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宋濂勇敢飞,有黑锅你背
第272章 宋濂勇敢飞,有黑锅你背
弥合南北这件事,宋濂其实并不太喜欢。
南北分裂已久,除非是类似朱元璋这种雄才大略之人,或者如张异这种穿越者。
其实大部分的汉人,心态上早就有了分别心。
宋濂的学识虽然高,却不属于那种跳出时代的伟人。
他只是单纯的觉得,皇帝在公然扶持北方这点,动了太多南人的利益。
不过皇帝说,要弥合汉家人分裂百年的民心,宋濂也是认同的。
身为一个臣子,为君王分忧也是臣子的本分,不管私心如何,弥合南北是大明立国的根本,是国策。
如果有人能在这方面做出贡献,宋濂也会乐见其成。
张异一直在悄悄观察宋老夫子。
他的纠结张异也理解。
人本来就是一个被各种利益和立场捆绑的聚合体,有矛盾并不奇怪。
就如宋濂而言,他会因为皇帝抬高龙虎山去打压孔家而站在孔家这边,是因为他是儒家学子。
但他自己本身并不讨厌僧道,甚至有许多方外之人的好友,包括未来的他大哥张宇初。
宗族、臣子、读书人。
每个人身上的不同身份,在遇见不同的事情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立场。
至少在现在,宋濂想起来的,是他身为臣子的立场。
“你说……”
“想要弥合南北,这其中有很多工作要做,不过小道不过是一个无权无势的道士,也不能帮君王分忧太多。
但身为华夏子民,汉家儿女。
小道也希望以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尽一份绵薄之力。”
张异这话说得有点肉麻,可他难得的真诚,宋濂却能感受得到。
他不接话,等张异说完。
“怎么能帮到朝廷,去弥合我汉家人百年的裂痕?
小道本来毫无头绪,但我爹号召正一道办学,在这过程中,小道想到了一件事。
我汉家人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祖辈,自然也有共同的历史!
以史为鉴,如果能有一些着作,能唤醒南北汉人共同的记忆,那自然是极好的……
所以,在编撰《看图识字》的同时,小道才编了这本书!”
宋濂再看手中的书册,在张异解说之后,这本书已经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
在他看来,这本漫画本身只能算是一种有趣的读物,茶余饭后看看就行。
漫画承载的信息量很低,远不如书籍。
且张异选择的史料,在宋濂看来是为了趣味性而牺牲了历史的厚重和严谨。
尤其是,书里的内容有明显的偏向性,杜撰倒是没有,可通过史料的选择去达成一种他想要的效果,这对于一个做学术的人而言,这不是一种好的做法。
他将这些缺点告诉张异,张异却不以为然。
“此事,同样是小道故意为之。”
“此非正途!”
两个人的理念,发生了小小的碰撞。
“宋老,您说司马迁,就没有偏向性吗?
其实所谓历史,终归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虽然我汉家人有尊重史官的传统,包括宋老修史,陛下也绝不过问。
可就是夫子本身,没有立场?
或者你在挑选史料,对于一些模糊不清的史料选择,你没有偏向性?”
张异这番话,说的宋濂哑口无言。
哪怕小道士的反驳其实有些强词夺理,但大体没毛病。
“且,这本漫画书也不是什么正儿八经的史料,是我在以【弥合南北】这四个字为主题而做出来的着作,游戏之作,何必以学问的态度视之?
能让人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一些东西,那就是有好处的。
如果读书人无心学问,他至少能从书中获得对汉族这个概念的认同。
如果有心更进一步,只要读史,这书中的偏差也误导不了他……”
张异一番话下来,终于说服了宋濂。
对方死死盯着他,一直不说话。
“夫子,我脸上有什么吗?”
张异明知故问,装疯卖傻。
“难怪许存仁一直在举荐伱,上次跟老夫见面,他都跟我说过,目前在大明的两位世家子,你若有心学问,成就比孔讷高出十倍!
只可惜……”
许存仁的心思,张异自然心知肚明。
话题都聊到这了,自己再不把酝酿多时的话丢出去,就有些说不过去。
他笑道:
“在小道看来,当道士可比当官好多了!”
“你这小道士懂什么,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老夫倒不是否定你道门的前程,说修仙吧,你龙虎山传承四十二代,有几人成仙?
自古以来,长生就是一条不归路,老夫也入山当过道士,可明白清修的艰苦!
哪怕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你最多也就成为你父亲。
可你父亲又能如何?
且,你是此子,从你被流放京城来看,龙虎山上的位置也不归你。
你未来最好的成就,也不过是在这朝天宫中有一个主持的位置!‘
京城贵人如云,大家平时面上给你个面子,但其中地位的差距,你这么聪明应该明白!
张异,老夫真心劝你。
你这孩子聪明伶俐,说是天才也不为过。
老夫曾闻你兄长是个读书种子,闻名乡里。
可我觉得比起你来,那是拍马不及。
他要继承龙虎山的真人位,你却没有机缘。
我看你心向国家,也是个有理想抱负之人。
何不脱去这身道袍,求个功名?”
宋濂犹豫了一下,继续说:
“老夫虽然才疏学浅,但蒙陛下抬爱,也算是太子和诸位皇子的老师。
你若愿意,老夫可以做你的领路人,把你推荐给太子殿下,做他身边伴读……
虽然你年岁还小不能做官,可跟在太子身边,难道你还怕没有个前程?”
宋濂话语之中的收徒之意,已经十分明显。
张异笑而不语,甚至有一丝愧疚。
人家是真心对自己好呀,虽然张异不太认同儒家,也不喜欢儒家。
但他也不能否认,在这个儒家已经把控了整个天下方方面面的时代,那些最好的人才,都在儒家之中。
宋濂也好,许存仁,刘伯温等人,
不管立场如何买,他们在私交对自己都算不错。
如果自己真想求个前程,眼前已经有一条大道坦途让自己选择。
“如果这是宋时,老子说不定真的心动,老朱手底下当官,还是算了吧……”
张异在心里吐槽道。
士农工商,生活在这个时代,读书人这个身份肯定是这个时代最好的选择。
不过当公务员,越要看在哪个朝代。
换成宋朝,张异保证日日在家里勤奋读书科举,至于明朝的公务员,尤其是洪武皇帝的公务员,抱歉,惹不起。
“多谢宋老抬爱,只是我觉得道士挺好的……”
“哪里好了?”
宋濂见张异油盐不进,有点急了。
“夫子,你免税吗?”
宋濂愣住,虽然新朝已立,但如今官员的俸禄制度也还没制定,一干特权,自然也是没有的。
不过宋濂知道前阵子,中书省提了一个明显对读书人有益的方案,被皇帝给否了。
由此推出,皇帝对于士子享有某些特权这件事,是持否定态度的。
宋濂本就对此感觉忧心,张异反而哪壶不开提哪壶。
他有些生气,却摇摇头道:
“大概徭役可免!赋税嘛,应该是没有的的……”
“但我有呀!”
张异一句话差点将宋濂给气死过去。
“读书有什么好,像我们倒是,不事生产,也不用担心被君王砍头!
税收嘛,虽然从唐开始也对宗教有一定的税负,可免税额度也高呀?
我们不用去挤破头考什么功名,而且也不是所有读书人都有功名!
没有功名的读书人,就跟平头老百姓一般没有区别,而考上功名的官员,哦,对了,先生你俸禄多少?”
扎心了!
宋濂面无表情,给他报了一个数字。
张异倒是没有嘲讽,只是长长一个哦字。
一切尽在不言中。
宋老夫子一天的好心情,被张异几句话给败得一干二净。
他仔细思索了一下,好像读书人的优越性,在这小子面前并无多少体现。
特权,没有!
僧道的免税权力,一直是读书人也羡慕的东西。
这次中书省的提案,其实也是加强这方面的权力,可是皇帝不给,这已经够让人揪心了。
张异却在此时刺激他,让宋濂不免有些心态失衡。
当然,他也知道张异的说法很有问题,读书人求了功名,他们手中的权力远不是僧道所能比。
哪怕总领道教的张正常,如果一个知府想要针对老张的话,也可以把他玩得焦头烂额。
权力,才是功名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过现在谈到家国情怀的时候,宋濂也不能将这种上不了台面的东西拿出来堂而皇之的去说。
他只能感慨这孩子毕竟还只是个孩子,不知道权力的好处。
张异无欲则刚的模样,反而让宋濂产生了另外一种情绪,凭什么?
自古以来,从立场的角度来看,儒家看僧道大抵是看不上眼的,也十分警戒僧道误国。
三武一宗的灭佛,背后本来就是他们这些人的推动。
所以当凭什么这三个字产生之后,一种莫名的情绪在宋濂心中升起。
偏偏此时,张异还不厌其烦的诉说当道士的好处,哪怕如今皇帝禁绝僧道,这个群体怎么怎么样?
宋夫子将这些事,默默记在心里。
此时,正好有人提醒,今天该入宫给太子殿下上课。
宋濂起身,离开朝天宫。
张异嘿嘿一笑,自己刚才好像已经刺痛了宋夫子脆弱而敏感的神经,这下子,他应该会有动作吧?
虽然他不敢肯定宋濂百分之百会找皇帝提议,也不敢保证朱元璋会认同宋濂的想法。
但这有什么关系呢?
小人物想要推动一种政策,主打就是一个随缘……
将这件事办好,张异嘿嘿笑:
“这样,贫道就不怕成为天下僧道的眼中钉,肉中刺了!
黑锅宋夫子尽管背去!反正这种锅也伤不得他分毫!”
宋老夫子并不知道,自己早就成为张异的工具人,他出了门,让仆从把车马备好,一路朝着皇宫去。
路上,一辆马车与他错过。
宋濂一看,这不是杨宪的马车吗?
这位左相不在中书省办公,是去迎接谁?
这个念头在宋濂脑海中一闪而过,他便不在意了。
等入了宫,他在御书房见了皇帝。
老朱找他,倒不是有什么要事,而是他习惯过段时间就去追问修书的进度。
朱元璋对于修元史这件事,确实缺乏耐心。
皇帝看似关心修书,但其实都是暗示宋濂赶工。
宋濂有苦难言,只能庆幸自己从张异那里获得一些帮助,张异那本元史省去了他起码半年的功夫,让他有时间在一个完成度极高的史书基础上,去精益求精。
他本人其实也很惭愧,这样修出来的元史,张异本人其实做了最大的贡献,但这件事偏偏不能说出去。
“陛下,臣要向您推荐一本书……”
基于这种心态,宋濂将自己准备的《华夏简史》放到朱元璋面前。
朱元璋拿起来一看,嘿,这不是自己的书局出版的书吗?
老朱和其他皇帝不同,有些皇帝是喜欢抓小放大,有些事情知道,有些事情不一定记得。
可他是个细心且龟毛的皇帝,不管大事小事,他都有无穷的精力去研究和了解。
张异这本书,朱标给他看过,检校那边也送过样本过来。
他疑惑地看了宋濂一眼,这是什么意思?
宋濂将张异说的道理,给皇帝说了一遍。
他说:
“陛下,张家这位此子德才兼备,又难得有家国情怀!
臣生了爱才之心,不忍他在道门中蹉跎!
臣建议陛下赐他脱了道籍,入宫为太子陪读!
此子未来绝对是一个能辅佐太子的治世之才!”
“这小子对弥合南北这件事上心的程度,比朕还要高呀……”
朱元璋心中暗道,书是自家的书局出的,但张异背后的意义,他却并不明了。
这孩子有心了。
老朱感动之余对宋濂的举荐也头疼不已。
把张异推到自己面前这件事,许存仁做过,刘伯温也做过。
可宋濂就尤其过分了。
他可不信张异会主动想要当官,所以宋濂推举张异,肯定没经过那孩子的同意。
推举,推举个屁?
老朱决定反咬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