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不会魔法的土木工程师不是好领主 > 第82章 科学打灰,从我做起(3)

第82章 科学打灰,从我做起(3)

第82章 科学打灰,从我做起(3)

确切地说,水泥颗粒既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细。

但从李维的实际角度出发,他现在只有“颗粒过粗”的烦恼。

这就是研磨车间存在的意义。

在现代水泥工业上,研磨水泥靠的是“力大砖飞”的球磨机。

李维没有发电机,也不可能把掺了秘银、黑濯铁或者别的什么贵重金属的合金磨成小球来粉碎生石灰。

如此败家的行为很可能导致玛丽娜女士把李维变成一捧骨灰。

因陋就简,李维设计了“木壳球磨机”。

木制的圆筒内置10cm厚的花岗岩(耐磨)作为衬板,用水泥浆贴合——类似贴墙砖。

木筒外面用四根铁条箍住,四周用六根铁钎从两端固定。

筒内置鹅卵石作为研磨体——鹅卵石的硬度远大于石灰石。

木筒置于混泥土基座上,人力或者畜力带动木筒旋转。

原理就是利用离心力和摩擦力带动鹅卵石和石灰石上升,在一定高度下又因为重力坠落敲击在花岗岩内衬上,从而达到粉碎的目的。

当然,受限于转速和材料,木壳球磨机磨出来的粉末粗细不均匀,不如几个法师学徒用【化石为泥】制得的粉末精细,但比起石碾和石磨效率要高出不少。

是故李维将研磨分为三个步骤——人力初步粉碎、木壳球磨机再加工、石磨精加工。

筛粉的仪器则改造自农庄里的谷物筛选机。

六边形的筛筒一头大一头小,大头装有进料口,小头装有出料口,小头比大头低约20度,筛网置于小头的前方。

左右转动筛筒,石灰粉末就会从大头逐渐向小头移动,透过筛网达到筛选的目的。

火山灰的筛选也同样可以通过这个方式完成。

之所以不做成木筒状,是为了减小离心力的影响。

而封闭的筛筒可以减少粉尘对工人安全的危害。

搅拌过程则吸取了埃利奥特等人制作的搅拌机的经验。

同样是密闭的圆筒,通过石磨改造的轴承带动螺旋桨叶搅拌生石灰粉末和火山灰粉末,就成了罗马水泥的水泥灰。

至于怎么把水泥灰变成混凝土,这可能是荆棘领的打灰人最擅长的事了。

总的来说,研磨、搅拌车间就是由一个个结构功能不同的圆筒和手柄组成。

至此,海螺水泥厂的第一条罗马水泥生产线便大功告成了。

“选矿、烧制、研磨、拌匀”,短短八个字的背后,是上下游产业链的数千名工人,是穿越者的见识,是土着们的生产实践,是科技的结晶,是汗水的具现,是对历史的总结,是千家万户的未来。

“这就是土木工程的魅力啊!”

李维喃喃自语,将第一铲标准化生产的罗马水泥灰装袋,对着众人招手:

“来!这里也有你们的荣耀。”

……

对于高炉和煤炭的探索短时间内不会有结果,但对于罗马水泥的各项性质研究却可以展开了。

李维对学徒们说“他们会见识到各种各样的劣质水泥”并不是空话,现代水泥的配比和掺加料不同会影响水泥的质量。

基于同样的逻辑,李维当然要尝试罗马水泥的不同配比和掺加料对水泥质量的影响。

以及罗马水泥的抗冻、耐酸、耐水、耐高温、硬度等等性能的测试。

这也是李维为什么执着于标准化生产——只有保证水泥灰的品质大致相同,往后的实验才有意义。

当然,首要的就是抗冻性的研究,这关系到能不能在荆棘领的北方铺开道路。

混凝土的抗冻性主要针对的就是在严寒地区的“混凝土冻融破坏”——混凝土的孔隙和毛细孔内的水因为低温结冰而膨胀,引发一系列反应破坏了混凝土的结构。

所以严寒地区施工,混凝土往往要添加一定的防冻剂和引气剂——含气量增加1%,混凝土的强度下降3~5%。

那些由有机合成物做成的防冻剂和引气剂李维自然是搞不出来的。

但李维知道一种天然的引气剂——松香。

松树遍布大陆南北,从木材到种子到花粉都有大用,堪称是“人类之友”,当然也包括松香。

从松树上割开口子,将流出来的高黏度的分泌物蒸馏提取,可以得到松节油——一种精油。

而剩下来的硬实树脂就是松香,可以用作颜料的添加剂,也可以入药——这是梅琳娜说的。

其主要成分是天然的松香树脂,正是李维需要的引气剂——这是前世里李维的老工头侃大山的时候说的。

年轻时这位老工头曾经参与过东北油田的援建,知道许多“冷知识”。

几乎每一个上了年纪的打灰人都有着火红年代的印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该被遗忘的群体。

至于一公斤罗马混凝土要掺加多少松香……不经过实验李维怎么会知道?

……

首先进行的是“实验室条件下的抗冻融实验”。

实验助手自然是这些“没什么大用”的法师和法师学徒们。

常规的浸泡实验需要28天让混凝土吸满水,李维让法师们对着空白对照和实验组的混凝土块使用和水相关的魔法,直到榨干他们的魔力为止。

对李维来说,这不仅是对罗马水泥的实验,也是对这些法师的观察实验。

大部分法师学徒的一天的“出水量”也不过几升水而已,再压榨下去的话就有变成痴呆的风险。

结合之前尤利娅昏迷的表现以及魔法的根基在于“感知元素”来看,李维猜测这个大陆的法师是不是脑部多了什么奇怪的结构。

可惜李维不是华佗,没有劈开脑子看一看的医术。

约瑟夫就要厉害的多,他能控制水包裹着混凝土块,带着它到处跑——有点像公园里盘核桃的老大爷。

“我感觉到了,混凝土块中的缝隙!”约瑟夫神采奕奕,“这也许是非常好的探测方式。”

「行吧,老法师还是有几把刷子的。」李维表示叹服。

等到约瑟夫表示“混凝土块吸满了水”,李维就让约瑟夫开始了反复冻融。

以强度下降25%、质量损失5%为标准,计算各个混凝土块被破坏到这种程度需要的冻融次数。

次数越多,混凝土的抗冻性自然越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