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口蹄疫(2)
【流行病学】
自然条件下口蹄疫病毒可感染多种动物,偶蹄类动物如黄牛、奶牛、牦牛、水牛、猪、羊、骆驼等易感性高。
野生动物中,黄羊、麝、鹿、野牛、野猪、驼羊、羚羊、野山羊等均可感染。
实验动物中以豚鼠、乳鼠、乳兔敏感。幼龄动物易感性大于老龄动物。
人对本病也有易感性,多发生于流行期间与患病动物密切接触或短期内感染大量病毒所致,表现为发热,口腔、手背、指间和趾间部发生水疱,儿童、老人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发病较重,成年人一般呈良性经过。
患病动物及持续性感染动物是主要传染来源,发病初期的患病动物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出现临床症状后的头几天,排毒量多,毒力强。恢复期动物排毒量逐步减少。
病牛以舌面水疱皮的含毒量最高,其次为粪、尿、乳和精液。
病猪则以破溃的蹄部水疱皮含毒量最高。
持续性感染动物带毒时间很长,且病毒含量有波动,抗体也随之而波动。
病毒在感染动物体内可发生抗原变异,出现新的亚型。
口蹄疫病毒可经多种途径传播,当患病动物和健康动物在一个厩舍或牧群相处时,病毒常借助于直接接触方式传播。
间接接触传播是本病重要的途径,患病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渗出物、口涎、乳汁、污染空气、饲草、饮水、垫料、土壤等含有大量的病毒。
易感动物吸入污染病毒的飞沫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采食或接触污染物经损伤的皮肤、黏膜感染。
口蹄疫病毒可随风呈跳跃式、远距离传播,尤其是低温、高湿、阴霾的天气,可发生长距离的气雾传播。
目前认为,持续感染动物为感染后咽喉带毒超过28d的动物,病毒可在某些临床康复动物的咽部长时间存在。
牛的带毒期可达2年,少数可长达3年;野生的非洲水牛有的可带毒达5年;绵羊、山羊携带口蹄疫病毒可达数月。
口蹄疫传染性强,发病率高,一经发生多呈流行或大流行形式。一旦出现疫情,可随动物的流动、转运或风势迅速蔓延,往往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传到另一个地区或国家,经过一定时期后才逐渐平息。
长期存在本病的地区其流行常表现周期性,每隔3~5年暴发一次。发生季节随地区而异,牧区常表现为秋末开始,冬季加剧,春季减轻,夏季平息;而农区季节性不明显。
口蹄疫病毒对成年动物的病死率通常低于2%,但幼龄动物因心肌炎病死率有时高达50%以上。因此,产犊、产羔或产仔季节发生口蹄疫,损失往往巨大。
【致病机制】
病毒经呼吸道感染时,最初在咽部复制,然后扩散到其他组织,在入侵部位的上皮细胞内生长增殖,引起浆液渗出而形成原发性水疱(第一期水疱),通常不易被发现。
1~3d后,病毒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导致体温升高并出现全身症状。
在病毒血症期间,病毒还可侵入心肌和骨骼肌中。
病毒随血液到达嗜性组织如口腔黏膜、蹄部、乳房、柔软的皮肤组织等处大量增殖,发生细胞水肿,引起局部组织的淋巴管炎,造成局部淋巴淤滞、淋巴栓,若淋巴液渗出淋巴管外则形成继发性水疱(第二期水疱)。
水疱不断增大、融合乃至破裂,形成溃疡。
水疱破裂后,患病动物体温恢复正常。此时,血液中病毒含量减少,逐渐从乳、粪、尿、泪及涎水中排毒。
此后患病动物进入恢复期,多数病例呈良性经过,病情逐渐好转,最终康复。
幼龄动物或正在吮乳动物常因病毒侵害心脏导致急性心肌炎、心肌变性坏死而死亡。
【临床症状】
不同动物发病后的临床症状基本相似,但由于侵入病毒的数量和毒力以及感染途径的不同,潜伏期的长短和临床症状也不完全一致。
1.牛
潜伏期一般2~7d,最长可达14d。
体温升高达40~41c,稽留8~48h;食欲不振,精神沉郁,闭口,流涎,开口时有吸吮声。
1d后唇内、齿龈、口腔、舌面和颊部黏膜发生黄豆大、后融合至核桃大的水疱,由淡黄转灰白,口温高,口角流涎增多,呈白色泡沫状,常常挂满嘴边似胡须。
采食、反刍完全停止。
水疱经1~3d后破溃,形成红色糜烂。
水疱破裂后,体温降至正常,糜烂逐渐愈合,全身症状逐渐好转。
如有细菌感染,糜烂加深,发生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
有时并发纤维蛋白性坏死性口膜炎、胃肠炎。
也可在鼻咽部形成水疱,引起呼吸障碍和咳嗽。
在口腔发生水疱的同时或稍后,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表现红肿、疼痛,迅速发生水疱,并很快破溃,出现糜烂,或干燥结成硬痂,然后逐渐愈合。
若病牛衰弱,或饲养管理不当,糜烂部位可能发生继发感染、化脓、坏死,患病动物站立不稳,跛行,甚至蹄匣脱落、变形,卧地不起。
乳头皮肤有时也可出现水疱,很快破裂形成烂斑。
如涉及乳腺可引起乳房炎,奶牛产乳量下降,严重时高达75%,甚至泌乳停止乃至不能恢复。
乳房病理变化见于纯种牛,黄牛较少发生。
本病一般多呈良性经过,经1~2周即可痊愈。
如果蹄部出现病理变化时,则病期可延至2~3周或更久。
但在某些情况下,当水疱病理变化逐渐痊愈,病牛趋向恢复时,病情可突然恶化,病牛全身虚弱,肌肉发抖,特别是心跳加快,节律失调,反刍停止,食欲废绝,行走摇摆,站立不稳,因心脏麻痹而突然倒地死亡。
这种病型称为恶性口蹄疫,病死率可高达50%,主要是病毒侵害心肌所致,尤以犊牛多见。孕牛可发生流产。
吮乳犊牛患病时,水疱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肠炎和心肌麻痹,病死率高。病愈后可获得1年左右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