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重生1981从厂办开始 > 第166章 研发显示器

第166章 研发显示器

第161章 研发显示器

李三彪知道这是劣质液晶显示器普遍存在的问题,他要做优质产品,就必须将之解决。

呼唤人工智能道:“三大爷,这怎么回事?”

“叮!老板可以利用液晶分子的超扭曲双折射效应,运用超扭曲向列相液晶显示器技术,这样就可以将液晶分子扭转到180度到270度,改善显示视角的问题!”

原来如此!李三彪多年疑惑得到了解决,当即把这项新知识告诉了总工,并且给出了基本的技术架构。

三天之后,774所的这项新技术就研发成功了,并且用在了计算器屏幕,和他们实验中的宽屏液晶屏身上。

宽屏液晶屏目前还是双色显示,在李三彪要求下,774厂根本没有把它们放出来。

因为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快马加鞭地建设电视机厂,每年都有三四十个项目上马。

电视机虽然在商场里常常是脱销状态,还处在短缺经济,但李三彪知道,很快就会变成过剩经济。

如果这时候李三彪去插一脚,无疑会让未来雪上加霜,很多地方借钱开的电视机厂收不回成本,钱就会打了水漂。

所以李三彪不会去赚这样的钱。

但李三彪还是让774厂的液晶一直保持研发状态,给予了一些提示,让774厂自行攻关彩色液晶技术。

彩色加入了彩色滤光板,通过电压,控制液晶单元的亮度产生颜色。

听起来彩色鱼黑白没多大区别,但实际上代表芯片计算的很大的进步。

这个电压控制,对图像信号进行解码,还得有强大的存储和计算能力,才能将图像转化为点阵,进而改变滤光板每个点的电压。

没有相应的显示芯片,是做不到的。

李三彪将原理给他们讲述了一遍,又留下了一个程序员帮他们做控制程序,让做芯片业务的参加研发,鼓励774所联合878厂,自己把滤光板和显示芯片研发出来。

774厂很快联系了878厂的邢总,他们共同开发这项关键技术。

至于传统的纯平显示器,跟电视机一样的原理,

本来在李三彪眼里是落后产品,根本没必要研发。

不过,他倒是觉得,现在电脑比较火爆,显示器的利润不低,不能放过,因此也要在这方面小赚一笔。

774厂大名叫四九城电子管厂,生产真空管是主业,其中也包括了军用的显像管,但没有形成生产线。

国内第一条自主研发的国产黑白显像管生产线,是1983年在川省红光电子管厂生产的,这是个航空部门的大电子厂,代号是773,是774的兄弟厂家。

而1982年底,陕省彩色显像管厂也将成立投产,不过这家厂子用的都是东洋技术。

之所以龙国显像管方面进展缓慢,是因为1973年的那次“蜗牛事件”。

其实那时候,龙国就打算从漂亮国的康宁公司引进技术,还派了代表团去考察。

但康宁公司不知出于什么考虑,给了代表团每人一只玻璃蜗牛,回国后舆论一片哗然,引进的事就此撂下了。

李三彪听说他们也想搞一条彩电生产线,劝说道;“依我看,彩电国内肯定是过剩了,但你们可以把技术改进一下,生产彩色纯平显示器。”

774厂长郁闷道;“我们有了黑白显像管技术,不过彩色显像管的技术一直没有突破。”

李三彪问了原因,发现这个技术难关很好解决。

在当时,彩色显像管属于高科技,只有冬至、日立、松下等少数几个东洋厂家掌握,虽然卖给龙国生产线,但也只是组装,而原料跟核心组件的制造工艺,还是掌握在他们自己手里。

虽然龙国采用以技术换市场的策略,但对方只是敷衍地给了一些普通工艺,而特丽珑等高端工艺一点都没给,依旧往龙国销售显像管。

而光是显像管的价格就占了成本的一半,国产电视机厂虽多,基本都是给东洋厂家打工的。

虽然李三彪不打算加入电视大战,但显像管大战还是要参与一下的。

而cRt技术逐渐淘汰后,这些技术被一些二线厂家获得,利用其剩余价值,又低价向农村生产销售了一段时间的21寸显像管电视。

此时这些技术已经不存在任何秘密了,因此三大爷掌握有全套相关技术资料。

李三彪将这些技术要点,在不经意间指点给了774厂的总工和技术人员。

彩色显像管接收到彩色电视信号后,是按红、绿、蓝三基色信号大小,分别控制红、绿、蓝三个阴极发射强弱不同的电子束。

而电子束受到偏转磁场作用,让电子束从左到右、从上而下扫描,出现一幅幅图象。

而彩色的视线,是让电子束着屏前,经过一个名叫荫罩的部件,它有一块有很多小洞的钢板,通过它的遮挡,使三电子束能准确打到屏上各自对应颜色的荧光粉条上,而不会打在其他位置。

荫罩的核心部分是荫罩网板,起选色作用,还有双金属弹簧片,起热补偿作用,以及支撑构件框架等。

荫罩要经过退火、冲压成型、黑化等工艺,就是在成型荫罩和框架表面,形成致密的Fe3o4黑化膜,膜厚大约为2.7微米至3.0微米,因此显像管看起来都是黑的。

而荧光屏,组件是玻屏、黑底石墨、三色荧光粉、铝膜。

制造方法是在玻屏内表面,涂了按红、绿、蓝顺序排列的三色荧光粉条后,再蒸上铝层。

这里面,荧光屏是需要曝光的,有很多技术细节。

这些在后来都是很成熟的技术,随便就能找到可供操作的资料,李三彪便一股脑提供给了774厂。

774厂其实主要是缺一些技术细节,制造出的显像管性能不好,彩色不均匀。得到了李三彪的指点,立刻领悟,稍加改进就融会贯通了。

两天后,就做成了一只技术先进的特丽珑显像管,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技术定型后,就可以批量制造。

不过,生产线到底是什么样子,三大爷也说不出来。

李三彪出了个主意,让774厂给自己开一张介绍信,以参观学习为名,去陕省显像管厂,给东洋显像管生产线拍些照片回来。

其实他也是想顺路,再回771研究所看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