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程思楚的猜想
王崇光担任河州牧守久矣,其与河州大族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可以长期经营河州,地位稳如泰山。然而,这次祸乱之后,一切都变了,河州南部成了朱奎的势力范围,他成了朱奎与李淄坐之间的缓冲地带,然而他毫无办法,谁叫他实力不济呢。在过去很长时间,他与朱奎都是政治上的盟友,不想朱奎完全不顾情面抢了自己的地盘,王崇光一气之下就与李淄坐走到了一起。
河州同光,程思楚在前往景阳的路上去拜访了王崇光。
作为同时期为官的二人虽然一文一武,但也都惺惺相惜。当年李敬忠遇刺后,程思楚也被撤去了东征主帅之职,他这时才明白过来,义父之死乃圣上授意,他也只好庆幸没有牵连到自己,对帝都感恩戴德。那时候,大多数人对自己都冷眼旁观,以至自己是孑然一人上任泾原军节度使,唯有在经过万江时,王崇光准备了一桌酒菜款待了自己,二人由此有了交情。
“龙武将军居然绕道来同光看我,着实让我欣慰。也怪我,平叛不力,大本营万江都回不去了。”王崇光内心很不服气。
“都这时候了,就别叫龙武将军了,我是来跟崇光兄道别的。”程思楚脸上写着绝望。
“此话怎讲?”王崇光于桌前惊起,“何出此言?”
“数万玄武军折于我手怎能以一个剿贼不利交待,之前各军都忙于平叛,景阳无暇顾我,如今贼军已灭,该是追究我责任的时候了。”程思楚举起酒杯一干而尽。
原来,陛下返回景阳不久,程思楚就接到圣旨,要他来帝都面圣。虽然言辞并无过激之处,但程思楚很清楚,他自己此行危矣。
“但我不服,帝国之内,论将才,我唯不敢跟郭庞比,除此之外,我可与任何人相比,只因我始终念得李敬忠大人于我的知遇之恩,这些年我郁郁不得志,但我也从未抱怨过,”程思楚激动不已,“但把失败的责任归咎于我,我真得不服!”
“我不善于带兵,但在剿灭澜江河贼时,我与梁国公、与兄弟合作过,自然知道兄弟是难得的将才。”王崇光安慰他。
“自我大军出关州,贼军就知道我的一举一动,故意引我到越州,而后断我粮道,我一直不解贼军如何用兵如此神奇,”程思楚拿出一张有些破损的纸,“直到我在郑浩心腹崔鉴的尸体上找到了这张书信,才得知我军的配置、进军计划早已被泄露!”
“有人通敌?为何人?”王崇光也非常震惊。
“能准确得知我军人数、辎重情况以及进军路线,不是兵部的人就是能参加政事堂御前军事会议的高官,我有怀疑,但无证据,”程思楚继续说,“贼军过境徽闵二州,劫掠不多,这真得太奇怪了,除非得到了授意。而且孟拓大军距离江宁城不过百十里,居然转道渡江而去,我想不出别的理由可以解释,只有那些根基在江宁的朝中高官与贼军做了某种交易,从而换来了江宁的完好无损。”
“你怀疑我老师匡浔博士?”王崇光自然不会相信,“吾师万不可能做出这种事。”
“匡博士这般年纪,自然不会折腾自己。我也一直不敢胡乱下结论,直到我得知那个崔鉴居然也是闵州崔氏人,百年前与崔琰是同族,我才有了推断。都知道崔琰是徽州与闵州官员的领袖,富庶的徽闵是他们在帝都的根基。我觉得我的猜测是站得住角的。”程思楚知道王崇光也是匡浔学生,故而克制了一下情绪。
“确有这种可能。”王崇光此时不知如何回答,该肯定程思楚的猜测还是否定它,他太怕答案是前者了,他知道自己接受不了。
王崇光始终以自己为匡浔弟子为荣,这些年他兢兢业业,能为百姓做一件事就做一件事。他始终觉得与如此多儒家士子一起,去建设他们理想中的大同社会,这是一件无比自豪的事,他们忠君爱国、他们直言劝谏、他们勤政爱民,这是他坚持奋斗热情的所有动力。
“你准备咋办?直面君上吗?”王崇光问他。
“我有机会见到陛下吗?”程思楚大笑道,“况且他们只是需要一个人去为玄武军的覆灭负责,他们在意的从来就不是真相!”
“他们?兄意指崔大人?”王崇光又问他。
“所有人,江孜、崔琰、王之孚、苏勇涯,也包括你的老师,他们都一样,”程思楚将那张纸撕得细碎,“我不会给他们杀我的机会。”
“兄可要三思,也许一切还有转机。”王崇光还在劝他。
不久,当程思楚到达景阳城下的时候,不出他所料,迎接他的是安都府和大理寺的人,带头的是江孜心腹鱼恩,于是他拔出剑来,自刎在景阳城下,兑现了当日的誓言。得到消息的王崇光并不意外,那日程思楚拜别自己时落寞的眼神已经告诉自己,他真得心死了,他结束得不仅仅是自己的生命,也是对帝都深深的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