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民族融合
第85章 民族融合
宫里的尚食局此时人手都有些不足,不得不将东宫和几个亲王府的厨娘紧急调派宫中,所幸这几处地方本来也是从尚食局调派的厨娘。
众人忙碌,李治则一手拉着李弘,一手拉着自己的妻子,此时正站在含元殿外,这里是整个大明宫的最高处,可以放眼看到整个长安的万家灯火。
北方之患,一直是各个皇朝的心腹大患,自秦开始,犬戎,匈奴这些游牧部落就一直侵扰汉家皇朝,掳掠边民,抢劫财富,屠戮无辜。到武帝时期,汉人第一次将匈奴人驱赶到大漠之北。
而到了此时高宗时期,则彻底将游牧部落的土地纳入大唐国土,安西,北庭,安东三大都护府,统治着大唐过半的国土,统治着北方众多的游牧部落。
可这终究只是统治,如何才能彻底消除北方之患。北方之患,如果可以彻底解决,当是自开天辟地以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功绩。
而今天,李弘似乎给了自己父皇一个选择。
步步蚕食,贸易导向,分而治之,逐渐弱化,然后最终彻底同化。
高宗能想到,用儿子的办法,以后汉民将大量进入北方草原地区,在这里放牧生活繁衍。
而草原地区和中原的贸易往来会愈加强化频繁,在皇室的有意干预下,这种贸易会逐渐削弱游牧部落的整体实力。
他们的衣食住行会越来越依赖汉族聚居地的产出,他们的牛羊马匹会大量流入汉地,满足汉民的日常需求,满足大唐骑兵的装备需求,特别是骑兵的需求。
当有一天,大唐的铁骑可以强大到让大地震动,让山河颤抖,到时候,北方的长城将不再是那道用条石和三合土累积起来的墙。
当然,最后的目的是同化,只有将这些游牧部落彻底同化,让他们成为华夏族群的一员,北方才能彻底安稳下来。
让他们心中确信,自己也是华夏族群的一员。就如当年岭南的百越,就如在华夏历史中渐渐消失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民族同化,认同,才是北方彻底安稳下来的长久之计。
不然,匈奴灭了,还有柔然,还有突厥,还有许许多多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北方强邻。
北方之治,当治根本,开疆拓土只是表象,根本还在于民族融合,血脉融合,还在于从本心出发的民族认同。
而民族同化,民族融合,任何时代,任何皇朝,都没有大唐有经验。
因为大唐此时正在进行着华夏五千年历史中最重要的一次民族同化,并且已经接近尾声。
那就是将鲜卑血彻底融入汉血,让鲜卑这个种族和汉族彻底融为一体,无分彼此。
从后世来看,这次民族融合绝对是非常成功的,可以说是华夏五千年最成功的一次民族融合。
鲜卑彻底成为历史,只留下几个鲜卑姓氏,比如慕容,独孤,长孙,上官…
曾经在南北朝时期活跃的鲜卑族,学汉字,说汉话,穿汉服,和汉人通婚,最终成为华夏大家庭的一员。
而从民族面貌的改变来说,鲜卑血融入汉血,彻底一扫自魏晋以来汉民孱弱的状态。
魏晋的靡靡之风,男人化妆,出而娇无力,需要人搀扶的乱相彻底成为历史。
鲜卑血的融入,造就了隋唐几百年的盛世繁华,造就了汉文化面向寰球的文化输出。
就算千年以后,外族称呼汉民,依旧喜欢称他们为唐人,称呼他们居住的地方为唐人街。
大唐在民族融合方面,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皇家,在这场民族融合之中更是作为表率。
几代李家国公和皇帝,皆娶的鲜卑女子为妻。而前隋的文帝皇后,也来自鲜卑贵族。
如果还有谁能有大唐更了解民族融合,更清楚民族融合,那就只能是个笑话。
星空之下,夜风吹过含元殿,李治此时心中千言万语,但面向儿子,他却一语未发。
他知道,他想说的,儿子都知道。
此时只望着长安万家灯火,望着繁华景象,有一天,这盛景再无北方游牧骑兵的侵扰,再无异族蛮夷的劫掠,当是最好。
本想拉着妻儿叙话的高宗,最终却一字未说,只是拉着李弘的手渐渐攥紧。
自己这些年一直大病,养病的自己根本无法全力治理国家,只在重要问题上做出决断。
可自己有个好儿子,大唐自己还能帮儿子再管几年十几年,之后当是儿子来管理这个大唐,这个天下。
自己此时所做之事,之后当为儿子开创万世太平之根基。
这就是传承。
无声到来,最后也是无声离开,只留下背后依旧喧嚷,依旧灯火辉煌的长安城。
长安,当万世长安!
而此时太液池畔,早已布置妥当,太子妃裴氏亲自在这里主持夜宴。
在唐皇的吩咐下,太子妃将这里布置的妥妥当当,篝火,炭火,围着篝火的一圈桌案座椅。
篝火突显的是域外的风情,而燃烧在大唐皇宫的太液池畔,这是汉文化包容的本质。
百官此时也陆续到来,而几位亲王和公主更是早早就来了这里。
太平一来就缠着自己的皇嫂,太平身后,本来被安排做太平侍卫的薛绍此时也一身华服,紧跟着自己这个表妹。
沛王拖家带口,英王和殷王两个在那边闲聊。
“皇嫂,父皇母后和皇兄呢?”
“一会就过来!”
“父皇的旨意是因为他身体康复,所以今晚大宴群臣,听到父皇旨意时,太平可高兴了!”
裴氏揉着小公主的发髻,看着远处。
那里三道身影已经隐隐被远处宫灯勾勒而出。
太平也看到了,向着那几道身影奔赴而去。
“跑慢点,小皇妹!”
薛绍紧紧跟着,此时他就是负责小公主安全的,自然不能马虎。
李弘看到跑来的小妹,不觉笑了。太平跑来,一下子扑进父皇怀中。
“父皇!”
“太平,这都多大了,还和几年前一样!”
“太平又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