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3)
(二)紧急接种
紧急接种是指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动物进行的应急性计划外免疫接种。
从理论上说,紧急接种以使用免疫血清较为安全有效。但因血清用量大、价格高、免疫期短,且在大批动物接种时往往供不应求,因此在实践中很难普遍使用。
实践证明,使用某些疫(菌)苗进行紧急接种是切实可行的,尤其适合于急性传染病。
例如在发生猪瘟、口蹄疫、鸡新城疫和鸭瘟等一些急性传染病时,已广泛应用疫苗紧急接种作为迅速控制疫情的重要措施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疫区应用疫苗做紧急接种时,必须对所有受到传染威胁的动物逐头进行详细观察和检查,仅能对外观健康的动物以疫苗进行紧急接种。
对患病动物及可能已受感染而处于潜伏期的动物,必须在严格消毒的情况下立即隔离,不能再接种疫苗。
由于在外观健康的动物中可能混有一部分潜伏期患者,这一部分患病动物在接种疫苗后不能获得保护,反而会促使其更快发病,因此在紧急接种后短期内动物群中发病动物的数量有可能增多,但由于这些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较短,而疫苗接种后大多数未感染动物很快就能产生抵抗力,因此发病率不久即可下降,最终使疫情很快停息。
紧急接种是在疫区及周围的受威胁区进行,受威胁区的大小视疫病的性质而定。
某些流行性强大的传染病如禽流感和口蹄疫等,其受威胁区在疫区周围5~10 km甚至更大。
这种紧急接种的目的是建立“免疫带”以包围疫区,就地扑灭疫情,防止其扩散蔓延。
但这一措施必须与疫区的封锁、隔离、消毒等综合措施相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药物预防
1.药物预防的现实意义现代化、工厂化畜牧业生产必须尽力做到使动物群无病、无虫、健康,才能避免重大经济损失。而密闭式的高密度饲养制度却极易导致动物疫病的流行,极大地威胁着现代化养殖业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人们研制、开发了各式各样的疫苗,并已成功地应用于防疫实践。
但是由于动物疫病种类繁多,病原体特性千差万别,所以还有不少疫病尚无疫(菌)苗可资利用,或虽有疫(菌)苗但预防效果不佳。
因此,防控这些疫病除了加强饲养管理,搞好检疫淘汰、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外,应用群体药物预防也是一项重要措施和一条有效途径。
实践证明,在具备一定条件时,对某些疫病采用此种方法可以收到显着效果。
所谓群体是指包括没有症状的动物在内的动物群体单位。
群体预防应使用安全价廉的药物,以安全药物加入饲料和饮水中进行的群体药物预防,即所谓保健添加剂。
正是群体药物预防的出现才促使保健添加剂的研究在近二十多年得到快速发展,推出一代又一代新产品。
其中最常用的有磺胺类药物、抗生素、中草药以及近年来广泛使用的喹乙醇和喹诺酮类等。
上述药物目前不但大多可采用饮水或拌料进行口服,操作方便、易于大群使用、省工省时、对预防多种传染病都有较好效果,而且不像活疫苗那样存在散毒、毒力返强的危险,因此作为药物预防措施已被普遍采纳。
2.药物预防的弊端及误区
虽然作为保健添加剂的药物在动物疫病防控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很多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但它既然是药物,就势必带有药物的弊端。
首先,与疫苗相比,药物发挥作用的时间短暂,停止使用后其作用很快消失,因此必须准备随时使用,而不像疫苗那样免疫一次可维持效力很长时间。
其次,长期使用药物特别是抗生素类药物预防,容易产生耐药菌株,影响预防效果;并可能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因为一旦产生耐药性菌株,如有机会感染人类,则会贻误治疗。
因此需要经常不断研发、更换新的敏感药物。
长期使用抗菌药物还可能引起动物体内正常菌群失调,诱发条件性疾病。
再次,药物预防有可能造成药物中毒和药物在动物性产品中的残留,尤其是在长期或过量使用的情况下此类问题更为突出。
因为药物的安全范围一般比疫苗的小,药物的代谢途径和产物与疫苗的也不相同;即或是正常使用,有时也会出现不良反应,例如反刍动物及马口服土霉素等抗生素时常能引起肠炎等中毒反应。
此外,药物预防有时还会和免疫接种有矛盾,例如药物会干扰活疫苗的免疫,某些药物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等。
最后,药物预防还具有费时、费力、费工、成本高、一般对病毒和胞内寄生菌无效等不足。
因此,目前发达国家逐渐趋向于完全以疫(菌)苗来取代药物预防,并从法规上使药物预防逐渐受到严格限制。
目前我国虽然也在逐步限制、但尚未完全禁止抗菌药物在预防动物疫病方面的应用,因此作为药物预防的保健添加剂,抗生素在饲料中的使用仍非常普遍并相当混乱。
药物预防的误区主要表现在:
第一,添加药物种类过多。
总想把所有能用药物预防的疫病都通过添加药物来控制,认为添加的药物种类越多防病效果越可靠,因此无限制地增加预防药物的种类,有的甚至用药多达6种以上。
这样不仅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增加了动物机体的负担,甚至造成中毒和药物残留,而且由于长期使用这些药物,一旦发病,其敏感性均大大降低,找不到合适药物,使疫情很难控制。
第二,用药时间过长。
有些养殖场怕发生疫情,饲料中一年到头药物不断。
另外,处于竞争目的,大多数饲料厂为了显示本厂的饲料具有防病、促生长作用,都在饲料中加入不同种类和剂量的抗菌药物,造成饲养场的被动用药,致使动物用药时间过长。
第三,用药剂量过大。
与治疗相比,一般预防用药剂量应减半,但有些养殖场往往采用治疗剂量;
加之饲料厂一般都在饲料中预先加入了抗生素,养殖场再加药物就等于重复用药,从而导致用药剂量过大。
第四,过早使用二线药物。
预防用药应该使用一线药物即常规药物,例如青霉素、链霉素等;只有在治疗时遇到耐药菌株的情况下才使用二线药物即新一代药物,如头孢类。
但很多养殖场往往喜欢把最新的二线药物当作预防用药,长期使用后一旦发病,即使最新的药物也无法控制疫情。
第五,有些小型养殖场药物拌料或饮水不均匀,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引起个别动物中毒。
第六,过分依赖药物预防。
许多养殖场都把预防疫病的希望寄托在疫苗和药物上,认为只要打了疫苗、用了药物就会平安无事、万事大吉,从而放松了饲养管理、卫生消毒等综合预防措施。
凡此种种,都给药物预防工作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特别是药物残留和耐药性问题尤为突出。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避免药物预防产生的各种不良影响,必须遵循科学、合理的药物预防原则,采取正确的药物防控策略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