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看不起
广德侯、宣宁侯,定远伯全为开国勋贵,是太祖皇帝在‘元武三大案’中,仅存的几位之一,后来太宗皇帝靖难成功,三人都被下了军权,成为了富家翁。
“晋竹学院的乔西山、辽东学院的多茂昌。”
朱见恒给张仑介绍,坐在左手末尾的两名读书人。
晋竹学院位于Sx省内,辽东学院则是东北三省共建学院,两者都在十大学院之内。
三名勋贵世子,面目表情,没有理会张仑,连该有的礼节也不曾表现,甚至目光中闪过一丝厌恶。
很显然,开国勋贵对于靖难勋贵,是没有半点好影响,没有直接出言嘲讽,也是给足了昌平郡王面子。
昌平郡王朱见恒也没有多说什么,知道里面的缘由。
两名学子,乔西山河多茂常脸上淡淡笑容,微微点头,与张仑打招呼。
读书人是文官的底蕴,天然上对勋贵有排斥性。
当然,他们也不会做的那么明显,把该有的礼节会表现出来。
“林家嫡女林雪宁,曾家长女曾丽秀、端木家次女端木蓉。”
朱见恒再次介绍右边三名女子。
林家不用多说,从五胡乱华就非常出名,衣冠南渡中,就有林家,后来经历一系列变迁,有衰弱,也有崛起,到了大元崩溃,红巾起义的时候,第一个投降太祖皇帝。
林雪宁也没有想到,自己在地摊上,不分缘由从别人手中买走东西,居然会是英国公府三公子。
她也没有任何尴尬,对于三公子在南都的风评,嗤之以鼻,极为不屑。
只是,出生林家,诗书传家的士绅大族,表现最基本的礼节。
而,曾家的曾丽秀直接无视张仑,目光一直放在昌平郡王身上,目光和神色中的爱慕,没有半分的掩饰。
“闻名不如见面,三公子可是整个南都名人。”
端木蓉不屑,看不起张仑,直接道。
“明月楼的一掷千金、左道街视人命为粪土,南都村郊鞭挞读书人,要是太祖皇帝在世,三公子已经化为黄土了。”
她一件件点出,不仅不给张仑面子,也不给昌平郡王面子。
“殿下,小女还有事,先离开了。”
端木蓉不屑与张仑为伍,端起酒杯,敬昌平郡王。
一饮而尽,也不理会朱见恒是否答应,起身离开。
“王爷,我去陪陪端木姐姐。”
林雪宁急忙道,离开房间,追端木蓉。
刹那间,房间气氛尴尬起来,昌平郡王努力表现平和,更是让为自己倒酒的一位清官人,去服侍张仑。
期间张仑没有开口,一直想着应付,很快再次热闹了起来。
“三公子,端木小姐是医家之人,却又从小跟随自己父亲墨家长老长大,有些事情。。”
多茂昌找了一个机会,坐到张仑身边,轻声道。
为端木蓉的行为解释。
张仑恍然大悟,余光看向正在与广德侯世子,聊的起劲的昌平郡王,知道里面的缘由。
“既然如此,为何今日邀请端木小姐,前来这样的地方。”
张仑不解问道。
让一个未出闺房的家族小姐,入青楼,怎么看都觉的太过荒唐了。
多茂昌假装呛到酒了,没有回答张仑的问题。
慢慢夜深,整个晚上都在玩闹,张仑也没有多余想法,在昌平郡王离开后,也都各自离开,唯有一些人留宿在百花楼。
走出百花楼,秦淮游解已经结束,整个大街满是堆积起来的垃圾,无人管理。
张仑走向明月楼,半途中,一道黑影拦住了去路。
“张仑,王爷有请。”
黑影走出,是先一步离开的定远伯世子,周骥。
定远伯,是开国勋贵之一,最初是侯爵之位,因第一代定远侯周兴德,惹怒了太祖皇帝被削爵,囚禁起来,后来更是牵连到“空印案”中,差点被诛九族。
经过开国勋贵的求情,保护了定远侯的后裔。
思文帝上位,已经是庶民的定远侯周兴德之子,入了诸子百家,又与文官关系好,被思文帝恢复了爵位,不过从侯爵降为伯爵。
张仑没有回应,圣念已经察觉到,周围黑暗中存在的影子,全部都是神通境的修炼者。
显然,只要自己不答应,对方必定会用强的,说不定会杀了自己。
“我好像没有选择。”
张仑无奈,跟在了周骥后面。
他很是恼火,在没有天崩之前,自己的日子,过的非常舒坦。
随着,北方天崩发生,平静的天元王朝,暗涌四起,各方都蠢蠢欲动起来。
跟着周骥离开了秦淮河畔,走上长安大道、直至南都西南角,某个二进院的宅子中。
周骥通报,有人侍卫检查两人,发现没有危险物品,领着两人进入正厅中,除了百花楼的几人,多了一位老人。
不同在于,此次端木蓉坐的地方,是首位的右边。
俨然是把自己当做了昌平郡王妃,看到下手的曾丽秀极为不开心,满是嫉妒。
“看来百花楼中,王爷也不过是逢场作戏而已。”
张仑没有入座,站在正厅门口,淡淡道。
目光落在老人身上,在猜测对方的来历。
“高老,元武三十一年进士,先后在思文帝时期,做过太子詹事府詹事、工部左侍郎,后在太宗皇帝时期,先后出任过礼左侍郎、吏部尚书,直至永盛十三年卸任归隐。”
昌平郡王介绍道,不理会张仑逾越。
“那么殿下,召自己前来是为何事。”
张仑心中惊呼,不露神色问道。
他是完全没有想到,面前的老人履历如此耀眼,要不是太宗皇帝靖难成功,老人必定会入内阁,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
毕竟,在太祖皇帝以‘空印案’,废黜了宰相,皇帝直统六部,天元已经不存在宰相官职。
而,思文帝受诸子百家、文官蛊惑,是准备重新设置宰相的。
真正让思文帝失去全部支持,是思文帝自己没有主见,又愚蠢,居然想要恢复古周时候的‘井田制’,让诸子百家、文官、士绅大族不得不倒向了永盛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