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继位疑云
【当然,要说作案,就要看有没有作案的动机和能力。】
【赵光义有作案能力吗?显然拥有。】
【一方面,上述的三个人就已经充分说明了他的人手之广泛;另一方面,他本身的权势也不容小觑。】
【自建隆二年,他就担任开封尹,也就是京城最高长官,到开宝九年已经有十五年。这十五年,足够让他完全掌控京城,积累一大批自己的势力。开宝九年正月,赵匡胤突然想要迁都洛阳,除了为国家大事计,未必没有想要脱离赵光义的势力范围。】
明朝,洪武年。
朱元璋对这个分析赞同道:“确实。宋太祖虽英雄人物,但先时过度宠幸晋王,放纵晋王势力坐大,最终才导致晋王有了谋害太祖、登基上位的机会。”他的思维随之发散:“要不是如此,如何会有那赵普辜负太祖一事?”
【那赵光义有作案的动机吗?有。】
【从一开始,赵光义对皇位就充满必得之心。为了能够继承皇位,除了之前说的培植势力外,他还和任何不支持他的人针锋相对,其中代表人物就是宰相赵普。】
【起初,太祖赵匡胤其实是有把皇位传给弟弟的念头的,这是由于五代十国变换混乱,他担心自己早亡而自己的儿子年幼,无力承担一国之君的责任。但赵普一直力主由赵匡胤的儿子继位,不支持赵光义。
为此,赵光义与赵普开始了明争暗斗,直到开宝六年八月,赵普被罢相,赵光义获得胜利。】
【但是到这里,他就成功了吗?没有,因为此时的赵匡胤,开始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了。】
【开宝六年,赵光美和赵德昭同时加检校官,按照宋朝传统,应当年长者职位更高。可事实是,赵光美的检校太保低于赵德昭的检校太傅。
开宝九年,吴越国王钱俶入朝,以往接待诸侯或者降王的任务,都由赵光义担任,然而这次,赵匡胤把机会给了赵德昭。】
【显然,赵匡胤在培养赵德昭的能力和威望,说明他倾向的继承人逐渐从弟弟变成了儿子。】
宋朝。
赵光义像是突然来了精神,一反之前死气沉沉的模样,大声吼道:“大哥!我的好大哥!你既然先前想让我当这个皇储,又为什么要动了改易的心思?我为大宋兢兢业业十几年,内务、军事都少不了我帮你描补,结果你儿子长大了,你就又想换人了?那我是什么,是活该当一个挡箭牌、自我奉献吗?”
他嘶吼着:“如果真的发生了烛影斧声,那都是大哥你自己造的孽!”
赵匡胤连连冷笑数声,直接道:“朕绝不会再考虑你,日后朕传位于德昭、德芳、光美,也与你无半丝干系。”
赵德昭自从听到神迹说他爹爹有意培养他的时候,脸色就变得难看起来。原来只以为赵德芳被宋皇后传唤,会更碍赵光义的眼,现在看来,自己这个爹爹有意选择的继承人同样碍眼。
他和赵德芳对视一眼,同样苦涩,他们兄弟俩,谁死的早还说不定呢!既然如此,那就更不能让他们这边的二叔好过了!
兄弟俩有了决断,开始在赵匡胤耳边添油加醋。
【当然,如果怀疑赵光义在宋太祖的死亡中扮演了关键角色,那么他到底是怎么做的呢?】
【有人说就是烛影斧声中的“斧”,这个可能性极低。】
【故事中的柱斧一为武士所用,一为文房用具、或者说帝王仪仗之一。而第二种柱斧也称玉斧,以水晶或铜铁为材料。烛影斧声中的柱斧显然只能是文具,是帝王寝宫内陈列仪仗,绝不可能成为杀人凶器。
况且直接拿斧头劈,未免太过粗暴和露骨,过后难以遮掩,实为不智之举。】
【最有可能的还是太祖喝的酒出了问题。如果从这个角度推测,那么太祖在烛影斧声中说的“好做”,亦可以理解为“你做的好事”,同时赵光义亲信程德玄又懂得医术,能够搞出毒也并不奇怪。】
明朝。
“啊,原来是仪仗的那个柱斧啊。” 晋王朱?拍手道,他是这十天里被召回京城的,和他一样这两天被从封地召回来的,还有老二秦王朱樉。
“我之前还以为是哪个斧子,这柱斧在宫里还是挺常见的啊,怪不得这宋太祖随手就能抄起一个。”别的不说,在他大明,作为仪仗的一部分,太后(虽然现在没有)、皇后、太子、亲王郡王的仪仗中都有柱斧,无非是数量和材质的不同而已。
秦王朱樉眼珠子一转,趁机声音恳切地开口:“爹啊,大哥啊,你们日后要是削藩,可一定不能让儿子们俸禄太少,要不然我们连这仪仗都养不起啊!”
!几个弟弟们看着朱樉都有点小震惊,没想到你是这样的二哥!不过,倒不愧年纪比我们大,现在都能见缝插针地捞好处,姜还是老的辣啊!
一群兄弟赶忙紧随哥哥的脚步,围向了朱元璋和朱标。
宋朝。
赵匡胤只觉得自己身边似乎不那么安全了,不行,他得做些什么。
于是他再一次传唤了侍卫:“把晋王的属官都严加看管起来,全家都不能放过!”
【而从赵光义登基后的种种情况来看,似乎更加佐证了“烛影斧声”的真实性。】
【作为开国皇后、宋太祖发妻,宋皇后在太祖崩逝后十多年间,先是被移居西宫,又移居东宫。而她去世后,赵光义也没有为这个皇嫂服丧,还不让群臣临丧。
随后,她的灵柩一直被存放在普济佛舍,两年后才葬入太祖永昌陵北侧,而她的神位直到赵光义的玄孙宋神宗在位时,才被放入太庙。】
【对于名正言顺的太祖皇后、自己的皇嫂如此态度,很难不让人怀疑赵光义是否与太祖驾崩有关。】
【除了宋皇后,还有三件事情仿佛也在说赵光义的继位有异。】
【第一个是赵德昭。赵光义登基第四年,也就是太平兴国四年,伴随着赵光义成为高梁河车神,赵德昭自杀身亡。】
【接下来是赵德芳。太平兴国六年,赵德芳“寝疾薨”,因病医治无效而亡。】
【最后是赵光美,他在赵光义登基后改名赵廷美。雍熙元年,即赵光义登基第八年,赵廷美“忧悸成疾”而死。】
宋朝开宝元年的鸡飞狗跳已经无需赘述,赵光义即将被赵匡胤再揍一顿,期间还会夹杂着弟弟和两个侄子的黑脚。
宋朝,太平兴国三年。
此时的赵光义、或者说赵炅,正准备兴兵北伐,一方面为大宋消灭北汉,一方面为树立自己的功绩和威信。
此次神迹出现,他就叫上了自己的几个亲信一同观看,却不料神迹说起了宋太宗,还说起了宋太宗登基上位的谜团……
赵光义的脸色乍青乍白,青紫交加,好不难看。
虽然大臣们有一个算一个都低着头,不敢看他也不敢看神迹,但他就是能感受到这些人似有似无的打量、以及那隐隐绰绰的怀疑视线。他知道,从现在开始,他的名声就会万劫不复!特别是,他确实让宋皇后移居西宫了……
为今之计……为今之计,唯有让他的弟弟和两个侄子不出一点差错,才有可能洗清他的污名,挽回他的形象。此外,他必须做出一番功业,消灭北汉、统一中原——起码要夺回燕云十六州,用这样的功业支撑,他才能无惧流言!
说句不好听的,他若是能够收复燕云、消灭辽国,那就算所有人都认为赵匡胤是被他干掉的,也没什么问题。
想到这里,他的心弦绷紧。扫视了一眼噤若寒蝉的群臣,他踢了一脚王继恩——他登基后,王继恩受他重用,担任宫苑使,“还不赶紧给朕和各位卿家奉茶?”
王继恩也内心惴惴,听到他的话,如蒙大赦,赶忙亲自去看茶水了。
赵光义看着王继恩的背影,心内思量:不行,现在还不能处理了他,不然就成了此地无银三百两,反倒无益。算了。
他展开笑容,开始引导殿内气氛,试图让大臣们忘掉刚刚的事情。
明朝,永乐年。
朱瞻基对于这个故事也了解不少:“孙儿记得,当时宋皇后去世后,还有个大臣上疏宋太宗,要求按正常规制治丧,结果被贬。”
朱棣哼笑一声,满是对赵光义的不屑。
使用阴诡计俩上位,见不得光,偏又做贼心虚、心怀胆怯,才在之后的事情中有了这么多破绽,倘若两个侄子的死因蹊跷是为了皇位稳定,那宋皇后死后凄凉又是为何?
如果说赵光义光明正大、承认自己就是非正当上位就罢了,可还偏偏要宣扬自己的正统性,你的正统性源自太祖,那太祖皇后如此遭遇,你又如何说服他人?
登基一团乱麻,对外也是如此,这样的人,如何与俺一般共称太宗?实在是丢人。
唐朝,贞观三年。
众人都对赵光义的行为不太赞同。你要面子,那就做好面子,这样两头不靠又算什么?至于以功绩换美名……
李世民询问心腹重臣们:“你们看,之前神迹中提及的那几个头衔,是好是坏?”除去好弟弟,还有一个高梁河车神,一个宋朝风气带头人,而这个高梁河车神已经出现两次了。
尉迟敬德没憋住,笑出了声:“臣觉得二者仿佛都带了些许贬义。”
【当然,赵光义知不知道别人对他继位有所异议?】
【他当然知道,而后来他也找到了应对之法——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是赵普说的,在太平兴国六年。此前朝中无人知晓。】
“赵普?!”赵匡胤既吃惊,又愤怒,“他居然为这个畜生找继位合法性?”
赵德昭委婉道:“可能宰相他也是为了自保吧。”
【金匮之盟是怎么证实赵光义的正统性呢?和兄弟几人的母亲杜太后有关。】
【建隆二年,杜太后病得很严重,就召宰相赵普入宫。当着赵普的面,杜太后严肃地告诫太祖“国赖长君” ,并要求赵匡胤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太祖哭着答应了。杜太后就让赵普将此事记下,不可违背。赵普于床前写成誓书,在纸尾写下“臣普书”,并藏在金匮(同“柜”)里。】
【此事被记入正史,被称为独传约——就是皇位只在赵匡胤和赵光义二人之间传递。】
【但从这个说法出现开始,就还有一个版本,也就是三传约——赵匡胤传位赵光义后,赵光义应该传位弟弟赵廷美,再由赵廷美传给太祖之子赵德昭。】
宋朝。
赵光美恍然大悟:“怪不得两年以后我就死了,还是忧悸而死,原来我是一直害怕哪天二哥你就问我是不是要当皇帝啊。”
赵德昭则是关心金匮之盟:“爹爹,这个金匮之盟是真是假啊?而且,赵普六年以后才拿出来就算了,二叔为什么要那时候公布天下啊?”不管是真是假,你都登基六年了,突然跑出来公布一个金匮之盟,图什么?
太平兴国三年。
赵光义感觉自己的脸已经僵了,牙都要咬碎了。
他借口让大臣们稍事休息,自己匆匆离开正殿,来到了后殿。此时,他满心的怒火不再压抑,瞬间释放了出来:“朕怎么不知道有那么多人喜欢研究史书?宋氏一介深宫妇人,怎么有这么多人关心她的事情?还有赵普那个老东西……”
王继恩跟在他身边,赶忙跪下:“官家息怒,您要保重龙体啊!”
见赵光义狐疑地看过来,他笑着开口:“官家,不管那些小人如何搬口弄舌,您可都是太祖的正统继承人啊!太祖殡天之际,您是宗族中官职爵位最高的,而且您还担任京尹呢!”
赵光义怒火稍减,细细思索,不由喜上眉梢。没错,不管怎么说,当时他就是他大哥的正统继承人,且按照五代传统,也是正经皇储!
他赞许地对王继恩点点头:“王大伴有心了。”
解决了一部分心事,赵光义觉得自己可以重新面对那些朝臣了,于是他抬步往正殿走去。毕竟,总要搞出说法来,才能止住那些流言。
秦朝。
始皇帝对赵光义到目前为止的种种作为表示瞧不上眼。就连搞政变都做不周全,还有什么用?
他一个处在后面的王朝,又不是没有政变的例子可以借鉴——后面的朝代不说,就在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各个国家搞出来的政变可不少见——居然还搞成这副结果,不是无能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