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登广告
第124章 登广告
李三彪当然也留了个插口,也可以兼容红白机游戏卡。
毕竟,编游戏程序这个苦差事,还是让东洋公司做比较好,它被一些外地厂家山寨,那可不是李三彪的错。
不过,李三彪早就在工作卡上开了后门,可以用软盘运行红白机游戏,要是哪个山寨厂家不小心发现,游戏还可以装进磁盘,一张软盘能装40个游戏,那也不能李三彪的电脑太高端。
由于这台学习机内存和显示性能远高于红白机,所以甩掉游戏卡后,没有任何问题。
李三彪把它命名为北斗1型普及型电脑!
李三彪决定先试生产一批,很快就制造了几台样机出来。
插上学习卡,可以打字和学习编程。
换上cAd卡,就能画图。
这时候cAd还只有1.0版本,但李三彪就勉为其难地凑合用了。
换上真正的编程工作卡,可以编写各种常用语言的程序。
这时候常用的数据库是dbase,用它可以制作工作表。
因此李三彪又开发了一个dbase卡。
李三彪十分满意,让茅晓童去中关村买一批软驱和针式打印机。
这时代的打印机,大都是英文字符打印机,没有中文打印功能。
真正实现简体中文打印的,是四通公司的技术总工王缉志,也是着名教材《古代汉语》编者王力的儿子。
他发现,针式打印机可以将汉字当做一个图形进行打印,并且据此编写了汉字打印的驱动程序。
因此李三彪嘱咐方薇,必须购买针式打印机。
没想到的是,即便大美女前去,也只买来了10只5.25寸软驱。
软驱现在也还很难买,而且价格很高!
最新的3.5寸软驱,是1980年时索尼发布的,国内还是凤毛麟角。
而打印机是各单位的抢手货,根本就拿不到货。
李三彪默然,体会到了王安在拒绝Ibm兼容部件时的困难了,看来每个部件都被卡脖子,需要自己研发!
但李三彪实在没条件去研发,因为两者都涉及到精密机械结构,不是现在龙国设备能生产的。
反正这都是很快会被淘汰的部件,自己生产实在没啥意思,不如采购算了。
而这时候采购还得经过香江,自己在那边办个公司才保险。
即便生产,也要等那几台五轴数控铣床和磨床到货才行。
李三彪有点郁闷了,也不知冬至公司什么时候才能发货。
郁闷之下,李三彪来到隔壁金库的囚室,投喂一块窝头给小西长行。
小西长行见是金灿灿的窝头,迫不及待塞进了嘴里,这可比共合面好吃多了!
等他吃完,李三彪才道:“跟我去电报大楼,给鸠山打个电话,我已经等不及了,要是你们的机床下周还运不来,我只好向报社举报你们和老大哥的交易了!”
小西长行憋红了脸,还在忙着吞咽,好半天才把窝头咽下去,忙不迭道;“李大哥你放心,我这就去催他!”
李三彪笑道:“好,对了,索尼也是你们财团旗下公司吧?,我需要订购五千只软驱,希望你们能以出厂价供给我们。”
小西长行哪敢拒绝,立刻来到电报大楼,给鸠山打了长途。
出乎预料的是,事情非常顺利,软驱和打印机在一周之内就能送到津城港,数控机床下个月就到。
半个月之后,李三彪已经生产出了一千台北斗普及型电脑。
不带显示器,配置索尼最新的3.5寸软驱,仅配学习卡时售价仅有1899元。
虽然这些钱也不是一笔小数目,但比起万元的苹果2是便宜多了,而性能还比苹果2更好。
而且,它的键盘鼠标等接口,是和pc机通用的,不需要单独配置。
它的几个工作卡,包括编程卡、cAd卡和数据库卡,都是商用,每张价格500元。
李三彪很快就在报纸上打了广告,幅面并不大,夹在一堆销售信息里。
现在报纸广告是绝对主流,各单位有的没的,都赶时髦在报纸上露一小脸。
“新品种新面貌,双天线双喇叭,高低音,多功能全频道黑白电视机,沪市无线电四厂”
李三彪记得,彩色显像管产量不够,有的厂家就在黑白电视上加料,弄个豪华型黑白电视,太坑爹了。
“龙国书店,业务范围:旧书,古籍善本,古今字典,中外交流书,抄书,地址琉璃厂东街115号……欢迎光临选购……”
额,这个还好,
“独特配方:白猫超浓缩洗衣粉,独特配方,用量最小,效力最高,特别经济,沪市合成洗涤剂厂…”
“日野牌货车,可靠的品牌,质量的保证……”
“宽敞的车内,出色的效率,丰田coRoNA轿车……”
李三彪无语,东洋人真是卷神经了,你丰田效率高,跟消费者有毛线关系?难道你生产越快我越要买你的?
“蜂花檀香皂,唯一荣获国家银质奖章的香皂,沪市制皂厂出品,沪市百货采购供应站经销”
看到沪市制皂厂,李三彪哈哈大笑。
这家也是爱做广告的,后来在九十年代出了一款“白丽”牌美容香皂,广告词是那句着名的“今年20,明年18”,
结果掀起社会上一阵虚假广告大讨论。
那时虽然没有网络,但晚报副刊很是盛行,而且是杂文为主,鲁大先生的着作十分盛行,因为大家都知道这句话:
“还是在杂文时代,还要用大先生笔法”,
这时候发行量最大的书之一,就是《大先生杂文书信选》和它的续编。
基本就是大先生和他的论敌论战文集。
文人的现代文学史的地位,其实就是以和大先生的关系划分的,
最惨的其实不是被大先生骂惨的,比如陈西滢,梁实秋,正因为有资格被骂,反而说明其地位很高。
而那些大先生没注意到的无名小辈,到了八九十年代连被重新提起的机会都没有。
大家都是看大先生的文章,所以一直到八九十年代,甚至2000年之后,写文章都是满满的杂文风格。
九十年代的语文老师,对这种文风甚至有个特定的说法,叫“二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