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自首2【刑侦】 > 第209章 心理学效应

第209章 心理学效应

欧阳台接着说:“她能拿出的证据,一是那则荔锐秋让她做汤的语音微信。

二是荔锐秋给她打了一通电话,说自己在外面办事。

警方按照保姆手机上的记录,找到运营商,证实到确实那个时候荔锐秋的手机接通,并且和保姆通了十秒的电话。

可是之后的事情,保姆就没法证明了。”

题安说:“刑事诉讼法规定,不得让审讯人员自证其罪或自证清白。

所以,这边的侦查人员只能不断地去寻找证据,寻找荔锐秋。”

欧阳台拿出长长的调查报告,“这里的同志也是下了功夫,对物证进行了一遍一遍的推敲,对荔锐秋可能去的地方,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核实。”

题安思忖,想从这一页页的纸上寻找出答案。

题安说:“如果,我是说如果,荔锐秋真正失踪的时间,不是所有人认为的那天,而是前一天呢?

严格说来,警方认定荔锐秋失踪的那天,保姆并没有见过荔锐秋的面。

她最后一次见荔锐秋是在前一天晚上睡觉前,她给荔锐秋卧室送了感冒药。”

欧阳台迟疑,“不能吧?荔锐秋失踪那天,还给保姆发了语音短信和打了电话呢。

这两个物证都是重要物证。

警方已经检验过,语音信息就是荔锐秋的声音。

那个电话也确实是荔锐秋手机打来的电话。”

题安说:“语音和电话都能造假。

之前咱们办的那两次案子让我见识了现代AI技术的发达。

我记得那时实验室的人就说,已经有犯罪分子利用AI模拟人声的技术了,只需要几秒的采样,就可以合成任何人的任何语句,甚至可以保留说话者的情绪基调和声学环境。

科技发展得飞快,我们的刑侦手段也要应势而动。”

欧阳脑子有点乱了,“等一下队长,我捋一捋。

按照证人证言来看,前一天晚上荔锐秋从外面回到家,说自己感冒了,只喝了一点稀饭就回到了房间。

临睡的时候,荔锐秋让保姆去药箱给自己拿一下感冒药,荔锐秋喝下药后,保姆关灯关门,退出了荔锐秋的卧室。

不一会儿邵铂回来了,问了保姆荔锐秋的情况,然后让保姆收拾第二天他要出差的行李。

保姆收拾行李的时候,他洗澡回到卧室休息。

队长,按你的猜想,荔锐秋出事的时间是在夜里。

那么最后见过荔锐秋的人,就不是保姆,而是荔锐秋的丈夫邵铂!”

题安说:“对。既然当地警方已经验证了一条路,而这条路并没有找到荔锐秋的话。

那么我们不妨试一试另一条路。

将失踪时间往前拨个十二小时。

你给韩队打电话,问问当时有没有排查荔锐秋所在小区的车辆出入情况?”

欧阳电话打了过去,韩队很肯定地说:“这个我们核实过,荔锐秋家的车库有摄像头,三辆车晚上没有开动过。

荔锐秋家虽然没有监控,但他们夫妇住的是高档小区,监控无所不在。

没有人能从这么多监控中,活生生带走一个人。”

挂了韩队长的电话,欧阳台沮丧地说:“这条路也封死了。”

题安说:“侦查不就是这样吗。

就像走迷宫一样,撞了墙再回头到原点,重新走一遍。

但至少走错的路,我们不会再错。

从我们下飞机接触这个案子到现在,还不到十二小时,别气馁。”

夜深了,欧阳台早已支撑不住眼皮。

题安让欧阳先睡,自己再磕磕线索。

题安反复思考着韩队长的话,没有人能从这么多监控中,带走一个大活人。

但如果这个人,不是活人呢?

韩队给题安他们安排的酒店是很好的,他们的出差规定只能住标间。

但韩队悄悄让酒店给他们升级了套房。

为了不打扰欧阳台,题安抱着资料走到了隔壁的工作间。

因为没开灯,题安的脚重重踢到了敞开的行李箱上,痛的题安忙坐下来揉脚。

突然,他停止了手边的动作。看向脚边他和欧阳台的行李箱。

视频监控里,第二天早上五点左右,荔锐秋的丈夫邵铂拉着行李箱出门!

人们都会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因为保姆说了前一天是她帮邵铂整理了行李箱,而邵铂第二天要出差。

大家自然而然会认为,一个人出差拉行李箱是正常的。

理所应当地觉得行李箱里,装的是出差的行李。

这种心理学效应,赵耀说过,好像叫做首因效应。

题安一大早给赵耀打电话,让赵耀帮忙分析这个案子的首因效应作用。

他不确定首因效应的能量大小,是否能真正左右侦查方向。

赵耀说:“你还真是勤奋,这么一大早。

起的比鸡早,昨晚上睡得比狗晚吧?”

题安说:“没咋睡。你快说说。”

赵耀想了想,“外界信息输入大脑时的顺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认知效果。就是首因效应。

最先进入大脑的信息的作用不容小觑。

不仅可以影响后来信息的输入,还能让后来输入的信息,有最初输入信息的属性痕迹。

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可以看出首因效应的强大。

简单来说,就是心理学家写了两段,属于同一个人的性格描写。

一段是外向型描写,一段是内向型描写。

心理学家将这两段话放在了一起,组成了一篇文章。

分两组实验的时候,一组给受试者看的是外向型描写在前,内向型描写在后的文章。

另一组受试者则看的是,内向型描写在前,外向型描写在后的文章。

结果,同一篇文章,只因前后顺序不同,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

第一组普遍认为文章中描述的这个人,是热情奔放的外向型。

第二组则认为文章中描述的人,是害羞腼腆不善交际的内向型。

这就是首因效应能引起的认知偏差。

这种认知偏差会造成生活当中大脑的信息接收不完全,甚至影响判断。

这个首因效应看似荒谬,实则人人都可能被自己的大脑欺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