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蝗灾
第95章 蝗灾
此时徐郡最北端的沛县,还有琅琊郡北面,迎来了好大一股,黑压压的一片“乌云”。
让农田里的农民,看了都以为要下大雨了。
然而只有那些协助的郡兵才能用千里眼看到“那是好大一片蝗虫”。
沛县县令大叫“快放火,用浓烟保护农田”。
早就准备充分的老百姓和县兵纷纷点火,熊熊大火火堆,很快被湿漉漉的树叶掩盖。然后浓烟遍地都是,最多的还是直冲向云霄。
由于准备充分,加上动员全县百姓,就连六岁小孩也都在田野帮助父母防火,他们可能只当是玩闹而已,却不知父母都在忧心忡忡的拿住网兜准备和蝗虫大战。
然而,蝗虫也是欺软怕硬的,看到遍地浓烟。一路南下,他们最终还是受不了徐郡一路浓烟。不仅仅没有下降吃麦子,反而向没有浓烟的宋国杀过去。
这蝗虫一旦下降,那就是全面下降。
果不其然,商丘的宋国官民就看到黑压压的的蝗虫在郊外田野横行无忌。
然而沛县这一波,只是一小批先头部队。
琅琊的才是大股,他来自齐国临淄,即墨各地。
可惜,下降的蝗虫却发现,这里的老百姓早就收割了能吃到稻麦不说,还准备了大量网兜和他们作对。掉下来的蝗虫要飞起来不容易。然后早就“全民吃蝗虫”的吴国百姓就凶神恶煞的把他们抓了,当机立断就把虫子头扒了,然后丢进袋子里,准备卖给客栈换取粮食。
琅琊吃了大亏的蝗虫大军顺风向西进发,杀入徐郡。刚刚赶走沛县蝗虫的萧参又不得不面对大量齐国来的蝗虫,浓烟继续。
这一次蝗虫就比较饥渴,还是掉下了,他们自然没吃到农民的粮食,可是蔬菜什么的也没放过。
就是树木等其他能吃的那也是毫不犹豫吃起来。
准备大量网兜的老百姓成群结队杀入树林,捕杀蝗虫。吴国一道御宴---油炸蝗虫。他们都是知道如何制作。今年减产,就拿蝗虫补足。
也不知道蝗虫是没吃饱,还是吴人太过于凶神恶煞,它们急忙向西南跑了,可把西南的淮南郡守卓文兵吓坏了。
立即组织军民给蝗虫来下狠的。整个淮北都是狼烟四起。几十万军民出动捕杀蝗虫。为此运输的蝗虫袋子都需要淮河大船运输,卖到江都各地。
最终,蝗虫们也是怕了,或者说吃不到好东西,也就走了,直接去了河南。又把汝南郡吓坏了。不过蔡国成了炮灰,因为他们没什么防备不说,他们的祭祀还把蝗虫当神灵,严格训斥百姓不能捕杀。
结果蔡国老百姓哭了,颗粒无收不说,还得纳税。直接造成三分之一的人口逃入了淮南和汝南,只因为吴国没有税收不说,还能找到工作,混个温饱。
至于他们要逃来,蔡成侯敢管吗?,真心不敢管。不然中军都督徐承就要让他好看。你自己不救济百姓就算了,还不让他们来吴国避难,什么意思,瞧不起咱们。
蔡国毕竟太小,很快蝗虫去了楚国宛郡和焉郢,而这已经不是吴地要管的了。
最终,蝗虫大战,吴国胜利,上下欢呼。这场大战,最终还是人类取胜。
从此吴郡百姓发现,蝗虫也不是那么难以对付,只要他们不降下来,那就是安全的。一旦降下来,只要坚持不懈的捕捉,最终也是能把他们赶尽杀绝的。
吴地听说以后,连夜下诏嘉奖琅琊郡,徐郡,淮南和汝南四郡军民。吴地一向大方,立即免除四郡劳役和其他相应农业税收不说,还用大量粮食换取大量蝗虫。至于原因,就在于很多蔬菜受灾,没水加上蝗虫吃掉不少,那么主食只能炸蝗虫。而吴地的酒楼客栈,那就是大量的出货。
每天不知道被吃掉多少。没办法,其他菜肴都涨价,就这,物美价廉。老百姓没办法不贪便宜。
打退了蝗虫,并不意味着旱灾结束,反而越演越烈。
夏收结束,播种开始,可是由于缺水,很多农田根本难以种植。只有那些这几年或者以前数百年吴国修了河道的农田,才能因为有灌溉水渠倒流,才能继续耕种,即使如此,那仍然只有六成田地被重新播种小麦,以及其他抗旱作物。
那么其他四成?,很不幸,只能选择弃荒。
也就是说,吴国大约有四成农民百姓,下半年毫无收入。
这时候灾难也就来临。这些人可是有数十万,吴国人口180万计算,农业人口绝对是百分之九十以上,那就是一百六七十万,他的四成,那也是六七十万的标准。
更不说还有宋国蔡国陈国和楚国大量逃来的老百姓。
这不,徐承就得到汝南郡守急报,上万楚人逃难城阳。希望放他们入关。
徐承深知,吴国需要大量人口发展。立即带兵从中军都督府所在地寿春,赶去城阳,也就是信阳县。
然后就看到拖家带口的楚人,跪在城外,祈求吴国行行好。
没办法,楚国接连战祸,为了攻打越国,楚国压根没可能减免赋税。颗粒无收的情况下,他们只能逃荒。而放眼天下,最富裕的无外乎吴国,宋国,就是晋国也不如。
宋国太远,吴国就近,于是就赶来了。至于蔡国,听说了蔡国人都是跑去吴国求活路的。
徐承看着跪在面前老百姓,不由庆幸,吴国军民奋战赶走了蝗虫,不然,他们也是如此。但如今吴国百姓至少家中有余粮,今年一季,省省,也能吃上一年,所以心中并不慌乱。
可是其他各国就没这么好,各地诸侯也没那么仁慈。
诸侯之中好人毕竟是少数。
徐承也早就知道吴国防备灾害的准备。于是道“吴国有赈济之法,那就是你们帮助吴国新修水利道路,我们按照你们人数每天用粮食和你们结算工资,每天粮食恐怕只够你们不饿死”。
很有威望的老人急忙道“如此就感谢将军了。我们答应,一定好好干”。
于是徐承就得了上万人为他修路,自然就近安顿在汝南和面积辽阔的淮南郡。
而随后闻讯而来的楚人,更是不计其数。对此掌控宛郡的石乞也无可奈何,因为他没有多余的粮草救急百姓,剩下的还得随时防备着晋军和吴军入侵,最少也得为白公胜讨伐勾践准备着。
于是没有赈济,还税收依旧的时候,老百姓能不逃走吗。
徐承也急报江都。
王孙雒点点头,大灾害,必然造成各国人口比例洗牌。毕竟你很难挡住那些要逃走的人偷偷地逃走。
甚至如果大规模逃走,你敢镇压,那就是要逼死他们,他们就敢揭竿起义。
春秋战国时,很少农民起义,不是说阶级矛盾没有,相反很尖锐,只不过他们可以逃到其他国家继续过下去,而统一以后,反而逃到哪里也不行,朝廷都会镇压。最终变成陈胜吴广大起义等各种武力造反。最终结果就是大家一起死。一直到人数不太多,能刚好养活剩下的,就再度稳定下来。
自然如果像刘邦那样悲剧的,正好遇上匈奴崛起大统一,那就悲剧了。
这些个急报,实际上都没有影响到吴地心情,不是他铁石心肠,而是他能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看王孙雒等人执行的怎么样了。
更何况他现在是关键时候,越女尽数教他越女剑法,他也是学的如痴如醉。
自然三万禁军和锦衣卫数千,最终大部分都去救济灾害去了,只要天赋最好的一部分人以保护陛下名义继续“偷师”,实际上越女也没有避讳他们。
她知道,越女剑法看似简单,但其实很难,就看人有没有缘分,能不能顿悟,能顿悟,那就是高手,不能,那就是一般的剑客。
自然,吴国底蕴可比越国强多了。吴地很想知道勾践知道吴国最精锐的禁军也都学会了越女剑法,他们会有多么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