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漠北之战(五 武器的压制)
第76章 漠北之战(五 武器的压制)
从右北平和代郡出发的霍去病部一路向北,他们连续行军2000多里,创造了华夏历史上少有的长距离行军纪录。
古代沙漠行军非常困难,需要应对极端气候、缺水、导航困难、沙暴以及缺乏遮蔽和安全等多重挑战。
只有准备充分、具备强大的体力和意志力,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和前进。
哪怕是走过几次沙漠的刘瀚和霍去病,依旧感觉很难受。
水得省着喝,食物省着吃,还只能在夜晚和清晨行军,白天温度太高,时刻警惕迷路,动不动还有沙尘暴……
战士们的马匹漫步在漫漫黄沙和大漠中,有的战士想家了,脸上暗暗的流着眼泪。
是呀,谁愿意来到荒凉戈壁滩上打仗,谁都想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
对此,刘瀚还得给他们加油打气,幸亏其中大部分都是千锤百炼的士兵,好些参加过河西之战,千里行军,有心里准备,不然真不一定能走下来。
终于,他们走出戈壁了,光是这一路行走,就减员1532人,马匹损失2046匹
“嘭!”
霍去病正要捧着小河边的水喝,刘瀚直接一脚踩在了他的面前,水花四溅,吓了霍去病一跳。
“干什么呢?”
“你干什么呢,都说了,喝水前要检查水源是否干净?”刘瀚有些生气。
“熊大,熊二,立刻组织人检查四周水源,然后让人烧水,通报全军,喝热水。”
“诺!”
“没有必要吧,咱们都穿过戈壁了,再说瘟疫是那么容易感染的吗?这水这么清澈,怎么也不像被污染了,匈奴人不至于污染他们临近的水源吧?”
“没有必要个屁,小心使得万年船。”
“可是战机稍纵即逝,再浪费时间烧水,匈奴人说不定就跑了。”
“跑了就去追,烧水能浪费多少时间?再说了,实在不行,烧好了,路上喝,明明知道他们在水源中投入了病死的牛羊,就不能有侥幸心理。”
“行吧。”
其实霍去病是个急性子的将领,他不希望自己手下的将士行军速度太慢。因为他知道,只要速度稍微迟一点,敌人就有可能溜走。
可既然知道敌人在水源中可能投毒,他又不得不顾忌,也只有刘瀚能劝住他了。
……
烧水,然后冷却,喝水,步骤还挺繁琐,可将士们还是不折不扣的执行起来。
喝完水,没有过多久,赵破奴就过来了。
“将军,我们发现了左贤王的主力。”
“天助我也。”霍去病脸上露出笑容。
“对方有多少人?”
“可能有十万,但不是特别精锐。”
“传我命令,全军出击,杀!”
汉军五万大军,一声令下,便向着匈奴大军奔赴而去。
而匈奴这一边,也发现了汉军。
“报告左贤王,发现大量汉军。”
“有多少人?”
“至少5万。”
“打的谁的旗帜?”
“霍字。”
左贤王感慨起来,“那便是霍去病了,两战河西,横扫敌人,之所以那样,因为他们都太废物了,才会被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将军打败,本王可不是,浑邪王真是我大匈奴的叛徒。”
“那大王,现在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打吧,敌人都欺负到家门口了,他们穿越茫茫大漠,一定疲惫不堪,我们以逸待劳,数量又是他们的一倍,10万对五万,优势在本王。
传我王令,让屯头王从左边出击,韩王从右边出击,本王从正面进攻,全歼汉军,胜利是属于我们大匈奴的,昆仑神庇佑我们。”
“是!”
左贤王的大纛是在空中飘荡,前面绣的是雄鹰,是塔米尔,它是匈奴人的信仰神兽,不过不是纯白色的,带着点杂色,只有匈奴单于的旗帜才是纯白色的雄鹰。
旗帜的尖端挂着一个黄金做的狼头,下面占满了左贤王的护卫队,都是最精锐的部队,至少上千,身着精锐的铠甲。
“射箭!”
“先把箭射完,然后杀人敌阵。”
霍去病大吼着,一马当先,刘瀚紧跟其后。
“咻咻咻!”
漫天的箭雨,飞奔向匈奴大军。
“啊!”
“救命。”
“啪嗒!”
“噗嗤!”
不断有匈奴士兵被箭射中,从马上坠落,甚至有的还活着,来不及反应就被后面的马匹踩死了。
“怎么可能,汉人的箭怎么会射的这么快?他们骑术怎么这么好,双手射箭,不怕从马上坠落吗?”
左贤王大惊失色,自己这一方的人明明比汉人多,怎么射箭被他们压制了?
他们是如何做到每个人都在马上射箭的,还不拉缰绳,不攥着马鬃,骑术这么好?
可他哪里知道,这一次,在刘瀚的建议下,所以大汉士兵都装备了连弩,有的甚至不止一个。
弓是古代最主要的远射武器之一,它的优点不言而喻,但缺点也很明显。
实战中,完成一支箭的射击,需要拔箭、扣弦、张弦、瞄准、射击等一连串精密动作,技术娴熟的弓手大概能在10秒钟内完成一般精度的射击。
而技术稍微生疏些的,大概要20多秒甚至半分钟才能射出一支箭。
当然,大军面前,可以省略瞄准,只用拔箭、扣弦、张弦、射击,能节省一半时间,两秒钟就射出一支箭也可以。
两军对阵要的就是快,对面密密麻麻的大军,闭着眼睛射,都有可能射中。
为了加快射箭的速度,进行箭雨压制,古人想出一些低技术手段进行弥补。
比如排成轮流射击队形,最前面一队射击,第二队张弓瞄准,第三队则进行弓箭装填。
如此循环往复,保证弓箭连续输出。这个创意固然高明,但是缺点仍然明显。
其一,连续射击的队形需要单独列阵,但它的自我防卫能力较弱,一旦被敌兵突防,必然死伤惨重。
其二,这种队形的攻击面比较窄,只能攻击当面或背面的敌人,如果敌兵进行战术迂回,从左右两侧进攻,弓手的队形调整起来十分费劲。
为了应对这些,能够连续发射多支箭的“连弩”就应运而生了。
所谓连弩,从技术原理上讲有两种。一种是拉一次弦能够同时发射多支箭的,一种是能够连续射击单箭的。
首先出现的是第一种,拉一次弦能够同时发射多支箭,春秋战国时就已运用于实战中。
《墨子·备高临》对绞车连弩有详解,大概原理是,将若干把弩臂横向或纵向排列,弩弦都连接到同一部弩机上,拉动弩机可同时张开多支弩臂,而后实施射击。
这种大弩经常用于防守作战,发一弩可以同时射击若干个敌人。
秦汉时代,由于老式的绞车连弩过于笨重,应用不便,对弩机和机车装置进行了改进,力量变小,使用起来更加轻便。
西汉李陵与匈奴大军作战,主要用连弩阻击匈奴骑兵。《汉书·李陵传》记载说:“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
颜师古经过考证,认为当时汉军的连弩形制是“三十弩共一弦”。三十把弩用同一弦,这个技术复杂度令人咋舌。
大型连弩的运用范围也是有限的,毕竟车载连弩机动能力非常弱,用起来也不灵活。
而且如果对阵敌兵散的比较开,一次发射多支弩箭,很容易出现空射。
于是古人研制出了第二种连弩,能够连续发射单箭的弩。这种弩的弩机比较精巧。
弩机上方有一个箭仓,能够预先装进去数支箭矢。
射击的时候,最下面一支箭先上弦击发,然后上面一支箭靠重力下落到弦槽,弩手无须费力拿箭装填,这就大大节省了时间。
当然这个时候的弩机技术仍停留在三发左右连射的技术水平,《后汉书》记载过“陈王宠弩射以三连为奇”,三连就能称奇,可见单兵弩连射的技术还很有限。
但即使有限,你射一箭,我能射三箭,不就是箭雨压制了?
这一波,左贤王吃大亏了,不得不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落后就要挨打啊!
“冲上去,和汉军近战,全军压上,一举击溃汉军。”
反应过来的左贤王立刻命令起来,不愧是多年打仗的王,匈奴帝国的第二号人物。
可惜,他对面的是大汉最精锐的骑兵,射箭不行,近战只会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