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嬴渠梁面试嬴驷
半个月后。
嬴虔回到了栎阳老宅,就是没有去咸阳新宅。
这么做了目的,就是和商鞅势不两立,同时告诉老世族,他与商鞅势不两立。
嬴虔只身回到了府邸,而典韦受他之令去了岐山,去找罗艺开挖石油。
他来到荒废了凉亭处,继续做他的终极武器,栋梁拆。
本来嬴虔不想做,奈何有系统的任务在身,不得不做。
只要研究这栋梁拆明白之后,他就拥有八万白袍军和陈庆之以及十万金币。
毕竟,在前世栋梁拆起到根本的作用,让嬴驷决定车裂商鞅的导火索。
可是栋梁拆让嬴虔始终研究不明白,这要是没穿越之前,原来的嬴虔还有可能懂得栋梁拆一二。
可是他穿越到嬴虔身上,压制住其身本魂,就不知道怎么研究栋梁柝了。
这让嬴虔苦思冥想,不知道从何处下手。
但是想要白袍军队和陈庆之,就必要把栋梁拆研究个明白。
否则就完不成任务,他就得不到系统的奖励。
现在他的岐山兵少,将也少,这才想要系统的奖励,壮大岐山。
想到此,嬴虔叹了一口气,就在这时川伯怱忙而来。
道:“长公子!先太子嬴驷来拜访,不知见不见?”
嬴驷?
嬴虔眉头紧锁,他没有想到,这么快嬴驷就被接回来了,就是不知道立为太子了否。
不过在川伯的话中,嬴驷还是先太子,还没有重新封为太子。
嬴虔思来想去本想一见,可听到系统的话时,顿时就不想见了。
“叮咚,镇国系统来任务了,请宿主查收!”
“选择一,这个时候见嬴驷,奖励无!”
“选择二,不见嬴驷,奖励张居正,附带奖励一万金币!”
一听这些任务,嬴虔眼中冒出贪婪,正好岐山缺个能管理好的岐山令。
于是,嬴虔选择二,先不见嬴驷。
得到嬴虔的话后,川伯告退。
川伯一走,嬴虔立即召唤出的张居正。
只见一溜烟飘过,一位白衣中年人现身。
“张居正前来见过太傅!”
“哈哈,叔大,起身吧!”
嬴虔连忙起身扶着张居正,来到石凳旁边,让张居正坐下。
嬴虔望着张居正,这才发现他只有归虚境界的实力后,嬴虔眉头一皱。
不过归虚境界也可以活个近百年了,嬴虔并不担心奖励的张居正还能老死不成?
除非被人斩杀吧,不过他要让张居正去战场,估计也就没事。
一想到了这里,嬴虔暗自点头,笑道:“叔大!老夫正好有一个地方需要叔大前去管理,不知叔大的意思呢?”
“太傅!既然我已来到这个世界,全凭太傅的意思去办。”
说到这里,张居正心中叹了口气,他来到战国时期,也不知道皇上会想自己吗?
毕竟皇上不理朝政多年,由他这个内阁首席来处理大事。
本来还想着明年自己退休后,皇上还会不会出来处理朝政。
但是自己昨晚乏力躺着一会,突然一道声音在他脑海中响起。
让自己心中感叹,只好从大明高武世界来到战国时代了。
如果以自己在大明世界的失踪,朝廷无人的情况下,希望皇上出来处理大事吧。
他继续道:“不知太傅让老朽去哪里管理呢?”
嬴虔道:“岐山!本君要你去岐山为岐山令,同时接替罗艺的位置,担任岐山总管,罗艺辅佐你!”
“可是太傅,如果我这样去,他们会不会不服从老夫的安排?”
张居正狐疑的看着嬴虔,说出这事出来。
“哈哈!所以本君才让罗艺辅佐你,叔大尽可放心一干。”嬴虔听到张居正的话,抬头一笑,道:“再有你担任明朝内阁首辅多年,应该知道石油有什么用处吧?”
闻言,张居正这才明白了过来,原来岐山有石油。
他道:“请太傅放心,只要挖出了石油,老夫保证三年之内,岐山定出现像明朝一样的热武器。”
“哈哈哈!辛苦叔大了。”嬴虔嘿嘿一笑,随后转身道:“来人!送叔大去岐山,同时传令给罗艺,让他好好辅佐叔大管理岐山。”
话落,两个锦衣卫走了出来,朝着嬴虔拱手一礼。
见此,张居正站起身,朝着嬴虔拱手一礼后,便和两个锦衣卫离开了。
嬴虔缓缓点头,便坐下继续研究栋梁拆起来了。
………
咸阳,咸阳宫。
嬴驷从栎阳嬴虔的老宅回来后 就一直呆在自己的宫殿之中,专心学习治国方法。
他没有想到,一向和他交好的公伯嬴虔,竟然不见自己?
可是一想到当年之事,公伯为了他处于劓刑后,一直闭府谢多年。
这让嬴驷心中感慨万分,他不知道怎么面见嬴虔,而嬴虔也不知道如何面见他,就拒绝与他见面了。
嬴驷心中叹了一口气,本想继续学习治国之道时。
一个内侍走了进来,鞠躬道:“公子!君上让您去章台宫找他,现在就去。”
一听这话,嬴驷立即站起来,道:“烦请带路!”
话落,嬴驷在侍者的带往章台宫。
咸阳宫和章台宫是在一处,但是咸阳宫乃前宫,可以说是大臣办公的地方,也有一些未成年的嬴姓宗亲乃至公子居住的地方。
而章台宫是在咸阳宫的深处,占地八百亩,乃是国君居住以及庙堂之在。
咸阳城占地亩,单单咸阳宫和章台宫占地就有一千八百亩。
章台宫,摄政殿。
嬴渠梁躺在春凳上,望着而来了嬴驷,脸上没有一丁点了表情。
嬴驷狐疑道:“公父,你找我?”
只见嬴渠梁点了点头,开口道:“如今你走遍了秦国大地,依你以为秦法的根基如何?”
一听这话,嬴驷来不及思考,立即道:“当年小子嬴驷无知,这些年游戏秦国的山川大地后,才知道新法的好。
变法二十年,让秦国走出了困境,一战收复失地,才知道秦国之强在于新法,便写下着书,传于识字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