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小朝会
司马懿得到诏令,不敢耽搁,立刻进宫面圣。
朱由检问道:“这清查人口的事情,进行的如何了?”
司马懿说道:“陛下召回的那几十位进士,都已经回京,臣令他们各自领了一队人马,到各勋贵的田庄之中去清查。”
“不过这些勋贵们却不太配合,把大多数佃农都提前转移走了,藏到燕郊的群山之中。”
朱由检听完,轻轻点头。
勋贵们想要把人藏起来,这事情倒也不奇怪。毕竟善财难舍嘛。
他继续问道:“那你有何对策?”
司马懿说道:“臣已经让顺天巡抚和保定巡抚,各自派出手下,与臣派出的人马一起搜山,一定要把山里藏着的佃农都给找出来。”
朱由检听到这里,沉默片刻,似乎在思考什么。
过了一阵,他才说道:“朕再给你五千京营士兵,一并入山,争取早日搜查完毕。”
听到这话,司马懿略微有些诧异,赶忙说道:“陛下,把这五千人也派出去,京城会不会太空虚了?”
自从蒙古臣服之后,大明云集在京师周围的十余万大军,逐渐分散到各地。
虽然经过朱由检几年的励精图治,大明没有像历史上一般,遍地烽烟,到处都是义军。
但几十数百人的起事,偶尔还是有的。所以朱由检才让军队分散到四方,弹压地面。
另外,皇帝的目光其实早就投向了中南半岛,只是时机还不成熟。但提前把军队布置到云贵,适应当地的气候,也是应有之意。
同时,这也是要减轻京师的粮食压力。
因为大明向南洋移民,这每年十几万移民的口粮,都要从当地采买,此消彼长之下,京师收到的粮食就少了。
而且南洋的白人势力,也十分忌惮大明势力南下,开始管制粮食出口。
总之,朝廷虽然还是能负担这十万大军的口粮,但既然能省,也没必要再浪费。
至于京城周围,就只留下三万人防守。
但现在大明的疆域已经大大开拓,中亚前线距离京师有几千里的距离,所以只留三万人,也不能说是空虚。
不过这一年多中,高丽设省,高丽本来的那两万军队,都被拉到中亚去了。所以皇帝从京城派了两万人,到高丽驻扎。
而几个月前,湖广大地震,虽然死伤不多,皇帝也派了五千人马,前去帮助赈灾。
于是,此时京城之中,也就只剩下这五千人马。
朱由检笑着说道:“爱卿不必担忧,京中虽然经制之兵只有五千,但锦衣卫缇骑,各衙门的兵丁,以及皇城的护卫,加起来还有数千人。”
“有他们在,京城乱不起来的。”
听见皇帝的话,司马懿抬头看了皇帝一眼,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便也不再阻拦。
他也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物,察觉到皇帝要引蛇出洞之后,不仅没有劝阻的意思,反而有些跃跃欲试。
他说道:“陛下,这军队出京,是否要大张旗鼓?”
见司马懿明白了自己的意思,朱由检笑着说道:“正该如此。”
“另外,传朕旨意,就说成国公窥伺宫中隐秘,罚俸一年!”
第二天一早,全京城的百姓都知道了,皇帝派出足足五千大军,要搜山检海,一定要把潜藏起来的佃户都给找到。
京城百姓对此倒没什么看法,反正他们是皇城脚下的百姓,不靠着种地吃饭,也不太可能变成佃农。
所以皇帝清查两册的事情,跟他们没什么关系。
只是到茶馆聊天的时候多了几句谈资:“这皇爷怎么突然这么大手笔,派几千人进山?”
“哎呦喂,这谁知道呢,反正不关咱们的事情。”
不过京中的大臣们,对此倒是有些猜测。
逢十是小朝会,天刚蒙蒙亮,朝中要员就在紫金城外边等着。
几位阁老和重臣都有优待,可以到房间里坐着等候。不过剩下的官员,就只能在秋天清晨的冷风里,靠着发抖取暖。
这些官员放到外边,都是一跺脚地面就抖三抖的人物,但在皇城面前,却也只能低服做小。
一个官员开口问道:“前几天皇帝派军队出京的事情,到底是因为什么?我听说是那成国公惹得皇上不高兴,所以才要派人去狠抓隐户的事情,好借机狠狠地处罚他。”
另一个官员听完,轻轻点头道:“这事情我也听说了,据说是那成国公居然自以为是,以为是皇上的亲戚,就要替勋贵们出头,把这事给平了。”
听了这话,在场的官员都嗤笑起来。
自从土木堡之变后,勋贵们的地位,就可持续性地下降了一百多年。
中间虽然也偶有反复,一些勋贵得了皇帝的信任,做了大官。
但总体来说,勋贵们是江河日下的。和洪武、永乐两朝的地位,根本没法比。
现在皇帝先拿他们开刀,要清查他们藏匿的土地和人口,这些文官们都乐得冷眼旁观,只顾看他们的笑话。
先前那官员说道:“可惜成国公不能参加这小朝会,不然我们可以当面问问他此事嘛。”
其他官员哈哈大笑起来。
小房间中,司马懿听见外面的笑声,抬头看了一眼,一旁的小宦官十分识趣,立刻跑出去问了几句。
然后快速跑回来,把情况告诉了里面的几位大臣。
司马懿摇头道:“这些人倒是有些过分了。那些勋贵的祖宗,当年也是有功于国家,现在就算要嘲讽,也总该留个底线嘛。”
在场的大臣们听完,都不置可否。
能进这房间的,要么就是皇帝亲信,要么就是立下大功的文武,哪里看得上那些靠祖宗余荫的勋贵?
司马懿见他们不说话,只好自己把话头引过去,说道:“虽然这些勋贵现在看起来不怎么样,其中说不定还有些英雄人物呢。”
听了这话,大多数人都只是摇头轻笑,不以为意。只有来宗道皱起眉头,他已经和司马懿搭上了线,要一起推行清查两册的事情。
他见司马懿突然开始为勋贵说好话,心中一阵疑惑,不知道他的目的是什么。
但就在这时,皇帝派人来传令,马上就要上朝。
他也只好把这疑惑放到心里,等退朝之后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