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秀肌肉,以势压人
第145章 秀肌肉,以势压人
“朱卿你一会出了宫之后,先去一趟高谷的府邸,将龚遂荣自首的事情转告高谷。”
朱祁钰扶起了朱骥,并且对其特意交代了一番。
“臣遵旨!”
朱骥领命后退了下去。
“召六部九卿等重臣入宫,朕有事和他们商议。”
朱祁钰突然对着一旁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诚下令。
……
高谷书房内,朱骥将龚遂荣被捕一事,对着高谷原原本本的说了出来。
“好,好,龚千户敢作敢当,当真是一条好汉子,不枉老夫对他青睐有加!”
高谷先是面色大变,随即哈哈大笑。
“实不相瞒,陛下驳回我致仕的奏章了。”
高谷心情不错,也就对着朱骥说出了自己主动请求致仕一事。
“既是如此,老夫更要上疏直言劝谏。”
“难道堂堂儒臣,还不如一个武夫知道礼数么?”
对于龚遂荣的主动自首,高谷知道他这是愿意一力承担,不会牵连他人。
“高阁老,你们这样,当真不怕陛下龙颜大怒吗?”
朱骥不由得心中恼怒。
只不过高谷现在还没有被罢官免职,所以朱骥仍然对其忌惮。
“尚德,你代表的是皇权,我自认为代表的是天下人心所向。”
“咱们道不同不相为谋。”
高谷说完过后,就做出了一个送客的姿势。
朱骥无奈,只得拱手告辞。
出了高府之后,朱骥就便见一队衣甲鲜明的军士在街道上横冲直撞。
街边店铺都被搜查,行走的路人也被要求验明正身。
原本井然有序的京师,此刻已经乱作一片。
“自从陛下登基以后,京师何时有过这等乱象?”
“莫非陛下是真想兴大狱不成?”
朱骥喃喃自语。
“千户大人,只怕京师接下来不太平了。”
“这一队骑兵,乃是宣府铁骑,是杨洪之子杨俊所统帅的。”
“说起杨家,那可是出了一个国公,三个伯爵。”
“陛下如此厚待杨家,杨家可是甘愿为陛下赴死。”
朱骥的下属冯林接过了话头。
说到景泰第一勋贵的杨家,冯林无比的羡慕。
“陛下对于京营军纪要求甚严,还从来没有过让京营军士成群结队入城之事。”
“这一次宣府铁骑入城,必然是得了陛下的圣旨,要不然他们也不会如此大张旗鼓。”
冯林说的没错。
朱祁钰一向认为不能用后世的军队来对比古代的军队。
古代的军队里面,充斥着不少的兵痞。
他们也没有接受过爱国教育,他们经常被将官奴役,他们的粮饷也被克扣,他们还没有社会地位。
不欺压老百姓,都已经是这些兵痞的良知发现。
要是到了王朝末期,官军对于百姓的祸害不在匪寇之下。
要知道杀良冒功这种灭绝人性的事情,明末军队可是没有少干。
所以执掌军队后第一件事,朱祁钰就是实粮实饷。
至于第二件事,就是对于军纪严加执行。
“卑职还听说了,就在今日,陛下接连发出了两道圣旨。”
“第一道圣旨,是发给原大同总兵,定襄侯,后军都督府左都督的郭登,让其率领五千能征善战之士回京师拱卫。”
“第二道圣旨,就是发往江南,让东昌侯韩青统帅一万新建南军北上。”
冯林和一个兵部官员相熟,他就是从这个兵部官员嘴里得知此事的。
“调兵入京?”
朱骥不由得吸了一口冷气。
郭登和韩青两人,都是朱祁钰的心腹爱将。
“对于高府,伱们无比严加看守。”
“就算一只飞鸟,都不可以进出!”
朱骥算是看明白了,朱祁钰这是要采取雷霆手段了。
……
“这是兵科给事中叶盛的奏章,你们都看一看吧。”
朱祁钰示意王诚把奏章传阅群臣。
“叶盛说,劝惩之道,在明赏罚。”
“敢战如孙镗,死事如谢泽当赏。”
“其他守御不严,赴难不力者,皆当罚。”
奏章只有一本,群臣传阅起来需要时间。
为了让那些还没有看到奏章的大臣有所了解,朱祁钰讲述起了奏章里面的内容。
“今日之事,边关为急。”
“往者独石关、马营关不弃,太上皇车驾何以陷土木?”
“紫荆关、白羊关不破,寇何以薄都城?”
“今紫荆关、倒马关诸关,寇退几及一月,尚未设守御。”
“宣府为大同应援,居庸关切近京师,守之尤不可非人。”
“杨洪等既留京师,则要求继任者朱谦当精忠报国,然后可以副重寄而集大功。”
朱祁钰又说出了叶盛在奏章里面的所写。
“叶盛之言,朕深以为然。”
“边关不守,何以守京师?”
“京师不守,何以守天下?”
朱祁钰说得郑重其事。
“所以此番让尔等重臣进宫,就是为了再谈兵事。”
“鉴于我大明武将在土木堡一战中伤亡惨重,如今军中严重缺乏将帅之才。”
“朕决定于年末举行一次武举,以文武兼备之才,充实军中将校。”
朱祁钰并没有提起投书一案。
“陛下,臣以为武举之事,其实于事无补。”
吏部尚书王直,首先站了出来。
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读书人都坐在窗前,勤学四书五经。
在经过了多年的寒窗苦读之后,经过童生,乡试,殿试层层筛选,最终才能考取功名,才能一举成为天下名人。
几十年以来的苦闷,也随之一扫而空。
对此,王直没有忘记。
朱祁钰开武举,这不就是在培养文臣的竞争对手吗?
身为文臣之首的王直,自然是不愿意看到的。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况且武举一途,实际并不能选拔出多少可用之才。”
“历代名将,莫不是经过战场厮杀,然后才能脱颖而出。”
王直说出了自己的反对理由。
“东王先生,你错了!”
朱祁钰摇了摇头。
“文举起源于隋朝,武科则是起源于唐朝武则天时期,前后也不过相差几十年而已。”
朱祁钰先说出了科举制度的历史。
“武举,对于身体素质和武艺都十分严格,也为天下选拔了一大批可用的将领。”
对于武举,朱祁钰并不认为是浪费国家的人力物力。
“结束安史之乱,拯救唐朝与水火之中的大将郭子仪,就是唐朝的武科举出身。”
“郭子仪,两度收复长安,还能在夜晚独自骑马深入回纥人的大营。”
“武举出身的郭子仪,身强力壮,弓马娴熟。”
“朕读唐史,里面有描述,说郭子仪即使坐在马上,也能左右开弓。”
“下马之后,郭子仪亦敢挥着手中的长刀追杀敌人。”
王直不是说武举没用吗,那么朱祁钰就举一个例子,用来打王直的脸。
“宋朝终结五代十国之乱世后,又面对北方异族政权呢军事骚扰和威胁。”
“很多军事武将官都战死于边疆,迫于敌方强大的军事实力,在宋仁宗时期又恢复了武举考试。”
“这样做的目的也是希望可以选出能打仗的将士来到边疆守卫国家。”
“表示文治最盛的宋朝亦有武举,我大明不可不察。”
朱祁钰这是用唐宋的例子来证明武举的必要性。
而且宋仁宗在文人之中的风评很好,朱祁钰举例宋仁宗就是为了堵住文人士大夫的嘴。
“于卿,你是什么建议?”
朱祁钰不再理会王直,而是问起了于谦。
“臣以为,我大明当行武举之事。”
于谦附议了朱祁钰的想法。
“土木堡一战,我大明数十万军队全军覆没。”
“尤其是最引以为傲的京军三大营,五军,三千和神机营,更是消耗殆尽。”
“在经历过此次事变之后,我大明在和蒙古的军事对战当中,已经丧失了洪武、永乐两朝的优势。”
“而蒙古方面也通过这一次的事变,探清了我大明军队战力的虚实。”
“在此次事变之后,我大明就和蒙古就一直在边境对峙。”
于谦心里很清楚,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土木堡前后,无论是在政治和军事,都会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
“于卿之言,深合兵法之道。”
“我大明京营主力覆灭,惨痛在于大量中下层将官战死。”
“虽然士卒可以重新招募,可是没了之前那些有着丰富经验的中下层将官,则大军战力必然下降不少。”
朱祁钰点了点头。
朱祁钰一直都觉得,一支军队是否能战善战,重点不在将领,而是在于中下层将官。
如果中下层将官都是百战老兵,那么这支军队的战力必然不俗。
“陛下如此通晓军事,实在是我大明之幸!”
于谦十分认可朱祁钰的观点。
“对此,臣请陛下以三点。”
“第一,加强边备。”
“臣请陛下,重新修建长城,并在长城的基础上设置了九边堡垒和修筑卫所。”
“第二,调边军校尉入京营,以此带动新兵战力。同时将京营将士分期调往边关,以此锻炼战力。”
“第三,从全国范围内选拔将官,并加以培养。”
于谦最近一直关注军事。
现在明朝和蒙古人之间,如今是谁也奈何不了谁。
蒙古人无力再度集结大军南下,明朝因为军队损失惨重而无法出塞北伐。
“修边城,朕以为除了作为防备之外,还可以聚兵聚粮,日后出塞可以起到支援前线之用。”
“以守为攻,亦可转守为攻。”
这是朱祁钰针对于谦第一条建议的肯定。
边塞堡垒,除了可以用来抵御蒙古人,还可以用来作为今后出塞的前沿军营。
“朕观古今中外,常有京军堕落,边军战斗力强悍之事。”
“京军日久承平,而边军却是每日刀头舔血。”
“唐之安史之乱,便是李隆基重外虚内导致的恶果,朕以为我大明不可不防。”
“古人亦有过将京军轮番驻扎边塞以保持战力之举,然而大军往来耗费钱粮无数,故而执行困难。”
“然而我大明京师靠近边塞,便是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便不至于因为京军调防导致劳民伤财。”
朱祁钰这是认可了于谦的第二点建议。
“我大明选拔将官,要么世袭军户子弟,要么自于文臣。”
“朕觉得只有再开武举,方能拓宽武人选拔途径。”
朱祁钰又把问题扯了回来。
朱祁钰没有忘记,后来战功赫赫的戚继光和沈有荣,就连后来背叛明朝的吴三桂也是武举出身。
而朱祁钰这个时候开武举,除了是因为大明需要武将之外,还是想通过武举来增加武将集团势力,以此达到文武平衡的局面。
一些文官为了个人名誉,一再上书要求迎回太上皇朱祁镇车驾,如此行为是朱祁钰所不能容忍的。
既然文官集团天天用大道理来说事,那么朱祁钰就削弱文官集团对于朝政的掌控力度。
“对于武举,首重武艺,其次便是谋略。”
“而在武举考试中中举的人,朝廷除了按月发放俸禄之外,还会被将其送到边地军营当中担任将校。”
朱祁钰这是改变了明朝的武举制度。
历史上朱祁镇复辟之后的天顺三年,明朝有重开武举。
只不过那时的武举考试内容,是以谋略为主,其次才是武艺。
明武宗朱厚照时期的内阁首辅杨廷和,曾经就有提到过武举考试的内容过于简单,也考不出这些武将的真才实学。
因为对于专业素养的要求很低,对于经试策论也不重视,这样的考试当然很难选出那些真正具备军事素材的武将。
明朝武举考试内容空乏是一方面的原因,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因为待遇很低,使得武举考试没有什么人愿意参考。
在那个时期,即使明白文举考试非常艰辛,天下人也依旧会选择文举考试这条路,而不是投笔从戎。
明朝后期就算一些考生因为在文举中不能拿到名次,被迫选择参加武举考试,只不过这只是为了获得功名的一种捷径。
这些人在进入军队之后,不仅在军事素质上不行,在文化上也不行,这就给军队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今后凡是武举重举之人,皆需要入白虎堂,以培养其文韬武略。”
朱祁钰这是为了培养武将和天子之间的亲近感,也是为了培养大明皇帝的政治势力。
“为了防止瓦剌再度南下,为了提提升京军战力,朕已经调大同边军,以及南方平定民乱之军,一起入京拱卫。”
如果说朱祁钰之前是以理服人,那么他现在就是以势压人。
朱祁钰这就是要用军队,来压制这些迂腐文臣,朱祁钰这就是在秀肌肉。
“臣附议!”
内阁首辅,户部尚书陈循,站了出来。
和王直这些老臣不同,陈循虽然也是文臣,可陈循的权势来自于朱祁钰对他的亲近。
“臣附议!”
内阁大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王文,也是站了出来。
王文和陈循的情况一样。
“臣附议!”
这一次新晋礼部侍郎王一宁。
王一宁之前可是在司礼监掌印太监王诚的授意下,尚书请求册封朱祁钰生母吴贤妃为皇太后。
王一宁,也是朱祁钰的党羽。
“臣附议!”
工部侍郎江渊,也站了出来。
江渊可是提前收到了风声,朱祁钰很有可能升其为工部尚书。
为了自己的仕途能够更进一步,江渊当然要讨好朱祁钰。
“臣附议!”
军方第一人的杨洪,也不甘人后。
杨家受朱祁钰恩遇之重,让杨洪必须支持朱祁钰。
杨洪久在边关,他也知道眼下明军的底细。
“臣等附议!”
以吏部尚书王直和礼部尚书胡潆为代表的守旧文臣派系,也只能无奈接受这个事实。
为国选才本就是大事,更何况如今明蒙之间是不是爆发小规模战事。
朱祁钰占据了大势,守旧文臣自然也就无力反驳。
而且朱祁钰调兵入城和入京,已经显示了他的态度强硬。
为了早点平息纷乱,守旧文臣们也只能被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