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捡漏青铜器
第137章 捡漏青铜器
李三彪听说这些青铜器才几百万,很是奇怪。
“三大爷,有没有搞错?要是真的青铜器怎么这么便宜?”
三大爷摇头晃脑道:“根据1982年发布的《文物法》,建国前流通的部分青铜器文物商店回购,建国后出土文物都禁止买卖,青铜器几乎全属于出土文物,因此青铜器市场价格并不高。”
李三彪心说难怪,这东西买了也只能当做收藏啊,买了也见不得光,所以海外拍卖价格只有几千万,还容易给自己惹麻烦。
不过李三彪也不能不买啊,万一让文物贩子卖到国际上就麻烦了,便拿起这个香炉道:“老乡,这个香炉是西周的,能否转让给我?”
几个老乡人脸色都不好了,他们不明白怎么会有眼力这么毒的?
这只古炉,可是他们挖出撑门面的!
至于古爵和四方羊尊,是他们从村里人手里拿的货,打心眼里没觉得是真货。
其中一人道:“这位先生,我们这古炉不单卖,你要是看中这香炉,所有都得买下来才行。”
其他人也道:“对,我们不单卖,你看这四方羊尊,多么精致,摆在家里多气派啊!”
“不单卖,要买一起买走!”
李三彪愕然,不单卖?而且还主动推销其他的?这什么鬼?
三大爷提示道,这几人摆出三件珍品,就说明这些老乡怕是自己也不认得它们。
懂行的人,都知道真一假九的道理,也默认这行是看眼力的。
一般只摆一件真货撑场子,避免摆多了被人捡漏。
但按老时年间的规矩,你也不能一件都没有。
因为卖古董的大都装作遗老遗少,打着经济困难的旗号呢,都说卖的是自己的家底儿,请您帮衬一把。
收购的行家也都是有钱有势的,要是扫一眼发现你没真的,那就是个骗子,就别怪人家砸你摊子。
当然,真货只要被人看出来,在合理价格范围,也不能再要天价不卖了。
李三彪这么一分析,合着老乡们眼里,只有那古炉是真货,古爵和羊尊都是假的。
这倒也不奇怪,他看过后来的照片和报道,有些村里啥样的古董造型都能做出来,八成这两样也被当做假货了。
自己手里唯一的真货就只有古炉,就是那迷魂大阵的阵眼,被人破了阵。
按规矩您就没法接着卖了,回去淘换一件真的再出来吧,这叫底线。
李三彪并不吱声,听着他们后面有啥想法。
最后领头的老乡道:“这位先生啊,您是懂行的,我们村里苦啊,穷山恶水,全村就剩祖传的这点玩意了!您要了我们这古炉,剩下怎么办?”
“这古炉值700,剩下的品相虽然不好,可数量多啊!你给1000块钱,让你全拿走吧!”
看在这领头的老乡还很懂规矩,李三彪也不为难,何况知道几件真货价值不菲,特别是那件四方羊尊,花个1000块钱包圆也不算亏。
但这些东西,里里外外三十多件,自己确实拿不走啊!
李三彪心生善念,道:“算了,我看这古爵和四方羊尊造型独特,我拿走了,剩下的这几十件,也别浪费,融化了还能炼铜,你们帮我卖到废品收购站去吧!”
领头的老头没辙,只好答应,道:“您放心吧,等回头钱还给您!”
李三彪抱着个羊尊继续逛,前边就是门框胡同的卤煮火烧了。
李三彪闻着就反胃,赶紧带着孙小红往回头走。
毛线没买着,还得去大商场。
只是出了大栅栏一看,哎,刚才那几个人怎么分散开了,蹲在大栅栏门口去了?
那个老的领头的已经不见了,其他人带着几件青铜器,在冲着人群吆喝呢!
李三彪心说这可不对啊,刚才他都看了,那些一件真的都没有,这不是纯骗人吗?
这李三彪不能忍,对一个同样二十出头的后生道:“哥们怎么又出来卖了?刚才那位老爷子是谁啊?”
后生见是李三彪,愣了一下,道:“哦,刚才那是我爷爷,怎么了?”
李三彪道:“你爷爷是个正派人,他教没教过你规矩?”
后生嘿嘿笑了:“什么规矩啊,那都是糟粕!有钱不赚那是王八蛋!”
说着,有个戴眼镜的知识分子路过,对这后生的青铜器颇感兴趣,问道:“你这青铜剑是真的吗?多少钱?”
李三彪听他怎么答,要是按工艺品价格也就罢了,按文物价格那就得说道说道了。
后生毫无犹豫道;“这些都是我们村口墓地里挖出来的,属于明器,价格便宜,要是有心,你给五百块钱吧。”
买主掏出放大镜,看了看铭文,诚心道:“小同志,卖的便宜点行不?”
后生坚决道:“我们村就这么一个墓,一口价,就五百,一分钱不能少。”
要说现在正是改革后第一次文物古董热,要说这热潮也挺逗,是以青铜器为主的,并不是凭空出现要说来龙去脉,有人说是港商来大陆收宝贝,其实不然。
主要还是因为头些年的古代史热,以及随后的考古大发现引发的。
这里得说一部历史着作《青铜时代》,恰恰是以青铜器的金文为角度,阐述了我国夏商周时代特点的。
因此,从30年代开始,全国都在寻找金文和其他文字方面的资料。
80年代,常有人说民国四大史学家,是钱先生,吕先生,两个陈先生,其实这太片面了。
最大的不对就是,竟然没提到的贯穿整个20世纪的古史辨派!
古史辨派是着名历史学家顾先生开启的疑古考据活动,围绕古史辨的争论才是20世纪的主流。
《青铜时代》和《十批》,都是“古史辨派”的重要着作。
而钱先生成名作《先秦诸子纪年》,则是反驳古史辨派的重要考据着作。
因为当时《七律读封建论》那句着名的“百代都行秦办法,十批不是好文章”,十批是当时最为人熟知的一本书。
还有对《兰亭集序》真伪的争论,全国着名书法家都参与了讨论,很多人都热热闹闹的吃瓜看戏。
其中启功也是认为兰亭集序是伪作的。
最后虽然没有定论,但极大地普及了文字和书法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