌军节度使赵匡赞听说杜重威现在已经成了过街老鼠了,就担心自己也未必能够保全,刘知远能放过自己吗?索性投降后蜀算了。于是就写了表文,派人去成都,请求蜀国派兵来支援长安,顺便把凤翔也拿下。
刘知远刚建国,他现在着急要处理的是河南河北、山东中原地区的事情。由于长安的地理位置,所以赵匡赞现在只要保住了西边,那么它基本上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所以他就跟后蜀建议,拿下长安西边的重镇凤翔。
孟昶接到赵匡赞的奏表,挺高兴,立刻任命中书令张虔钊为北面行营招讨安抚使,任命宣徽使韩保贞为都虞侯,率军五万,兵出散关。又命令何重建为副使,领兵出陇州,和张虔钊的部队会师,一起前往凤翔,一面又命令都虞侯李廷珪统兵二万出子午谷,声援长安。
凤翔节度使侯益咱们很早以前说过两次,一次是李从珂叛乱的时候,李从厚让侯益带兵去跟李从珂作战,侯益在家泡病号,不肯去。另一次是他曾经跟着杜重威一起平定过张从宾叛乱,打得张从宾从马上掉下来,掉河里淹死了。现在他接到报告,得知蜀军大举入侵,惊慌的了不得。正打算上表告急,忽然来了后蜀雄武军的一个将领,叫吴崇恽,拿着何重建的亲笔信,以及蜀国枢密使王处回的招降书,其中的内容大意,无非是晓以利害,劝他投诚,侯益想了想,也觉得不如投降算了,免得自己这心里老是扑腾扑腾的。于是就缴出了地图兵籍,让吴崇恽带回去,自己也给蜀国皇帝写了一道表文,请求他派兵平定关中,还写信给赵匡赞,约他互为犄角之势,互相帮扶。他可不知道,就是这个赵匡赞给孟昶出的主意,让人家派兵来打他的。
偏偏这个赵匡赞是个没主意的人,他把人家蜀军给勾来了,这会又听了判官李恕的话,又给后汉朝廷上表,请求入京去朝见皇帝。
这个李恕本来是赵延寿的幕僚,赵延寿让他辅佐自己儿子,担任晋昌军节度判官,赵匡赞给蜀国皇帝写信投降的时候,李恕就已经劝阻过他,跟他说你别这么干,赵匡赞没听他的,后来李恕又反复劝他,说:“燕王入胡,并不是心甘情愿的,而是被形势所逼的。如今汉家新得了天下,很重视招抚各方,如果您谢罪归朝,必然能保全爵位俸禄,入蜀恐怕不是什么良策,蹄涔不容尺鲤,愿公三思,以免后悔!”
赵匡赞听了,觉得李恕说的很有道理,于是就派李恕代表他入朝谢罪,说自己愿意来朝见皇帝,接受处分。刘知远就问李恕,说:“赵匡赞为什么要去投靠蜀国啊?”
李恕回答说:“赵匡赞因为自己跟父亲都投靠辽国,担心陛下不肯原谅,所以投靠蜀国求生。我一再劝他,说国家必定会存抚,赵匡赞现在也已经悔悟了,所以派我来向陛下谢罪。”
刘知远说:“赵匡赞父子本来就是我的故交,我们是老熟人了,他们不幸身陷虏庭。而且他父亲赵延寿还被关进了监狱,我怎么会再害匡赞呢?你回去告诉他,让他不必多疑,尽可来朝!”李恕拜谢了皇帝,然后就回去了。
侯益一看,人家赵匡赞都去见皇帝了,赶紧也上了一道表章,也和赵匡赞一样,向朝廷谢罪,这时候王景崇还没出发呢,刘知远就把他召进自己的寝宫,悄悄跟他说:“赵匡赞和侯益虽然都派了人来,说是请求来京朝见,但是咱们也不知道他们有没有什么别的诡计,你这次率兵西去,要密切关注他们的动静!他如果是真心入朝,那么不必过问,放他们过来就是了,如果他们还在那迁延观望,首鼠两端,你可以便宜从事,不要中了他们的奸计!”王景崇应声遵旨,即日启行,带兵前往长安。
赵匡赞担心蜀兵来了,自己前后矛盾,到时候难以脱身,所以他都没等李恕回来,就离开了长安,前往大梁。他在途中就和李恕遇上了,听李恕转告了刘知远的话,就更加放心了。后边他又跟王景崇见了面,王景崇听说他要去汴梁朝见皇帝,就让他过去了,人家自己仍然率兵来到长安。他刚刚进城不久,军报就陆续到了,说蜀兵已经进入秦州,就要来攻长安了。
............
知识卡片:
我们现在一说到庙,老是想到佛教的寺院。实际上在古代“庙”是用来祭祀祖先的,“寺”是用来办公的,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寺和庙就成了佛教的东西了。
“庙”这个字最早见于西周,“广”字头在象形文字里面代表着房屋,房屋下面有个人在供奉肉类食物。我们古人祭祀祖先要用“三牲”,三牲也叫“太牢”,就是猪牛羊肉。
《礼记》里边有记载,七庙为三昭三穆,太祖庙居中。左边为三昭,右边为三穆,然后呈品字型排着。实际上就是供奉着从称帝的这个人开始往上数6代人。我们中国古代最注重的是祖先崇拜,当然也有神鬼崇拜,不过那个不是主流。所以祭祖就成了最重要的事情。统治者就是利用这种传统思维,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因为统治者本身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天底下只有他一个人可以祭拜七代祖宗,这是他的无上荣耀。而老百姓被剥夺了这种祭祖的权利,我们可以想想,如果连祖先都低人一等,那何来的平等。这种奴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核心就是让你承认,等级是天然存在的,上级是不可抗拒的。就好像一头小牛,从它刚一生下来,就要被打着鼻环被牵着,它长大了以后就会慢慢忘了这个鼻环并不是我生下来就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