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发展农业,立国之本
在他的记忆中,苏北的居民虽然被强迫迁移,但却可以享受到赋税的优惠,以及耕种的工具和粮食的补贴。
不对,想起那粒粮食,周成突然灵光一闪,抬头看了一眼:
“对普通民众而言,家乡难以离开,即便是朝廷,也很难让他们心甘情愿地离开自己的家园,而且在迁移的过程中,也很容易被人控制,这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但那样一来,就会伤了和气,失了民心。而且,新的王朝刚刚建立,国库也是一片空白,很难给出足够的赏赐来。”
周成指出了朝中发生冲突的缘由,话锋一转:
“他们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他们对苏北一无所知,如果天气变坏的话,他们很难活下去。
“皇帝之所以将平民迁移到苏北,一是因为苏北的天气适宜,二是因为那里的土壤肥沃,二是因为战争,所以大部分平民都留在那里,而不是留在那里。”
“那就只有这两点了。”
朱棣不屑地说道:“这件事大家都心知肚明,你说你能不能处理好?”
朱元璋、朱标等人也都皱眉,他们要的是能办事的人才,而不是空口白话的人才。
周成将目光望向朱棣,心中暗道,这家伙果然还是没有吸取教训。周成才也不矫情,直截了当的问道:
“如果我能对付你呢?”
“我认你做我的师父,我会一直跟着你,什么时候离开,你自己决定!”
说完,朱元璋和朱标都想阻止朱棣,朱棣翻了个白眼,又加了一句:“不过我也有一个要求。”
“光靠你一句话,就算你说的对,也未必能成,你必须要拿出实际的行动来!”
朱棣说的很肯定,这个问题的难度可想而知,否则也不会让朝中的大臣们纠结这么久。
朱元璋和朱标都没有阻止,如果眼前这个年轻人不是在说大话,那么就算是叫他一声师父,他也会答应的。
每个人都能想出一大堆办法,但他们不可能把这笔钱分给平民,也不可能把利益分给平民,因为他们很清楚,想要让平民自愿迁移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出乎意料的是,周成没有丝毫的惊慌,而是用一种同情的眼神看了朱棣一眼,转身对着其他两个人说道:
“在下虽然没有什么才华,但对农业还是很感兴趣的,这些年在下研究出了一种粮食,产量很高,而且很省力,一亩地能产十斤。”
“我们可以用这些种子,来缓解我们的饥荒,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前往苏北。”
随着周成话音落下,房间内一片死寂。
周成不解地皱起了眉头,难道自己这个时代的高产量,对古代的人来说,还不够?
朱棣懵了,他看向朱标,问道:“老弟,我没看错吧?”
朱标不以为然的摇了摇头。
朱元璋这才反应过来,整个人都坐不住了,连后面的凳子都被他掀翻了。
“此话当真?”
周成不动声色地颔首。
朱棣却是不相信:“当然是骗人的!你是不是真的有本事,能种出一亩地十斤粮食来?!”
朱元璋稍微平复了一下心情,虽然不是很相信,但还是抱着一丝希望。
他确实没有撒谎的理由,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朱元璋狠狠瞪了周成一眼。
“如果你能拿出证据来,我们就……”
朱元璋正要下令处死,却发现对方并不认识自己等人。
朱棣又道:“你若是撒谎,那就是死路一条!”
周成不耐烦地说道:“有什么好担心的,不相信的话,你可以和我一起回去看看。
朱标和朱棣听到这个消息,立刻转过头来,一脸希冀的看着自己的父亲,原本他们是打算今天就回去的,但是这件事情比这件事情还要重要,所以朱元璋才会答应下来。
“走吧。”
朱棣大喜,到时候不但可以揭破这个骗人的谎言,还可以在外面多呆一段时间。
朱标也很满足,如果一亩地能达到一百公斤,那就更好了。
作为一个国家的接班人,他很清楚现在的朝堂是多么的艰难,也很清楚自己的父亲是多么的不容易。
有句话说得好,争霸比守霸更难,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战,这个世界已经千疮百孔。一方面要让子民休息,另一方面也要在立国之前立下规矩。
若周老爷子说得属实,于国家于人民,实乃大功一件。
一路上,朱元璋还算镇定,朱标却是焦头烂额,坐立不安。
周成依旧老神不动,这让几人对他的话,多了一丝相信,也多了一丝期待。
距离周成的家并不算太近,所以他们在中午的时候就赶到了。
这是一个很普通的村子,道路两旁的土地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朱元璋等人看到这里的时候,脸上露出了一丝遗憾。
一路上,村里的人见到周成,都是和颜悦色地跟他打着招呼,有的人给了两个鸡蛋,有的人则是拿了一篮子水果。
周成怎么也拒绝不了,手里的礼物实在是太多了,到了后来,不光是朱元璋的亲兵,就是朱标和朱棣也帮他提了起来。
而朱元璋则是笑着摸了摸自己的胡子,点了点头。
“看起来,你的人缘还不错嘛。”
周成尴尬的摸了摸脑袋,“只是,我平时做的,都是举手之劳,哪里配得上你们。”
而朱元璋则认为,在这种事情上,才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所以,他对周成更加的欣赏。
他相信,如果这家伙不是在说谎,那么将来一定会对他另眼相看。
穿过田垄,周成的“试验田”还没有到,朱元璋他们就看到,远处的水稻突然发生了变化,从表面上来看,周围的水稻都被拔掉了一大片。
众人心中一喜,连忙冲了上去。
朱元璋不等在地里站住,就急不可耐的俯下身子,朱标更是卷起了衣袖,丝毫没有注意自己的仪态。
朱元璋拿着这一大把的时候,双手都在微微地发颤。
在这一块地里,所有的水稻都长了很多粒,有些还长了六七粒。还没完全成熟,但谷子里的谷子都很大,看起来比那些作为吉祥之物的谷子要好得多。
而且不是一两棵,而是一整块地!
这让朱元璋如何不震惊,如何不兴奋?
俗话说,吃才是最重要的,有了这些米,能种出多少米来?
朱标就更惨了,他连碰都不敢碰一下,直接冲着朱元璋吼了起来:
“爹!我们大明,真是天佑!”
朱元璋哈哈大笑,摸了摸自己的胡子,一脸欣赏的看着周成。
“周公子果然是个人才!”
朱棣跪在地里,不敢相信地说:“我没有说谎。”
朱元璋看了一眼朱棣,说道:“你是不是应该向周大人赔罪?”
在没有亲眼看到这些稻谷前,他并不完全相信,不过这并不妨碍他给朱棣一个警告,让他以后不要再这么嚣张下去了。
朱棣不能违抗老爹的话,只能涨红着脸,蔫头耷脑道着道歉。这一声“老师”,他是真心的,因为见识过周先生的手段后,朱棣对他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周成看着那孩子低下头来的模样,心里很高兴,但表面上却依旧保持着高高在上的姿态。
“我不介意,你不用介意。”
朱棣摇了摇头:“我认错,而且先生用这东西,不但证明了自己的才华,还帮我解决了一个大麻烦,我对先生佩服得五体投地,以后先生有什么吩咐,尽管吩咐!
这一次,周成可以肯定,这些人要么是朝中的人,要么就是当官的,否则不会说得这么严肃。
同时,他也对这小家伙另眼相看,这小家伙不像现在那些调皮捣蛋的家伙,虽然有些冲动,但敢说敢做,犯了错误就站起来挨揍,丝毫不惧。
朱元璋这时兴致很高,望着周成跟望着珍宝一样.
“周大人,这种粮食一亩地能种出十石的粮食吗?”
周成摇了摇头,朱元璋顿时眉毛一挑,说道:“什么,你说可以?”
此事事关重大,周成稍有差池便显露出对朱元璋的担忧。
不会是在开玩笑吧?
周成示意他们稍安勿躁,又补充了一句:“单凭种子,我们的收获率已经超过现在的收获率了,但真正要做到一亩三分地,就需要土壤、种植方式和施肥了。”
朱元璋也是个农夫,自然明白周成说的是对的。
他放下心来,“这个简单,种地的人都知道,放心吧。”
虽然在明代,种植技术并不落后,但周成用的却是现代的种植方式。
系统商店中的农耕类书籍,都是各个时代最好的。
所以,周成失笑着摇了摇头,说道:“我怎么种,你还是先听听吧。”
朱元璋忽然记起来,他曾经在一家路边的茶馆里听到有人说,周老爷不仅懂得耕种,而且还懂得配制化肥。
所以他心里生出一丝希望,想要听一听也没什么坏处。
好在周成一直都有积累名师点的习惯,再加上他解答了朱家人的疑惑后,又赚了一大笔,所以这本《农耕之术》,在新商店中刷新了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