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考试
一九八四年的夏天,是格外炎热。而张才平的心情,比这个夏天的天气还要热。七月的高考,他不幸名落孙山。为此,他曾一度悲伤和失落不已。但以后出现的一件事,又让他一颗冰冷的心,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焰。
八月十六号这天,夏天的热情已经减弱了许多。
“爸,我也想去当兵去。”边吃午饭,张才平边和父亲说出自己的想法。
“咋地,你要去当兵?我不阻拦你。只要你妈同意就行。”父亲张贵说道。
听了父亲的话,张才平把目光投向了母亲。
“我不同意你去当兵。因为,当兵就会打仗,打仗就会死人的。妈我不放心。”母亲刘淑芹答道。
“妈,人家宋彦军都去参军了。”张才平又道。
“人家去人家的,咱们不去。”母亲又阻拦道。
“高考也没考上,那你们让我去干啥?”张才平无奈的说。
“干啥还不行,现在国家已经改革开放了。若先没啥干的,先在家和你爸种地,等以后有机会再说。”母亲说。
张才平从小就很听母亲的话,见母亲如此说,他就打消了当兵的念头。
张才平和宋彦军都是hLJ省绥安地区海清县云兴乡兴旺村仅有的两个高中毕业生。他俩又是同班同学。七月的高考中,他俩双双落榜。落榜后,宋彦军选择了参军。宋彦军当兵走的那天,张才平去送他。宋彦军还劝张才平去当兵。说当兵后可以考军校,也是很有出路的。张才平说以后考虑考虑。
宋彦军当兵走后十多天,云兴乡就向社会宣布了一条重要消息——要向社会招聘民办老师。这则消息一出,张才平的父母兴奋了。怕这消息不实,父亲张贵特意骑自行车到乡里打听了一下。结果,认证了这则消息是真的。
张贵骑车回到家,没顾上喝一口水,就对张才平说:“儿子,咱们的机会来了。”
“啥机会来了?”张才平问。
“咱们乡里真的招聘民办老师。你去考一下吧。你刚毕业,知识啥地都没扔,能比其他人强的。”父亲的话里充满着兴奋和激动。张贵的眼睛里闪着光,仿佛他的儿子已经考上了民办教师一般。
张才平犹豫了一下,说:“那我就去考一下吧。哪天考啊?”
“后台,八月二十号。这两天,你抓紧复习一下吧。”父亲生怕考不上。
“啊,知道了。”张才平答道。
八月二十号这天,天气晴朗。张才平早上五点多就起来了。洗完脸后,他来到院子里。他顿觉一爽啊!空气太清新了。他一抬头,又发现天空太美了。那天空瓦蓝瓦蓝的,几乎没有云彩。太阳刚刚露出头,晨曦万道,洒满大地。张才平下意识地深吸了一口气。对于此次考试,张才平没有太多的兴奋和希望。而更多的是平静。他的内心有个小想法,没有和父母说。他想再重读一年,再参加一次高考。此刻,他心里想的是:能考上就考上,考不上就再复习一年,再高考一次。
考场设在乡中学。这个环境,对张才平太熟悉了。当天走进云兴中学的校园时,他觉得又好像和以前上学一样。他来的很早,他们兴旺村离中学也就四里多地。他是骑着自行车来的,只用了二十多分钟。他在操场上,遇到了其他村子的几个高考落榜的同学。张才平和他们聊了一会儿,因为是父亲替自己报的名,对于此次考试,乡里招聘多少民办老师,是中学用还是小学用,张才平先前不知道。现在,他从几位同学的口中得知:考试,只考数学和语文两科。既招中学老师又招小学老师。听说只考数学和语文,张才平的心里,有了许多把握。他的语文学的较好,高考一百分,他考了91分。是今年高考中,全中学考生语文成绩最高的。他没有考上大学,是外语和理化拉分了。
张才平终于坐在考场中了。先考的是数学,考完之后,他估算自己能打60分。考完数学,休息15分钟,就考语文了。考语文,时间是俩小时,张才平只用了一个半小时,就交卷了,而且是第一个交的。他估计自己的语文能打90分。他的心里有几分得意。
上午考完试,相关的负责人通知说,明天早上八点,到中学听录取结果。这次参加考试的人是42人。
张才平考完试,感觉有些饿了。就骑车回家了。当时是11.30分。
第二天早上八点,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已经准时的坐到了中学初中二年一班的教室里了。但是,乡里教育方面的负责人还没有到场。大家便小声地议论起来。说谁能考上,谁又能考上中学老师,或谁能考上小学老师。
大多数的人都在议论着,而张才平却坐在那里,一声也没有吭。为什么呢?他对这次考试抱着试一试,无所谓的态度。甚至,他心里还有几分考不上才好的想法。
二十分钟过后,教室半掩的门,全打开了。教育乡长李华和教育助理罗小辉,还有中学和小学的几位领导,走进了教室。对于他们的出现,下面没有掌声,有的是一片寂静。先前的所有议论,全都戛然而止了。
领导们按次序依次在教室前的讲台处坐好。他们也坐的是学生的座椅,但不是长条简凳。总共是七名领导。这七名领导,张才平就认识一人,中学校长姜仁甲。其他的都不认识。在前台旁边的一个中年男人,走上前,为参加考试的人们一一介绍领导们的职位和姓名。张才平这才知道了教育乡长的名字叫李华。教育助理叫罗小辉。小学中心校校长李江。
那位中年男子介绍完,最后说了一句:“大家鼓掌。”
人们听后,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大家鼓完掌,那个中年男子说:“下面请李乡长讲话,大家掌声欢迎。”于是,教室里再一次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