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永昌大长公主
就这样在风雨欲来的环境下京城又过了几天,这一天突然从宫里传出消息,说是宣康帝醒了,命令宗室进宫。
得到消息的宗室都急忙入宫,但是也只有身份最高的几位顺利见到了宣康帝,比如宗正代王,其他的人都只能在海清宫外看着那几人进去,然后待了一段时间出来。
紧接着宫里就有人出来说是,宣康帝乏了让众人散去。
代王是如今宗室中辈份最高的,地位最尊贵的,他是太宗皇帝的胞弟,严格来说,如今的宣康帝还要叫一声爷爷的存在。
在出宫回王府的路上,代王伸手摸着藏在他袖子里的圣旨,心中不禁泛起了几缕哀伤。
他是太宗皇帝的胞弟,经历过三次夺嫡之乱,他亲眼目睹过每一次夺嫡的惨烈非常,而如今又一次的夺嫡进入到了关键的时候,他忍不住握紧了手中的圣旨,他都这把年纪了,本不欲掺和进夺嫡中。
但是如今看来是躲不过去了!
代王作为宗室虽然没有参与政事,但是他的政治嗅觉却是在那里摆着,甚至比一些朝臣还要出色,代王府能历经几代而不倒,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代王的这一份出色的政治嗅觉。
直到回到府里,代王还在揣测宣康帝给他的这份圣旨是什么意思,突然间代王想到了一个问题。
他们进宫的时候,宣康帝明明才刚刚苏醒,但为什么能在第一时间拿出一份仿佛早就准备好的密诏,以代王的眼力,这份圣旨上的字强健有力,定是在宣康帝身体没问题的时候准备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宣康帝在自己身体还好的时候,要准备一份在自己中毒不醒时用的密诏。
代王想到这里,心底有了和太子一样的疑惑,莫非宣康帝早就知道自己会中毒?!
与代王有着同样疑惑的还有同样被宣康帝接见了的宗室——永昌大长公主。
这位永昌大长公主,乃是宣康帝的一母同胞的姐姐,还是先帝的长女,宣康帝对这位长姐极其尊重,但是她还有一个如今京城中只有极少年纪大的人才知道的关系。
永昌大长公主与沈皇后乃是闺中密友,当年沈皇后正是因为与永昌长公主作伴读,才进了先皇和太皇太后的眼,被择为太子妃,最后成为了皇后。
只是这些年宣康帝宠爱萧贵妃与三皇子,冷落沈皇后与太子,而永昌长公主对此心中不满,同时又看不上萧贵妃得志边猖狂的样子。
但这是弟弟的后宫,她却是不好插手,终于再一次,萧贵妃又一次当众折辱沈皇后,永昌大长公主忍不住与宣康帝在海清宫吵了一架。
那次吵架的结果,是永昌大长公主生气的离开,所以这些年永昌大长公主才减少了进宫的次数,而且就算是进宫,也就是去看看太后或者去看看沈皇后,绝对不会主动提起去见见宣康帝。
但是宣康帝嘴上不说,心中还是记挂着这位在他心中有着特殊地位的皇姐,各种赏赐永昌大长公主府从来没有少过,甚至还要比其他宗室还要丰厚许多。
因此就算众人知道这姐弟两个之间有矛盾,却也是不敢轻看了这位永昌大长公主。
偶尔有的时候永昌大长公主在宫里遇见了萧贵妃,永昌大长公主也是一脸无视,对此萧贵妃也旁敲侧击的向宣康帝告了好几次状,因此两人互相不对付。
但是架不住太后这位永昌大长公主的亲妈还在,再加上宣康帝对这位姐姐的重视与,萧贵妃对这位大长公主毫无办法。
此时就算对这个弟弟心中有着点怨气,在看见亲弟弟躺在床上面如金纸,永昌大长公主还是一下子红了眼圈。
“陛下!”永昌大长公主声音中都是悲伤。
“阿姐。”宣康帝气若游丝的说道:“别哭。”
自从姐弟俩因为萧贵妃而吵架后,这是姐弟两个第一次如此平和的见面,以往就算见面了,姐弟两个还是说着说着,就会因为萧贵妃吵起来。
怎会想到再一次平和的见面时,居然是宣康帝中毒!
宣康帝躺在床上看着姐姐红红的眼圈,突然想起了小的时候。
那个时候,他们姐弟两个都还小,而太后也还只是四妃之一,但是先皇的原配皇后早逝,也没有留下一子半女,所以当时的后宫为了那个悬空的后位争斗极其惨烈。
而身处其中的太后为了自己的一对儿女哪怕自己不想争也不行,后宫争斗强势弱肉,再加上先皇的放纵,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们为了家族,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孩子,只能争斗,而失败者只有死亡这个结局。
而太后护住了自己的儿女,却是在没有多大的精力去陪伴自己的孩子,所以在宣康帝幼年的回忆里,都是自己的这位姐姐陪着自己长大的,那个时候他生病后醒来就像今日一样。
那时的永昌大长公主也是这样眼睛红红的守在自己床边,有的时候甚至能在自己的床边守上一整夜。
而那个时候姐弟两的关系还是极好的,不像现在因为一个萧贵妃而一见面就吵。
“阿姐,别哭。”已经白发苍苍的宣康帝喊出了小时候的那个称呼,这一瞬间姐弟两个好像又回到了许多年前。
“刘吉。”宣康帝眼中全是留恋的看着自己的姐姐,同时叫刘吉把自己早就准备好的东西拿上来。
刘吉把东西端了上来,递给了永昌长公主,然后又退了下去。
永昌大长公主诧异的接过刘吉端上来的东西,等到看清是什么后,眼睛又是一红。
“阿姐,我相信的只有你了。”宣康帝死死的握住永昌大长公主的手。
见宣康帝表情严肃,永昌大长公主的神情也严肃了起来:“陛下?”
“阿姐,这是能调动整个京郊大营的虎符,以及我写好的让京郊大营听命于你的圣旨,阿姐,一旦京城乱了,你就前往京郊调军,辅佐太子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