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天元太祖皇帝,设计的制度
而,掌握话语权的礼部,同样被文官集团掌控。
进而,景泰帝在天元王朝中的风评,已经不是最初的众望所归,出现了各样的阴谋论。
导致了景泰帝在与文官集团的冲突,更一步的加剧。
六部中,第二重要的户部,掌管整个天元王朝钱粮的部门,却更为的复杂,里面不仅有文官集团、景泰帝的人,甚至有孙太后的人。
三方互相制衡,却是唯一一个,做到运转正常的部门。
至于,景泰帝掌控的刑部、工部,在朝堂上的话语权,非常的少。
并且形势小心翼翼,害怕被御史院和科道言官,查出一点贪污、冤假错案来,被弹劾罢官都是小事,抄家灭族才是最为可怕的。
文官集团想要重复旧宋惯例,刑不上士大夫,被查出贪污等污点,也不过是罢官改任。
但,太祖皇帝的余威还在,那张‘大浩’还在百姓手中,就杜绝了文官集团的想法。
当然,更为重要是皇权,并没有真正被臣权架空。
勋贵、武将集团的存在,就算经历了北方天崩,被削弱大部分,不像是从前那样。
东林入贵、南都白莲教叛乱,给了喘息的机会。
没有让文官集团彻底拿到兵权。
没有让勋贵、武将集团彻底成为失去权力的富家翁。
在六部之外,最重要的两个部门,则是御史院和科道言官。
御史院存在已久,古秦一统的时候,始皇帝就按照法家思想,改革了朝堂中枢,成立了检查百官的御史们。
后来又经过圣汉,几位有做为的皇帝,进一步加强了御史检查的权力,从朝堂百官到了外省官员,变为百官最为恐惧的衙门。
而,真正让御史院走上巅峰,成为百官噩梦的皇帝,是天元太祖皇帝。
他给予了检查御史对百官,有‘捕风捉影’的权力,在不需要明确的证据前提下,是能够上奏弹劾官员的。
同样,也是太祖皇帝,削掉了检查御史,纠正刑狱的权力。
因为在太祖皇帝在位的时候,有一位检查御史在巡视郡县、纠正刑狱的时候,收了当地官员的贿赂,把良民冤案维持原判。
但是,太祖皇帝也清楚,检查御史也是科举出来,是属于文官集团,也许有骨鲠之臣,更多会是与文官同流合污。
从而,天元王朝独有的两个部门出现。
一个科道言官。
一个锦衣卫。
科道言官是太祖皇帝创立,不从科举中选才,直接以皇族宗室、勋贵、各地县城学子中,招人为言官。
把削掉检查御史的纠正刑狱,交给了科道言官。
更是明确了,可道言官有直上天听、入六部九寺观政纠错的权力。
锦衣卫的成立,同样是太祖皇帝对于文官的不放心,开国之初的‘元武四大案’,就是锦衣卫收集确凿罪证查出的。
作为皇帝耳目的锦衣卫,不仅同样有监视百官、勋贵的权力,也存在对外获取敌对情报的能力,是直接对皇帝负责,不用经过朝堂。
可以说,太祖皇帝为设计的制度,完全平衡的朝堂权力,使得皇权得到保障。
可惜,思文帝的上位,把太祖皇帝辛辛苦苦设计的制度,基本上全盘否定,直至太宗皇帝上位,才恢复了一些。
也仅仅是一些,导致了太宗皇帝,无法像是太祖皇帝那样,一言九鼎,生杀予夺。
后来,仁宗皇帝在发现文官集团的目的,想要改变的时候,为时已晚,在位九月就驾崩,致使宣宗皇帝刚上位,皇权受到极大的打压。
幸亏宣宗皇帝雄才大略,以自己的手段,保证了皇权。
只是,当宣宗皇帝准备更进一步的时候,再次驾崩,留下八岁的正雍帝。
主少国疑,四大辅臣。
让宣宗皇帝好不容易,保障的皇权,再次出现了危机。
正雍帝上位,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则是依靠太宗秘密建立的东厂,自己父亲培养的宦官,争取了一些主动权。
可惜,一场御驾亲征,一切都毁于一旦。
现在朝堂上,景泰帝和文官集团的冲突,在张仑看来,无疑就是皇权和臣权对立。
可惜,景泰帝有不弱与宣宗的手腕,却不是正统继承人,在没有勋贵、武将全力支持下,先天上就存在缺陷。
而,做为皇权最有利保障的东厂和锦衣卫,就算景泰帝清洗了几轮,也无法真正掌控。
东厂是正雍帝从幕后,放在台面上,与文臣争权。
从而,整个东厂从下到上、从上到下,全部都是正雍帝的心腹。
就算景泰帝,换了东厂提督太监,又或者一些中层,也改变不了局面。
锦衣卫是皇帝亲卫、耳目没错,同样是属于勋贵、武将一列,对于诸子百家扶持起来的景泰帝,根本没有忠心可言,更多是阴奉阳违。
“陛下,臣礼部科道言官方逢时弹劾,礼部尚书公事不明、素餐尸位。”
方逢时站出来道。
刹那间,整个朝堂上的百官,不可置信看着对方。
显然,方逢时突然出来弹劾礼部尚书,不再今天的大朝会议事中。
连景泰帝也是神色错愕,看向阁臣张正和于谦,像是在询问,是不是两人安排的人。
“陛下。”方逢时躬身行礼,道:“中原出圣人,依圣汉、旧宋惯例,礼部应当上奏,祭天地、禀诸神,昭天下百姓。”
“但,礼部尚书时至今日,张圣入京上朝,未上一次奏,也未做出任何举动。”
他目光看向礼部尚书吕宗方道。
坐在椅子上,一直看好戏的张仑,被突然点到,些许错愕,旋即神色一沉。
他不知道方逢时的目的是什么,却是冲着自己来的。
先前,白玉京孔生世家的孔树理发难,到今天方逢时的上奏,两者说是没有联系。
可在张仑的目光中,是因果相连。
很显然,诸子百家在试探自己,那怕在白玉京中,他们已经知道自己进了一步。
一些想要成为圣人的亚圣、至圣,不愿意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