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议事!
安州吴王府。
李恪与姚广孝、沈万三以及郑和三人正在用膳厅,推杯换盏,听着郑和诉说倭国战事。
郑和道:“此次倭国之行,很是顺利。”
“路远将军所向披靡,攻占九州岛和四国岛。”
“陷阵营一千五百将士,更是个个战力过人,以一千五百之数通过袭扰、投毒、暗杀等方式,彻底让对方十万大军丧失战斗力。”
“如今倭国的孝德天皇已经投降,大军已经驻扎在平城京。”
“在我回来之时,于将军准备休整一段时间后,把北海道拿下,即可结束对于倭国的征讨。”
李恪没有去看于谦的书信,而是听郑和讲述。
待其讲述完毕,李恪起身,端起酒杯道:“本王敬你一杯,要不是有你在,本王也不会找到倭国航线,更不会让将士们这么顺利,有惊无险的到达那里。”
“你才是此役最大的功臣。”
郑和激动道:“多谢王爷!”
几人一饮而尽。
姚广孝道:“阿弥陀佛。”
想必以于将军之才,那北海道之战,也只是时间问题。
老衲在此提前恭贺王爷,倭国即将成为王爷的领地。
李恪笑道:“这一切还要仰赖你们,要不是本王有在座各位帮助,也不会成就如此大业。”
沈万三道:“倭国之行,此功劳已是开疆扩土,实乃一大功劳也。”
李恪道:“本王如今已是大唐的王爷,就算功劳再多,对于本王已经毫无意义。”
姚广孝道:“王爷所言极是。”
“尤其当今陛下,身体大不如前。”
“当朝太子和长孙无忌还对王爷,虎视眈眈,想要欲除而快之。”
沈万三附和道:“大师说的没错,要不然当初白起兄弟也不会死在高丽战场上。”
“都是这两个家伙害的。”
李恪道:“无妨。”
“他们要是想和本王试试,那就掰一掰手腕。”
“趁着李世民还没有死,借此机会可以继续暗中发展势力。”
“如今倭国已经被于将军攻下,接下来可以把重心转移到海外。”
“这样就可以防止朝廷知晓,哪怕太子登基,咱们也有后退之路。”
“不必担心家眷等被对方裹挟,束手束脚。”
姚广孝道:“王爷说的没错。”
只要倭国被攻破,凭借着海上优势以及地理位置,只要再给一些时间,那里定能成为王爷最稳固的后方。
郑和道:“不仅如此,新罗、百济也可以在未来站稳脚步时,对其进攻。”
“最后全都成为王爷的领地。”
李恪笑道:“三宝,你可真是个宝。”
“这一切都离不开你的功劳,要不是有你为本王在茫茫的大海上,寻找其他国家路线。”
“本王仅凭这安州之地,未来与太子对抗,也会有很多顾虑。”
“如今这一问题解决,本王可以彻底放开手,大干一场。”
郑和道:“这一切都是托王爷洪福。”
“要是没有王爷的鼎力支持,郑和也不会有所发现。”
李恪:“来来来,咱们再饮一杯。”
“王爷,要是倭国被占领,该派谁去?”沈万三道:“毕竟那里王爷是不能去的。”
“如果不派一名心腹,未来恐怕生变。”
李恪心道:“这一问题,早就想过,可是最终也不知道该让谁去好。”
“这个位置实在是太重要了,万一过去的人反叛自己,那么这一切就全都成了对方的嫁衣。”
“自己所作的一切,都将功亏一篑。”
“但是,倭国自己又不能亲自过去。”
“那样势必会让朝廷生疑。”
其余三人不再出声。
心里都在等着李恪给出答案。
李恪本想着让郑和在日本那里,毕竟倭国是郑和发现,让他在那里也无可厚非,可是自己将来不仅仅是在日本,像是美国或是其他国家,都需要郑和探索航线。
所以郑和不能驻守在日本,剩下的就是沈万三、姚广孝、白路远以及于谦了。
......
姚广孝道:“王爷,不如就让于谦将军驻守在倭国如何?”
李恪道:“不瞒大师,本王心中人选是于将军和大师二人。”
“只是如今封地这边,离不开大师。”
“于谦将军和陷阵营也都在倭国。”
“如果让于谦将军驻守倭国,从军事训练和武力威慑,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但毕竟那里也需要能管理政务的人,这一方面,本王担心于谦将军分身乏术,力不从心。”
姚广孝道:“王爷所言甚是。”
“要是政务和军事全都落在于将军一人肩上,势必会这样。”
李恪道:“要是有个处理政务的人,那就好了。”
沈万三提议道:“王爷,不如您让大师前去,帮助于谦将军稳住倭国。”
“待那里一切顺利之后,大师即可返回。”
“在出发之前,可以先把封地大小事宜,提前安排好,这样也能留出足够时间,等待大师的归来。”
李恪眼睛一亮,高兴道:“嗯,老沈你这个主意倒是不错。”
“大师,这件事情,您怎么看?”
姚广孝:“阿弥陀佛。”
“此事,变数太多。”
“如果王爷出现什么意外,那么贫僧所做一切还有什么意义?”
“想必也不急于一时,待于将军彻底攻占倭国后,此事可重新商议。”
郑和道:“王爷,为何不让崔千里或是狄仁杰前去?”
“这两位少年郎,可是有着丰富的政务处理经验。”
“同时也是您的亲近之人。”
“那崔千里乃是王爷的小舅子,狄仁杰又是王爷所救,有着救命之恩。”
“如果能让这两人前往,岂不是很好?”
李恪心道:“这俩玩意,还想着明年去科举呢。”
“这个时候要是拦住,不让两人前去,定会心生怨念,搞不好还会记恨自己。”
“拦人前程,犹如杀人父母。”
“自己可不希望他们反目成仇,弄个白眼狼出来。”
姚广孝道:“此二人虽说可以,但毕竟心里还是想着科举。”
“恐怕不能前去。”
李恪无奈道:“是啊。”
“来来来,今日不再谈政务,只为郑和接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