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郭威监国
第151章 郭威监国
刚上任的枢密使王峻和马步军都指挥使王殷,这俩本来就是郭威的心腹,都是李业他们要杀的人,他们这次没有跟着郭威出征,就待在汴梁城里,这俩人听说澶州发生了兵变,就知道郭威必然会回来自己当天子。当即派马军指挥使郭崇威率领七百骑兵前往宋州,表面上说是去保护刘贇,实际上就是去把刘贇控制起来。
王峻和王殷等郭崇威出发以后,就去和窦贞固等人商量,打算叫大伙一起去迎接郭威。窦贞固、苏禹珪这两位宰相本来就平庸懦弱,都是学者型的官员,做做学问还可以,处理国事不是他们的专长,况且他们手上又没有兵权,怎么可能跟王峻这伙人叫板,没奈何,只好答应了。正好这时候郭威派的人到了汴梁,他给李太后写了个东西,说是由于被士卒们逼迫,只好班师回来,而且军士们还一致拥戴我,要立我做皇帝。但是我这个人比较念旧,始终不敢忘记汉室的恩情,所以我愿意继承汉家宗庙,把太后当做自己的母亲,你就拿我当自己儿子吧,咱肥水不流外人田嘛。
王峻等人立刻拿着郭威写的这个东西去给太后看,太后一个老太太,这短短的几天里,屡经巨变,打击实在太大了,只有在宫中暗暗垂泪。
随后,窦贞固、苏禹珪和王峻、王殷等人出城来到七里店,迎接郭威。远远地看见郭威到了,这些人立刻在道旁匍匐在地,行礼如仪,这回行的可是君臣大礼了。郭威下马和这几个人见了面,一番寒暄,稍稍交谈了几句,然后窦贞固等人就呈上了一篇劝进的文字,朝廷所有文武官员都已经署了名,郭威一看,喜形于色,但是表面上还是很谦逊,口口声声,说是没有奉太后的诰令,不敢擅自做主。窦贞固等人就请郭威进京,郭威说没有太后的诰令,我也不敢进京,于是就留驻在了城外的皋门村。
郭威这件事让我想起了当年的李嗣源,这俩人有很多相似之处,俩人都是国家大功臣,都是被皇帝猜忌,都是被部下劝说自立为帝,原来的皇帝都是被身边的人给杀了。但是呢,两个人还是有很多不同之处,其中之一,就是李嗣源压根不想当皇帝,即使当上了皇帝,也不开心,不情愿。郭威呢,后来当皇帝当的很爽。
这天傍晚,窦贞固等人回去把情况跟太后说明了,大臣们都决定拥立郭威了,你老人家看看还有什么要说的没?这帮人不知道用了什么手段,拿到了太后的诰文。第二天黎明,他们到了郭威的军营之中,当面宣读,太后的诰文是这样写的:
枢密使侍中郭威,以英武之才,兼内外之任,翦除祸乱,功业又大,人望又高。如今军民爱戴,朝野推崇,所以应该总理万机,这才符合大家的期望。现在应该由他来监国,中外事务,都由监国来处分,特此通告。
估计这个诰令也是窦贞固他们起草的,太后就是落个款而已。
郭威一看,有这东西就行啊,他才不管是谁写的呢,于是拜领了诰令,当场就称孤道寡起来,他也发了一道教令给官员和军民百姓。内容如下:
寡人我出自行伍,并没有什么德望,这一切只是因缘际会罢了。当年高祖皇帝待我如心腹,他登基以后,把大权都交付给我。高祖驾崩的时候,我是顾命大臣,和其他有功的旧臣一起辅佐小皇帝,后来发生了三处叛乱,朝廷又对我委以重任,让我去征讨,我竭尽所能,努力为国家平乱,终于保住了国家。没想到奸臣当道,一些有功的官员被害,我立志要安定刘氏江山,报答汉室的恩情,终于除掉了这些奸臣,并且奏请太后,立徐州相公为君(这指的就是刘赟了),但是这时候北方却又出事了,敌寇入侵,于是我又带领部队前去截击,还没走多远,刚刚渡过洪河,十二月二十日,到达澶州,忽然军中出了变故,士卒们逼我做皇帝,我想逃走却走不了,顷刻之间,安危不保。我万般无奈,只好依从他们,于是马步诸军拥着我回到京城。如今太后诰旨,让我监国,我也无法推脱,只能答应,这一夜我是又担忧又惭愧,睡不着觉啊,希望内外文武百官,大家能理解我的心意,纠正我的不足,则寡人有幸!
这时候已经是年底了,转眼就到新年了。郭威仍然留驻在皋门村,打算等到新年再进京,然后即位改元,做一个新朝天子。徐州节度使刘贇这时候还不知道汴梁发生的这些事呢,他派右都押牙巩廷美和教练使杨温坐镇徐州。自己跟着冯道等人一路向西而来,一路上仪仗很是显赫,差不多就是天子出巡的派头,左右都山呼万岁。刘贇得意扬扬,志得意满地向汴梁进发,到了宋州,就在府衙中留宿了一夜。
第二天早晨,刘赟起了床,突然听到门外传来一阵阵人马喧闹之声,他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急忙叫人关上门,他自己上楼,在窗口往外张望,只见外边有很多的骑士,声势汹汹,堵在门口。为首那个统兵的将官,手执马鞭,英气逼人。刘赟一看,大惊,问了一声:“来将是谁?为何在此喧哗!”
他话音刚落,就听来将应声说道:“末将是殿前马军指挥使郭崇威,现在澶州发生了军变,朝廷特地派我来保卫您,没有其他意思。”
刘贇说:“既然如此,你让这些骑士暂且退下,你进来见我!”郭崇威一听,没吭声,低下头,显得有点迟疑。
刘贇于是派冯道出门,和郭崇威叙谈了片刻,郭崇威这才下马进门,跟着冯道一起上到楼上,向刘贇施礼。刘贇握着郭崇威的手,抚慰了几句,说着说着就开始哭起来了。郭崇威说:“澶州虽有变动,但是郭公仍然是忠于汉室的,您不必担忧!”刘贇听了,这才稍微放心,两个人又说了几句话,郭崇威就下楼出去了。
随后,徐州判官董裔来见刘赟,说:“郭崇威这次来,我看他的言谈举止不太正常,一定是有什么异谋。现在路上都在谣传,说是郭威已经称帝了,陛下您现在要是再去京城,恐怕是凶多吉少,陛下有指挥使张令超护驾,何不召他进来商量商量,跟他说明利害,让他乘夜把郭崇威抓起来,夺了他的兵权,明天把睢阳的金帛财物全部抢走,然后咱们向北,前往晋阳,召集大兵,那时候再东下汴梁。现在郭威刚到京师,应该是没工夫派兵追我们,目前这才是上策!”
刘贇听了董裔的话,犹豫不决。董裔一看,得,现在是争分夺秒啊,就凭他这一耽误,这事肯定完蛋,只好叹着气走了。刘贇这一夜心事重重,根本睡不着,在床上辗转反侧,越想越觉得人家董裔的话很有道理。等到天亮以后,他就派人去找张令超,谁知道他睡觉的时候,人家郭崇威可没闲着,张令超已经被郭崇威说服了,刘赟叫他,他也不去见,这一下,机会也就失去了。
过了不久,冯道又来了,奉上一封书信,原来是郭威写给刘贇的,信里边大概说了一下兵变的事,然后说让冯道先回京城,安抚百官,就留下王度和赵上交陪着您入朝吧。
刘贇明知道郭威这是在骗自己,一时却又不便说破,总不能现在就翻脸吧。冯道于是就向他辞行,刘贇很不高兴,说:“寡人此来,就靠你了,你当宰相当了三十年了,做事老成,德望又重,所以我对你毫不怀疑。如今郭崇威夺了我的卫兵,我已经是危在旦夕了,请问你何以教寡人?”
冯道听了,支支吾吾地说,等自己回京以后,搞定了兵变,再来向您复命。刘贇的部将贾贞站在旁边,瞪着冯道,悄悄地举起佩剑暗示刘贇,那意思就是把冯道干掉拉倒,刘贇摇了摇手,说:“不要草率!这事和冯公没关系,不要怀疑冯公。”冯道赶紧乘机告辞,连夜就走了。
...........
知识卡片:
咱们这部书里边,多次出现某某某监国,杨溥监国、李嗣源监国、王继鹏监国、李璟监国、郭威监国,这一集的知识卡片,咱们就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监国”制度。
古代的时候,有时候皇帝因故外出,或者是生了重病,长时间不能料理朝政,那就得指派个人替自己行使权利,这就等于是把皇权暂时交到了别人手上。所以皇帝要找的这个人他得能放心,必须得保证这个权利到时候还能再收回来,作为皇帝的继承人,太子往往是监国的最好人选。因此就形成了一个惯例,基本上监国的都是太子。词典上对“监国”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太子代君主管理国事。”第二种解释是:“君主因故不能亲政,由权臣或近亲摄政。”
其实太子监国有时候也不安全,因为权力这个东西,诱惑力实在是太大,在历史上发生的太子逼宫夺权的事太多了,例子太多,咱就不举了。
监国的太子也不可能完全像皇帝一样,什么都说了算,有些大事他还是要上报,由皇帝亲自决定的。皇帝和儿子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皇帝既想让儿子快点成长起来,但是又不想让他长得太快。短期让太子监国,就是对太子的一种锻炼。监国的太子可以安排自己信任的人担任某些职务,不过军权一般不允许乱动。但是以后太子继了位,也需要有些自己的亲信为自己服务,所以皇帝对太子监国期间的一些人事任免,经常也就默认了。
我国历史上,皇帝因为御驾亲征,让太子监国的事儿挺多,唐朝一共二十一个皇帝,其中的十七个都出现过太子监国的情况,明成祖朱棣经常出去打仗,太子朱高炽就曾经六次监国,朱棣在位二十二年,太子监国的时间长达七年零四个月。
中国历史上太子监国占时间比例最大的就是唐朝和明朝,宋朝和元朝比较少,到了清朝,监国制度就形同虚设了,康熙第二次征讨葛尔丹的时候,就让太子胤礽监国,但是没有给他任何权利,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发快报给康熙。
除了太子,大臣监国的事很少,李嗣源是一个,郭威是一个,这俩都是马上要当皇帝了,监国就是走个过场,相当于待机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