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历史直播:从神奇的太宗们开始 > 第27章 北征与落幕

第27章 北征与落幕

【经过此次北征,明朝有力打击了原本较强的鞑靼势力,使得瓦剌和鞑靼变成了相对平衡的状态,为北方边疆争取来了数年的和平。】

【但马哈木是一个有着强大野心的人,随着瓦剌逐渐发展,他开始对草原上的局面产生了不满。】

【永乐十年,马哈木遣使明朝,请明朝出兵消灭阿鲁台,又“请加赏赉”、“请予军器”。】

【马哈木还拥立答里巴为蒙古大汗,借这个傀儡大汗的名义征讨鞑靼。蒙古自此开始出现两汗并立的情况。

但随着鞑靼逐渐衰弱,瓦剌越来越骄横,为了维持平衡,永乐十一年,明朝册封鞑靼阿鲁台为和宁王,开始拉拢鞑靼以牵制瓦剌。】

【永乐十一年,马哈木向明朝表示“甘肃、宁夏归附鞑靼,多其所亲,请给为部属”,向明朝索要甘肃宁夏,同时拥兵饮马河,声称袭击阿鲁台,实谋攻掠明边。】

【对此,朱棣觉得不能继续放任下去了,瓦剌也需要来一次敲打。】

【永乐十二年二月五日,朱棣举行了大阅兵,三月十七日,朱棣带着皇太孙朱瞻基一起,从北京出发,亲征瓦剌。】

汉朝初年。

刘邦撇嘴,对这瓦剌有点瞧不上。一方面是因为瓦剌的种种挑衅,很明显瓦剌的实力无法与明朝相提并论,这只能说是自取死路;另一方面是因为朱棣的举动——他带上了皇太孙,带皇太孙干什么?当然是教导啊!那能去真正危险的、安全不保的地方教导吗?当然不能。

他只是嘲笑瓦剌:“这明太宗显然不把马哈木放在眼里啊!”

元朔元年。

刘彻也很高兴,他觉得自己找到了经营西域的正确方法:只要大汉够强,谁不听话打一顿就好了,其他都是次要的。

【四月二十四日,明军到达屯云谷,原元朝镇南王孙孛罗不花等人前来投降。】

【六月初三,明军前锋遇到了瓦剌小股部队,击退后回报朱棣。朱棣断定将会有主力军队来袭,命令明军做好准备。】

【初七,马哈木三路进攻,朱棣让神机营负责应对中路。“发神机铳炮,毙贼数百人”,使得马哈木中路动摇;随后神机营支援明军右路,凭借火器之利,“连发神机铳炮,寇死者无算”,此时,朱棣亲自率领铁甲骑兵疾驰冲杀,最终马哈木全线崩溃。】

【明军追击至图拉河,斩杀王子十几人,歼王子以下数千人,俘数十人,马哈木只能乘夜北遁。】

【第二次北征结束。此次北征,为明朝换来了十几年的边疆稳定。】

对于此次北征结果,各个朝代的人都不意外。从战前的种种举措和细节就能看出来,马哈木必定不敌明军,区别只是战败的方法和时间而已。

而给了他们一个惊喜的还是神机营。

与第一次北征中的神机营作战不同,上次神机营是在追击战中大量使用,还是追击败军;此次却是正面对阵,还是中军之位,火器却发挥得相当到位,十分亮眼:不仅能牵制住对阵的敌军,还能支援右路。

若有此神器,再如这明太宗一般装备一营,又何愁战事不胜!

各朝皇帝纷纷再次催促工部(有的朝代没有,就当有吧)加快火器研制,恨不得今天说,明天就有。

工部:别催了别催了,半个时辰前才发了旨意让研制,神仙也不能半个时辰就弄出来啊!

【永乐十四年,马哈木与鞑靼战后死亡,于是,鞑靼的阿鲁台又开始飘起来了。】

【永乐二十年,朱棣觉得还是要让人知道,自己是拿得动刀的,决定再次亲征,目标阿鲁台。】

【此时朱棣已经年过六旬,作战更倾向于稳扎稳打,而阿鲁台自从得知朱棣亲征,就吓破了胆,和以前一样跑了。不过,与第一次没经验不同,这次阿鲁台跑的十分利索,明军到来前就没了影子。】

【找不到阿鲁台,加上粮草压力,明军只能班师回朝,但由于近年来兀良哈(最东边的蒙古部分)也有些不安分,于是朱棣顺手打了一顿兀良哈,让其重新变得老实。】

明朝,永乐十六年。

“爹!”看到自己爹年过六旬还要去亲征,朱高炽十分担忧。之前他就在奇怪,五征漠北,可现在十六年了也只有两征,原来他爹真的是最后几年又跑出去打仗了!神迹可是说他爹就二十二年啊!

他不安地和朱瞻基对视了一眼,两人都想到了一处去:怎么办,爹\/爷爷不会最后还在漠北,直到驾崩吧?

洪武十三年。

朱元璋也不赞同地看着朱棣:“咱知道你是想要安定漠北,但你做到了吗?咱打北面,是为了消除残元势力,咱也做到了,但你这次亲征,显然是白做工!”他上上下下打量了一遍朱棣,“况且,那时候你都六十多了,身体很好吗?一旦你死在了外边,朝廷不会来一场风波吗?始皇帝的旧事你忘了吗?”

唐朝,贞观三年。

看着朱棣高龄依旧御驾亲征,贞观群臣都感觉到了些许安慰——他们的陛下虽然总有一颗想动弹的心,但起码还会听劝,而且大唐有那么多能征善战的将领,也不会让皇帝一大把年纪了还要亲自上阵。

他们不知道的是,在李世民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终究还是亲自上阵了。

【永乐二十一年,朱棣第四次亲征北伐。】

【但意外发生了。】

【到了草原探知消息,朱棣等人才知道几个月前,阿鲁台就被瓦剌首领脱欢(马哈木之子)击败,不成气候,再无法对大明造成威胁。最终,朱棣班师回朝。】

【永乐二十二年,在生命的最后一年,朱棣还是选择再一次亲征。】

【这次还是因为阿鲁台,这个人实在太执着了,依旧在骚扰明朝边境。】

【但遗憾的是,此次亲征,依旧没有找到阿鲁台的踪迹,最终,在回朝的路上,到了榆木川,朱棣病逝于帐中。】

【一代帝王,至此落下帷幕。】

【生于战火,死于征途,他终究是一代马上天子,战场才是他的归宿。】

神迹上的画面,也变成了朱棣这一生的走马灯,特别是他在战场上的画面,屡屡闪现。

永乐十六年。

“爹!”“爷爷——”

朱高炽和朱瞻基呜咽起来,看着朱棣最终病逝关外,怎能不心痛?不仅未能达成北征的目的、至死抱憾,而且还没有回到家中,在回程就病逝了,让他们连最后一面都没能见到……

这种情况,爹当时的身体肯定不是太好了,那个自己为什么还能放任爹再次亲征?朱高炽在心中质问起未来的自己。

朱瞻基则是泪水汹涌,难以自已。从小他就是他爷爷的好孙孙,祖孙情十分深厚,现在看着爷爷驾崩的场景,一时抽噎不止。

朱棣有些麻爪,颇有些如坐针毡,看着儿子和孙子,只能哄道:“俺知道了,以后肯定不会这么做了啊。这剩下的几次北征,俺看情况再说去不去,对,看情况,而且二十二年这次肯定不去了……”

不过他对自己的身体也心里有数。年轻时候就屡屡征战,其后的靖难更是耗费心神,登基后也没有消停,治国理政就不说了,又亲征了两次,还不是坐镇中军的亲征,依旧带兵冲锋在前,他的身体早就一身暗伤、根基不稳。这不是回宫吃好喝好、看看太医就能解决的。

洪武十三年。

朱棣再次成为了众人目光的中心,顿时感觉如芒在背。

朱橚眼睛红通通的:“四哥,你以后不能这么做了,不管你是王爷还是登基称帝,都不能这么胡搞了。”生于战火,死于征途,听起来倒是壮阔了,但真的是什么好事儿吗?你让你的亲人们怎么办?

面对这么一群人,朱棣不敢反驳,只能乖乖地应了,自己再也不这么胡闹——虽然他不认为这是胡闹。

“生于战火,死于征途吗……”

不知多少人翻来覆去地念着这句话,似是恍惚,又仿佛在慨叹着什么。

刘邦端起酒盏,仰头一口饮尽,哈哈大笑:“乃公敬这明太宗一杯!当年乃公说过‘大丈夫当如是也’,现在这句话也应当送给他!”虽然确实有所劳民伤财、未曾达到最终目标,但至少这句话很不错!

其他时空的皇帝们,大多也如刘邦一样,一杯酒敬送这一位皇帝。

【当然,朱棣这五次北征,除去前两次,后三次确实劳而无功,而且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但是他的北征并非没有作用,他解决了明朝前期的蒙古问题,通过战争手段维持了蒙古各部的平衡,加剧了蒙古的分裂,使蒙古势力进一步衰弱,无力威胁明朝,保障了明朝北部边疆数十年的安宁,为接下来明朝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

【他不仅仅是朱元璋政策的继承者,更是一个有着自己风格的、不安于现状的开拓者。】

【明末思想家李贽曾经说过: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明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这里他们看到的不是成祖,还是太宗)

【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谥号文,是为太宗文皇帝。】

【不过,朱棣最终驾崩于外,还是对明朝朝政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好在正统已立、朝政已明,并没有导致始皇帝那样的后果。】

明朝,永乐十六年。

哄完儿子孙子的朱棣看着神迹中对自己一生的评价,脸上都出了心满意足的笑容。

“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同符高祖”“漠北尘清”……

虽然最终有所遗憾,但能够得到如此评价,也不枉他此生!他这一生,为的不就是青史盛名吗!而这最终的评价——文皇帝,可谓是他设想中最好的评价!

况且,还没有为人诟病他是靖难起家,实在是让他再满意不过了。

不过,最后一次执意亲征,驾崩在外,确实对朝政有所影响,这次他绝对不会再犯这个错误了。

还有就是,“明末”这个词,看得实在让人难受。

秦朝。

始皇突然被刺,顿时如鲠在喉——始皇帝那样的后果?

联系前文,是明太宗驾崩在外,意思是朕也崩逝于外?崩逝于外还不算,还造成了严重后果?朕的继承人很明显是长公子扶苏——至于为何会想到继承人方面,显而易见,帝王崩于宫外对朝政造成的影响,还能有什么?

能够控制朝堂、临时改换继承人的人……不多,李斯,是其中一个。不,应该说,是其中权力最大的一个。

李斯一个人还不够,还需要一个近臣,是谁呢?

嬴政冷笑着眯起了眼睛。

下首跪着的群臣中,李斯敏锐地察觉到了不妙。听到神迹中点明皇帝死后出现了继承问题,他就知道自己跑不了了。

毕竟,现在只有他,有能力在前朝串联,瞒天过海,拥立新帝。

明朝,洪武十三年。

朱棣简直要乐疯了,在看到后世对他的盛赞后就忍不住开始上蹿下跳,宛若脱缰了的野马在撒欢:“爹!大哥!你们看——我多厉害!我还是太宗文皇帝!太宗!文皇帝!”在他爹和大哥旁边晃了几圈,他又往旁边晃去,看样子还想给重臣们说说自己的功绩。

朱元璋额头上的青筋直突突,本来吧,他也是为老四骄傲的,看,咱老朱家出了个这么有能为的子孙,还是咱的儿子,多好啊!实在是给咱脸上长光!

可还没等他抒发一下自己的喜悦骄傲之情、顺便夸一夸这小子,这小子就已经蹦起来了,蹦上天了!于是朱元璋硬生生把情绪憋了回去。

此时,朱元璋看朱棣又开始哪儿哪儿不顺眼起来,不过念在神迹夸他了,还是把火气憋回心里,没有说什么,只能是眼不见心不烦,拉过大儿子开始聊天。

【但说回来,朱棣有没有存在一些令后人遗憾不已的地方?】

【当然有。除去他征战的问题外,还有两个部分:】

【一是他对于太祖政策的态度,二是他的继承人问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