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战国称帝 > 第十三章:你敢拿它喂猪,我砍了你喂王八

第十三章:你敢拿它喂猪,我砍了你喂王八

东海城的交接即将完成,由儒家士子孟起暂代东海县令,稷下士子留下十余人填补县丞、司空、县蔚等职位,先把管理体系搭建起来,后面再慢慢完善。

李昊之所以未观比武返回东海城,盖因为猗蔚的运粮商队已到城中,他不看一眼不放心,这才带着猗蔚回了城中。

此时,县丞已经打开城中府库,街道上数百辆粮车,正在门口排队验粮入库。

李昊见此情景,不禁仔细查看起每一辆粮车。而猗蔚则找到了商队负责人,询问了一些路上之事。

“哎哎,不行,此粮有问题,不能入库。”

“为何不能,虽然有芽,砍掉仍可食用。”

“不行,此袋粮大部分已经腐烂,而且多数长芽,已不可食用,你们还是拉走吧。”

“你这人怎么如此顽固,我们辛辛苦苦走了数日运来此粮,你说不要就不要,还让我们拉回去,可是故意难为人?”

李昊因为距离太远,未曾发现门口争执。猗蔚就在旁边,闻声走了过去。

“何事争吵?”

县丞行礼道:“下官见过猗大人,本官奉命在此验粮,奈何此袋粮食已经腐烂,而且多数已经发芽,基本不可食用,不符合入库标准。可是,运粮之人坚持将此粮入库,因此发生了争执。”

猗蔚打开麻袋,露出一个个红色的块状物,果然大多都已发芽,还有一些已经腐烂。

猗蔚眉头一皱,拿起一块问道:“小七,此为何物?从何处运来?”

小七正是商队首领,对方走近看了眼麻袋,道:“上个月,西域商队带回数袋此物。他们说此物可食,味道颇为香甜,所以就把它们放入了粮库。此次,大人着急要粮,而且数量庞大,买光了附近大城的现粮还不够,只能把粮库存粮全部运了出来。一时疏忽,此粮也一同运了来。”

猗蔚点点头道:“居然是域外产物,既然已经腐烂发芽,自然不能入库,那就拿去喂牲口吧。”

“猗蔚,住手,谁都别动。”李昊飞奔而来,脸上带着兴奋。

“君上,怎么了?”猗蔚疑惑道。

县丞也俯身拜道:“刘田见过君上。”

李昊摆摆手,顾不上搭理他,双目放光死死盯着猗蔚手中的块状物。卧槽,没错,就是红薯。

“此物有多少?”

猗蔚看向小七,小七连忙回道:“回君上,还有五袋。”

“快,找,全给我找出来。”

李昊下了令,众人开始忙了起来。

小七还有大致印象,不大会儿,五袋红薯都翻了出来。

令人惋惜,五袋红薯都出现了腐烂现象。

红薯营养价值极高,具有高水分高糖分,极不容易保存。从西域运来,路途遥远,磕了碰了,一旦擦破了表皮,红薯就容易发黑发腐,散发出大量水分,这种潮湿的环境下,麻袋内部的红薯,居然很多长了芽。

李昊算算日子,如今正是六月下旬,培育红薯苗的好时间,这可真是一个意外之喜。

战国时期粮食以五谷为主,小麦和大米主要供士族享用,像贫民百姓还是以黄豆、黑豆、麻等为主食。

战国亩产粮才多少?大多人可能不知道,战国亩产粮才两百多斤,一直到两汉唐宋时期,亩产量也没过三百斤。

而红薯产量超大,明朝时期才得到推广。根据品种不同,平均亩产五千斤左右,高产更是达到万斤。

如今正值六月,完全不影响秋薯种植。红薯种植最简易,把红薯埋土里,随便浇点水,只要两三天就能生根发芽。

这批红薯已经发了芽,只要埋土里,藤苗就会疯长。李昊记得小时候,有割不完的红薯藤苗喂猪。而且,红薯苗可以蒸窝窝,再来瓣大蒜,那可是了不得的美味。

只要长出红薯藤,后面直接剪藤插土里,随便浇点水就能生根,生命力超级顽强。别说这么多红薯,就算几十块都能种出几亩地。炎地有了红薯,根本不用再为粮食发愁。

李昊幸亏亲自来了一趟,这些人不知如何储藏红薯,更不知道红薯的价值。若真拿去喂了猪狗,红薯又要晚数百年才能出世。

猗蔚买粮可谓压力巨大,五万金粮食,不是个小数目。以现在市面上流通的粮食,没有几个月,根本不可能买齐。

当下,一金大概可购买百袋粮食,每袋五六十斤,差不多就是五千斤,五万金相当于两亿五千万斤粮食。

战国时期,金是计量单位,一金等于二十两。此时的金子价格不高,如果按后世价格,每克黄金四百多,猗蔚捐献的十万金,价值就大了。

当下金子就算纯度不高,二十两也有十三四两纯金,按十两纯金算,十两相当于五百克,按现代每克四百算,一金相当于二十万人民币,二十万能买多少袋粮食?肯定不止一百袋。如果按照百袋粮食反推,现在的金子价格也就相当于每克六十多元。

两亿五千万斤粮食看着多,其实真不够用。这次退役的一万两千士兵,每人三百斤,三百六十万斤粮食就没了。

还有青龙军七千士兵,每人每月三百斤,一个月是两百一十万斤粮饷硬支出。不算军官粮饷,一年基础支出就有两千五百万斤。此外,还有四座城池的官员俸禄,按照后世王朝正常标准,一个县令每年俸禄为一百石,一石一百二十斤就是一万两千斤,这才是九品县令,还不算高官俸禄,还有其他各级官员。

如此说来,这点粮食也就能用上三年。如果算上劳工薪酬,以及新生儿激励计划,估计两年就没了。但是,军队肯定要扩建,官员肯定要扩充,新的厂子肯定要新建,用粮的地方只会越来越多,若真把摊子铺开,差不多也就用一年。

有了亩产数千斤的红薯,李昊压力减轻很多。百姓吃饭问题不但能够解决,家家户户还能有余粮,生活会越来越富足。只要解决了吃饭问题,人口自然会大爆发。

“君上,可是有什么喜事?”猗蔚见李昊愣在那里,表情变幻不定,神色间透着兴奋,不禁开口问道。

李昊哈哈大笑道:“喜事,大喜事。猗蔚,你又立了大功,本君先给你记下。此间事已了,我们明日就回郯城。”

“不去东阳城了吗?那东阳城交接怎么办?县令还需君上指派。而且,我们不是还要考察东阳城的茶厂,顺便考察榆城的盐厂吗?”

李昊思虑了一番道:“东阳城交接,让尹文全权负责。命士子苏木暂领县令之职,如东海城一样,让尹文挑选十几位士子填充进东阳城职务空缺。至于盐厂,如今正在建造工坊,最少还要一个月才能投入生产,司空马肖盯着没问题。至于茶厂不急,茶叶明年初才能下来,而且还缺少关键一环,往后放放也没什么。”

此次行程,李昊原本已经安排好。只是秋薯种植事大,如今正是六月下旬,播种的最好时候。时间紧任务重,那是一天也耽误不得。

至于青龙军比武选拔,七千多人比完,最少要半个月。到时,他只需要过来一趟,再开个加封任命大会就好。

郯城如今热闹非凡,自从有一个退役士兵,将信将疑的拿着退役文书来到县府,居然真兑换到了三百斤粮食,顿时引起了轰动。

随后越来越多的退役士兵前来领粮,当所有人都拿到了粮食,李昊的贤名像暴风一样传了出去。

随着时间推移,李昊在军营所言也被传了出去。有一万多退役士兵推波助澜,根本没用几天,李昊之言已传遍炎地,百姓们都知道了炎君李昊。加上榆城和郯城之前的带薪招工,李昊迅速得到了炎地百姓的认可。

半日功夫,李昊终于回到了郯城。

“猗蔚,这次商部表现很好,粮食及时运抵,没出什么乱子。退役甲士成功领到粮食,让百姓对我们有了基本信任,你当记首功。”

猗蔚大喜叩谢道:“谢君上,计划能顺利完成,全赖君上统筹谋划,商部奉命执行,功劳不敢独占。”

“不用自谦,是你的功劳就是你的,谁也抢不走。而且,此次意外得到红薯,虽然是无心之举,但亦和商部脱不了干系,你功劳甚大。待炎地建国后,本君会一一封赏。”李昊笑容满面,这猗蔚真是自己的福星。

“猗蔚拜谢君上。”

李昊摆摆手道:“购买耕牛的事情,进展如何?”

“禀君上,耕牛数量稀少,主要集中在士族手中,价格高昂难以大量买入。猗蔚已安排燕国的商队,携带盐巴前往东胡置换耕牛。因为此次交换货物太多,商队人员庞大,准备时间稍长了些,前日才出发。”

李昊笑道:“动作已经很快了,耕牛数量越多越好。东胡缺盐和生活物资,最好和大部落形成稳定的贸易渠道。我们不但需要耕牛,军队还需要更多良马。”

“猗蔚记下了。”

李昊点点头道:“还有两件事,需要你去办。”

此次能得到红薯,让李昊很意外,说明西域已经有了南美的一些物品。这个时期,还没有大船,航海贸易很难。但西域紧挨印度,印度紧挨南美,西域诸国能得到红薯,说明那边陆上贸易很发达。

如此,让他又想到了两种东西,一个是玉米,另一个是棉花。

玉米亩产也很高,差不多有近两千斤,而且饱腹感极强,绝对是主食的不二之选。

棉花更是事关重大,每年冬天都是百姓的一道坎。这个时期,中原没有棉花,自然不会有棉衣棉被,宋朝时期才发明了被子。

棉花在南北朝时期才传入中国,当时把棉花当作花草观赏用。宋元时期才得到重视,不过只是权贵的私有品,明朝才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古代的冬天,每年都要死很多人。现在百姓们的房屋,大多是草屋茅屋,不但不保暖还漏风,夜晚没棉被御寒,身子骨稍微弱一点,抗不过去就是死。

杜甫曾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其中的寒士,所代表的意思就很明显。古代贫民百姓衣单身寒,并没有太多方法取暖。

早一天种植棉花,冬天就能少死很多人。

猗蔚这个战国首富一点都不白给,手下现成的西域商队,正好用来寻找玉米和棉花。

“猗蔚,最后一件事,同样很重要,本君要你寻找三个人。”

“还请君上示下。”

“第一人叫做白起。芈姓,白氏,楚平王孙白公胜后裔,现可能居住于秦国郿县,汝派人寻之。若对方来炎,本君让其做军部部长,统帅一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