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 再买地,工厂雏形
第194章 再买地,工厂雏形
眼见两人都没什么意见,王志勇顿时放下心来。
既然已经决定了,那接下来就是打开手脚大干一番的时候了。
在这之前他先是看了一眼两位师傅之前做好的油烟机,不得不说这两位的技术真的不错。
除了电机是之前他购买的其中一款,剩下的零件全部是两人手工打造的。
赵抗战负责标尺寸画图裁切塑形,吴全志负责焊接。
前面一个两米多宽的四棱锥铁皮漏斗,漏斗底部是一个圆形的空洞,上面焊接了一个纯手工打造的铁皮管子。
前半段大概三十公分的管子里有四个小支架,风扇跟电机就用螺丝固定在这个支架上面。
再往后还有一段可以拼接到上面的直角弯管道,同样是纯手工打造,这个是伸到墙里面通向外面的部分。
看完以后,又打开试了一下,王志勇发现效果非常不错,吸力大,不漏气,就连自己要求的那个接油污的凹槽都做了出来。
当然,因为是第一次做没什么经验,噪音不可避免的大了一点,一部分是铁皮外壳震动导致的,另一部分也是这时候技术水平限制导致电机跟风扇本身的问题。
这些后续慢慢都能解决,只要有了东西就可以了。
至于不满意的地方,那当然也有,其中一点就是他当初说的时候忘记了,这油烟机是平着的,
到时候用的话需要挂在头顶上,太高了影响效果,太矮了又容易碰头。
对此他借鉴了后世的那种方法,让两位师傅看能不能做成45°角那样的形式,到时候靠在墙上从侧面吸烟,这样顶部就不容易磕到头了。
对于他这个想法,两人完全没有任何意见,立马答应下来。
王志勇对此还有些不好意思,毕竟是自己之前没说好,
只是无论是他还是两位师傅都不知道,就是这个小小的变动,却是这个行业发展几十年的成果。
按照油烟机的发展历史来看,整个在国内的过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就是第一代油烟机,大概七八十年代完全自己制造的时候,那种梯形构造,抬头碰头的样式就是第一代。
后来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针对第一代油烟机总是碰到头的问题,国内市场开始全面模仿西方成熟的设计造型,
也就是那种底下是平的,吸烟面很薄,大概十几二十公分,上面有个大屁股里面是烟道的造型。
可是这种造型是人家西方煎牛排用的,压根不符合本土国情,完全扛不住中餐烹饪的油烟。
最后才出现了两种结合以后改进的侧吸式油烟机,也就是王志勇所谓的45°角贴在墙上的那种。
可惜的是,干活的人不理解,只是照着做,王志勇脑海里有成熟的产品外观,但是压根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只是觉得好用方便。
就这么阴差阳错,只要做出来,别的不说,光是这个外形设计就领先别人几十年。
当然,一个油烟机肯定没这么简单,包括控制啊,静音啊,风力啊等等里面都有学问,
但归根结底,说白了,整个油烟机其中一半的技术含量就是风扇加漏斗这么个形式,其他的不论什么统统可以说是锦上添花,可有可无。
交代完两位师傅以后,王志勇这边也没有闲着,既然要开工厂那肯定要先有地方。
他这里地方不小,可总不能把工厂开在闹市区吧?何况后面还有居民区,他可没那么缺德。
所以在经过两天的寻找以后,他在河对岸的另一个地方找到了一家工厂的废弃仓库,以前是存放钢材的,后来用不到了。
这里占地面积还不小,大概有个十来亩地的面积,
价钱倒是不贵,但是再怎么不贵这么大的地方也要不少钱,普通人谁买这么大的地方啊,做买卖的现在也没这个闲钱。
至于其他厂?一个个工资发着都费劲,除了个别有钱的,谁看得上啊,
那些有钱的就更别说了,人家有钱,又是国营厂,要什么样的地方没有,那都是免费送的,怎么可能花钱买呢。
所以这块地方放出风去都说了三四年了也一直没有卖出去。
王志勇打听好以后知道这是龙源三厂,也就是螺丝厂的地方,顺着地址就去了。
一听王志勇他们这边要买那块地,人家二话没说在,直接带到厂长办公室里面,
幸好王志勇学聪明了,现在出门基本上都是带着林成良当挡箭牌,所以基本上都是他出面帮忙应付对方。
经过交谈王志勇也大概了解了一下现在的土地价格,简而言之就是便宜的令人发指!
就拿他要买的这块地来说,距离龙源市场并没有多远,但是因为在河对岸,放在后世这里叫郊区都不为过,哪怕到了后世这里也是靠近外环线的地方。
因此价格并不算高,但也不算低,因为发展重心虽然不在这,但是实在太近了,而且交通特别方便。
反正对方说了一大堆,七七八八算下来,一亩地一万块钱,那里一共是十八亩多一点,总价按照十八万算。
十八万,多吗?一点都不多,便宜的要死!
可少吗?迄今为止三四年了,这片地方没有一个人买得起,有钱的不需要,想要的没有钱。
直到今天,王志勇手里有钱,听完以后二话不说就定了下来,直接拍板买下来。
现成的工厂,大门仓库围墙一点不缺,就是仓库老旧了一点,但都是老国企打造的,质量没的说,再用个几十年没问题。
并且这些仓库都是以前存放钢材的,门口宽大,大跨度大面积,稍微改装一下就能当车间是使用。
不说别的,光是这么大一片地方买到就是赚到,后期随着城市扩建,摇身一变那就是一片住宅用地,可以说稳赚不赔啊。
当然,十八万可不是永久产权,而是五十年,从买到那天算起。
但是王志勇一点都不怕,甚至都用不了五十年,十几二十年以后这里就会变成住宅区,
到时候工厂外迁,这片土地要么征收拆迁,要么改变土地性质,他怎么都不亏。
要不是他这辈子的理想不在房地产上,现在就凭他手里这些钱,光是买地到后世都能安安稳稳做一个房产大亨不愁吃喝。
可惜他志不在此,到了现在,他对钱已经没有那么看重了,反而更想要去实现前世自己内心的理想跟抱负。
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必要的留下几条后路也不是什么坏事,比如这些土地。
商定好以后,双方约好日子,王志勇拿着钱拉来王秋芸当工具人签字,这片地方就算是易主了。
而他心目中的工厂也算是有了一个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