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接任宗主
今年赵家结余了三千石粮食,九百匹布帛,库房内现有粮食六千八百石,布帛两千四百匹。
算好收支,赵博安清晨离开赵家堡,返回了冀氏乡。
王嬛嬛刚把他迎进屋里,还没来得及喝口水,赵前就一脸凝重的闯了进来。
“少主!快和我回去,老宗主去世了。”
他一下站了起来,急声道:“怎么可能?昨晚还好好的。”
“今天早上发现的,具体还不清楚,宗主让我来追你。”
“赵远,赵远。”赵博安边拿外衣,边喊道。
“少主,我来了。”
“你马上叫呼延信和刘纪敏过来。”
“是。”赵远立即跑了出去。
“嬛嬛,你收拾一下,随后跟来,我让纪敏率人护送你。”
王嬛嬛连忙帮他把衣服穿好,答道:“你别着急,路上有雪,小心点。”
赵博安走出院外,两人已经到了。
“呼延信,你和我回一趟赵家堡,纪敏,你领人护着嬛嬛跟来。”
呼延信听完就去牵马,刘纪敏问道:“少主,出什么事了?”
“就你话多!快去叫人。”
“好,我这就去。”
来到赵家堡,天已完全黑了。
虽然路上已有心理准备,但看到门前身着丧服的赵敦,还是有点不敢相信,他急忙冲了进去,看到院内摆好的灵堂,愣在那里。
赵敦追了上来,说道:“少主,先穿丧服。”
任由旁人给他穿好丧服,走进灵堂,正中摆着棺椁,父亲和两个弟弟跪在旁边,来到棺椁前,祖父静静躺在里面,脸色有点发白。
“昨晚他高兴,喝了点酒,早早就睡了,谁知道,今早人就没了。”赵昆在旁边声音沙哑的说道。
“阿母和小妹呢?”
“你阿母陪着盼儿,她年纪小,我就不让她过来了。”
他点点头,一时间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同样跪在一旁。
祖父的突然离世,显然对父亲打击更大一点,他同样有点伤心,对祖父却没有那种孺慕之情,毕竟回到坞堡时,他思想已经成熟了。
这一晚是真难捱,来回奔波八十里,又累又冷,又饿又困,直到天明,几人才吃了点东西,轮换着睡了会。
接下来两天同样如此,三叔最后一刻赶了回来,见了祖父一面,然后棺椁就被钉上,准备出殡。
出殡这天,族人全来了,抬着棺椁向墓地走,一路上,有的人小声呜咽,有的人嚎啕大哭,反而弄的他悲伤情绪快没了。
祖父安葬完,众人返回家里,好好休息了几天。
······
时间来到正旦,赵博安十六岁。祭祖前,赵昆把儿子找来。
“一会,我会宣布你接任宗主,本来想早点说的,但你祖父过世,就耽搁了。”
赵博安有点震惊,好长一会才说道:“阿父,为什么?”
赵昆走到近前,拍了拍儿子肩膀,感慨地说道:“一眨眼都这么大了,你从小稳重,很少让我操心,近几年做的事,也可圈可点,比我强多了。当年不得已接下这个位置,对我来说也是个负担,我不喜欢别人事事都来请示,就想清清静静过完余生。你和我不同,看的出来你很喜欢权利,而且又有能力,那就早点接任宗主,这也是你祖父的意思。”
眼见儿子沉默不语,继续说道:“不用顾忌我,我退下来后,就到族学,和吕先生他们厮混,而且又不是放手不管了,你有事也可以来找我。”
“阿父,你和阿母商议过吗?”赵博安心里已经倾向于同意。
“说了,她到没说什么,不过这些年,家里都是她操持,她那个性子和我不同,有点要强,你要多让着她点,特别是嬛嬛。”
赵博安斟酌了一下,说道:“那我继续待在冀氏乡吧,家里有什么事,还是阿母做主,库房的东西随她处置,不需要知会我,其余宗族里的事我来处理。”
“也好,不过我退下来后,还是要找人管赵家堡。”
“三叔怎么样?有丈人在县里,其实不需要三叔一直待在那,另外派个人去就好。”
赵昆同意道:“那就三郎吧,其他人也不合适。”
祭祖过后,赵博安正式成为宗主,族人们虽有点震动,但勉强接受,他的能力是没有人质疑的,就是有点顾忌他的年龄。
赵博安成为宗主后,没有马上返回冀氏堡,他要把一些事情料理清楚。
首先,他接手了家里和族里的账册,知道了具体家底。
然后就是人事,趁着管事都在赵家堡,把他们叫到父亲书房。
“各位,我新任宗主,又是开年,要有点新气象。三叔,你在外好几年了,现在回来管理赵家堡,我让赵前接替你。”
赵仑看向赵昆说道:“大兄,你呢?”
赵昆说道:“我去族学,现在那里有几百个孩子,需要我们自己人看着。”
赵仑点点头,说道:“那好,赵前,你有什么急事,就找王县令。”
赵前答应下来。
赵博安继续说道:“赵敦叔,你去良马寨,那里现在还剩七十多户,你到以后,试着种植一些牧草。塔叔,你回冀氏乡,我不在时,替我守着。”
呼延塔疑惑道:“坞主,你要去哪?”
“我今年要把南边的十几户山民和东南的合阳村拿下,向他们征税,还要探探北边兰村的底,他们离赵家堡太近。”
赵敦犹豫了一下,还是说道:“宗主,你想拿下兰村?那可是个大村,而且匈奴人悍勇,多年来我们都相安无事。”
“正因为悍勇,所以更要提防,放心吧,不会硬来的,机会合适我才出手。”
这几年,众人慢慢也看出来了,赵博安虽然稳重,但并不是个安分的主。
“刘叔,你去旧村堡,那里的囚犯你看着点,开春还要迁一部分过去。”
“是,坞主。”
······
接下来就是死囚的事,现在赵家手里有死囚两百零二人。
旧村堡的四十人,是经过挑选的,这些人表现良好,而且罪不致死,都是些没能交齐税赋的编户,也不知道怎么就成死囚了,同样的情况还有三十三人,他准备今年开春,把他们都迁到旧村堡种地。
还有六十七人,罪行不太严重,多是无心为恶之人,他们农忙时帮小队种地,农闲时帮铁匠打铁。
真正的罪犯六十二人,全部挖矿,严加看管。
以上都是父亲亲自审查过的,不过赵昆有传统文人的一面,不太重视工农,赵博安从中选出工匠十二人,这些人的家眷,他准备想办法接到赵家堡。
最后就是学堂,去年竟然用了九百石,他要亲自看看。
现在不是幼童读书的时间,学堂比较冷清,只有一间教室传来讲学声,有二十多个学子听讲,赵博安不便打扰,离开径直去找吕老头。
来到吕老头的屋子,父亲也在,还有一个中年男人,一张圆脸上,一把浓密的黄色络腮胡,眼神和善,穿着宽袍大袖,一副汉族士人打扮。
“安儿,这是上游谷远乡的兰猗。”
哦,那个匈奴部落。
赵博安行礼,说道:“见过兰叔。”
兰猗行了一个正宗的汉礼,说道:“见过赵郎君。”
接下来,几人继续谈论着经学,赵博安没有参与。
赵昆兴致很高,吕老头偶尔插几句,兰猗处处附和父亲,但能听出来,兰猗的学问比父亲高一截。
还是兰猗有眼色,看出赵博安有事,就要告辞离开,赵昆有些意犹未尽,非拉他回家做客,兰猗稍微推辞了一下,就接受了。
等就剩两人时,吕老头说道:“这人是冲着赵家来的,恐怕还不知道你们换宗主了。”
“不用管他,我来是找你了解一下学堂开支。”
吕老头调侃他道:“是不是吃不消了?”
“是有点超支,我来就是要削减一部分,现在学堂有多少人?”
“幼童有三百二十人,这可是你父亲应准的。”
“有两年的时间,幼童读物就能学完,不需要所有人都学习经学,经过考试挑出其中佼佼者,其余人就让他们回去吧。”
“你要挑多少人?”
“前年进学的有一百多人,今年秋天考试,就留五个,然后把所有到年龄的幼童全收进来,大概就四百人,不过接下来两年,经过考试,人数就会迅速减少,最终保持学堂有幼童一百多人,成童三四十人。也就这两年开支大增,以后就会减少到每年不到五百石。”
“这淘汰的也太多了。”
“不多,赵家养那么多学经学的干嘛,成童学习经学四年后,就要出来做事,经过历练,才是赵家真正需要的人才。”
吕老头唏嘘道:“你们赵家会越来越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