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刘秀的功与过
“刚刚我已经说了汉光武帝刘秀的生平,现在就来说一说他的功与过。
在政治方面,退功臣,进文吏,给予功臣高官俸禄,但是功臣不参加政治,也不掌握实权,仅仅只是拿着刘秀发的那些俸禄而已。
他扩大了尚书台的权力,虽然设置了三公,但是三公只是职备员而已。
又强化了监察制度,设置御史台、司隶校尉、设置刺史,出现了‘三独坐’。
还整顿吏治,惩治贪污腐败现象。
而在经济方面上,刘秀又多次下令释放奴隶和囚徒,解放和增加劳动力。
还组织军队屯田,削减吏员数量,削减国家开支。
安抚流民,假民公田,赐爵,使流民安心种地,成为国家的编户公民。
施行赈济,减刑戍边。
施行度田,清丈土地,简括人口,抑制豪强。
其中还发生了度田事件,在建武十五年的时候,刘秀下令各州、郡清查人们占有土地数量和户口以及年龄。
这么做有两个目的,一是限制豪强大家兼并土地和奴役人口的数量,二则是便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因为当时的许多大地主都拥有武装,号称‘大姓兵长’,他们隐瞒田地和依附于他们的人口很多,反对清查。
地方官吏都惧怕他们,有的贪污,相互勾结,任凭地主谎报,而对农民,不仅不给人家测量土地,还把房子,村巷的作为田地来丈量。
以此来上报充数,这就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而刘秀下令要清查,他们当然害怕了。
后面刘秀以‘度田不实’诛杀了十几个郡太守,下令抓紧度田。
这下,其他人坐不住了,生怕查到他们,于是那些大姓兵长们就武装反抗了起来,还有好多的老百姓他们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也盲目的加入了反抗。
刘秀一再派兵去镇压反抗者,各郡国,封国时常出现造反的人,等派人去镇压,军队一到他们就全都一哄而散,等军队离开,他们又再次集齐。
虽然后面也是达到平衡,但那些豪强的势力还是很大。
这个就是度田事件了,因为不能彻底的获得成功,所以只能妥协于表面了,”景岚叹气,其实如果真真清查,那是清查不完的。
有那么多的地主高官,谁敢说自己没有谎报?
位面之子刘秀:仙子说的是。
刘秀自己也知道,他这个度田看着像是成功了,其实并没有,因为那些豪强地主们仍然保证着依附农民,保持自己的私家武装,不过都是以隐蔽的存在了 不敢到明面上了。
明太祖朱元璋:这个贪官太可恨了,有那么丈量土地的吗?
其他地方的百姓也都纷纷跑出来发言。
“刘秀在文化方面,他崇尚儒术,修建太学,因为他修建太学,所以好些地方也跟风修建。
收藏图书,搜罗典籍,当时刘秀收藏的图书典籍比西汉时期都要多,而且他们迁都的时候,那可是用了两千多个马车来运这些图书典籍呢。
他还崇尚图谶(chen第四声),创制理论,图谶就是一些上面记载着宣扬迷信的预言、预兆之类的书籍。
在军事方面,取消了军国的常备军,也取消了都试制度,地方军权收回到了中央。
汉光武帝刘秀的功差不多就说完了,”景岚停解释。
汉武帝刘彻:还崇尚图谶?
经过仙子说过他后面会发生巫蛊之术之后,汉武帝现在一点也不相信什么迷信之类的了,生怕这些再次会发生惨状。
位面之子刘秀:是合理相信,它们存在即是有意义的。
不能完完全全的相信。
景岚看到刘秀的话,眉头微微一皱,汉光武帝可不是合理相信图谶哦。
他那是相当相信啊 甚至因为图谶,还和大臣起了冲突,大臣桓谭说图谶是歪风邪说,不值得信,差点就要杀了人家勒。
“刚刚说了汉光武帝刘秀的功,现在来说一说他的过错。
就拿用人方面来说,刘秀他对手下的有求呢极为严格,眼里更是容不得沙子,用时也是为了加强皇权,所以他对大臣十分苛刻。
朝中大大小小的官员都是刘秀他自己亲自选拔任用的,然后给他们的工作又很繁重,又派人去监督检查,只要稍微犯点错,就要换人。
因为刘秀过于频繁换人,这谁都不适应啊,不就给了那些奸诈之徒诬陷好人的机会。
反正只要一举报,刘秀就会训斥或者是罢免官职。
这样一来,人心惶惶啊,好人老是被诬陷。
如何历史上典型的案例有马援、韩歆、戴涉之死。
戴涉他官任大司徒,位至三公,所以也可以看得出来他是个权高位重的大臣,结果因为他推荐的人受了贪污因此而受到了连坐!
你们敢信?
这位大臣最后死在了狱中。
其实这个真的没必要,戴涉人家推荐的时候,哪里就知道那个人是个会贪污的人呢?
如果都这样,谁还敢推荐?”景岚表示真的没必要啊,除非能有火眼金睛,不然真的看不出来一个人的好坏啊。
大汉戴涉:(′;︵;`)所以能说一下我推荐了谁吗?我那么惨的吗?
位面之子刘秀:这,是朕之过。
明太祖朱元璋:虽然吧俺也很是厌恶贪污,但是这个戴涉如果没有贪污的话,那就不至于连坐。
其他人表示支持,人家没贪污,就推荐个人,就连坐,真的很惨好吗?
而且后面还死了。
大汉马援:所以我后面也也干了什么?
大汉韩歆:我也是,我贪污了?不可能啊。
“还有韩歆,他以前是更始帝刘玄手下的河内太守,刘秀在收复河内的时候,韩歆本想阻止,但是后面在岑彭的劝说下他投降了刘秀。
韩歆这个人呢,他性格耿直,说话更直,所以很多次都有让刘秀发怒生气啊。
后来他任职大司徒,有一天在朝会中突然站起来指手画脚 侃侃而谈,论证自己的观点,刘秀大怒,将韩歆罢官,遣回老家。
就这,刘秀还不解气呢,又下诏书谴责韩歆,大臣在免官上被谴责,这在汉朝是逼令大臣自杀的潜规则,于是韩歆和他的儿子自杀于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