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兽医传染病学资料整理 > 李斯特菌病

李斯特菌病

李斯特菌病(listeriosis)是由李斯特菌引起人和动物的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的散发性或食源性暴发性传染病。

家畜主要表现脑膜脑炎、败血症和妊娠动物流产;家禽和啮齿动物则表现坏死性肝炎和心肌炎,有的还可出现单核细胞增多。本病发病率较低,但病死率较高。

各种年龄、不同种类的畜、禽和野生动物以及人类均可感染本菌而发病,主要以幼龄和妊娠动物较易感,且发病较急。目前已证实可感染40多种动物。

自1926年首次分离到本菌后,本病现已呈世界性分布。20世纪80年代以来,因食品污染本菌而引起的食品中毒病例频繁发生,使本病作为一种重要的食源性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对食品安全及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四大食源性致病菌之一。

【病原】

本病的病原在分类上属于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的李斯特菌属(Liste-ria)。

根据属间的异质性,特别是dNA多核背酸序列、毒性和分解糖的能力,可将其分为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L.monocytogene,Lm)、绵羊李斯特菌(L.ivanovi)、无害李斯特菌(L.innocua)、威斯梅尔李斯特菌(L.welshimer)、西里杰李斯特菌(L.seeligeri)5个种。其中Lm是人和动物的主要致病菌。

Lm为革兰阳性的小杆菌,两端钝圆。在感染组织或液体培养物中常呈现类球形。细菌多单在,也有排成V形或互相并列。不形成荚膜,无芽胞。在20~25c培养时,形成少数周身鞭毛而有运动性;37c培养时,鞭毛发育不良以至无运动性。

根据凝集素吸收试验将本菌抗原分出15种o抗原(I至x5)和4种h抗原(A至d)。现在已知有7个血清型、16个血清变种。

本菌不耐酸,ph5.0以上才能繁殖,至ph9.6仍能生长。

对食盐耐受性强,对热的耐受性比大多数无芽胞杆菌强,常规巴氏消毒法不能将其杀灭,65c经30~40 min才被杀灭,一般消毒剂都易使之灭活。

对氨苄西林、先锋霉素、氯霉素、红霉素等敏感,对金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青霉素G、链霉素等敏感性较差,对多黏菌素b、磺胺等有抵抗力。

【流行病学】

自然发病多见于绵羊、猪、家兔,牛、山羊次之,马、犬、猫很少;在家禽中,以鸡、火鸡、鹅较多,鸭较少。许多野兽、野禽、啮齿动物特别是鼠类都易感染,且常为本菌的储存宿主。

患病动物和带菌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由患病动物的粪、尿、乳汁、精液以及眼、鼻、生殖道的分泌液都曾分离到本菌。

自然感染可能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以及损伤的皮肤。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可能是主要的传播媒介。

本病为散发,一般只有少数发病,但病死率高。各种年龄的动物都可感染发病,妊娠动物和幼龄动物较易感。有些地区牛、羊发病多在冬季和早春。冬季缺乏青饲料,天气骤变,内寄生虫或沙门菌感染,均可成为本病发生的诱因。

【致病机制】

Lm致病性与毒力因子密切相关,其毒力因子主要有溶血素、磷脂酶、内化素、肌动蛋白、p60蛋白、ActA蛋白和prfA蛋白等。

溶血素是一种多功能的毒力因子,对于Lm逃离吞噬细胞囊是必需的。

Lm能产生两种磷脂酶c:磷脂酰肌醇磷脂酶c和磷脂酰胆碱磷脂酶c,协助细菌的细胞内复制。

肌动蛋白能使Lm在宿主细胞间扩散。

内化素与Lm的侵袭力有关。

p60蛋白是Lm的主要免疫原性抗原。

Lm的感染包括4个阶段:

内化、逃避细胞吞噬、肌动蛋白纤维聚集和细胞间传播。

本菌经口摄入,耐过胃酸环境与肠屏障而进入小肠,并借助p60蛋白和表面蛋白104吸附到肠巨噬细胞上,这是引发疾病最关键的一步。

然后,内化因子与E-cadherins结合,介导Lm侵入细胞。

本菌一旦内化,就可从吞噬泡中逃出,这个过程依赖于溶血素o,另外,两种类型的磷脂酶c也参与这个过程。

Lm一旦释放到胞质内,肌动蛋白开始围绕本菌聚集,并形成一个端尾以推动本菌在胞质内运动,并且很可能进入邻近的宿主细胞,然后转移到肠系膜淋巴结,再散布到脾脏、肝脏。

最后在肝脏内完成增殖,使肝脏表面形成典型分散状的感染病灶。

如果此时免疫系统没有及时清除本菌,它就会通过血液进一步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或者胎盘和胎儿,导致本病的主要临床症状——脑膜炎或流产、死胎。

【临床症状】

本菌作为胞内寄生菌,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2~3周,有的仅数天,也有的长达两个月。

1.反刍动物

病初体温升高1~2c,不久降至常温。

原发性败血症主见于幼龄动物,表现精神沉郁、低头垂耳、轻热,流涎、流鼻液、流泪,不随群行动、不听驱使。

咀嚼吞咽迟缓,有时于口颊一侧积聚多量没有嚼烂的草料。

脑膜脑炎多发于较大的动物,主要表现头颈一侧性麻痹,弯向对侧,该侧耳下垂,眼半闭,以至视力丧失。

沿头的方向旋转(回旋病)或做圆圈运动,不能强使改变,遇障碍物,则以头抵靠而不动。

颈项强硬,有的呈现角弓反张。

后期卧地,呈昏迷状,卧于一侧,强使翻身,又很快翻转过来,以至于死亡。

病程短的2~3 d,长的1~3周或更长。

成年动物临床症状不明显,妊娠动物常发生流产。

水牛突然发生脑炎。临床症状似黄牛,但病程短,病死率很高。

2.猪

病初有的发低热,至后期下降。

病初意识障碍,做圆圈运动,或无目的地行走,或不自主地后退。

肌肉震颤、强硬,颈部和颊部尤为明显。

有的表现阵发性痉挛,口吐白沫,侧卧地上,四肢泳动。

有的在病初两前肢或四肢发生麻痹,不能起立。

一般经1~4d死亡。长的可达7~9d。

较大的猪有的身体摇摆,共济失调,步态强拘,有的后肢麻痹,不能起立,拖地而行,病程可达1月以上。

仔猪多发生败血症,体温显着上升,精神高度沉郁,厌食,口渴;有的表现全身衰弱、僵硬、咳嗽、腹泻、呼吸困难,耳部和腹部皮肤发绀,病程1~3d,病死率高。

妊娠母猪常发生流产。

3.兔

常急速死亡。有的表现精神委顿,独蹲一隅,不走动。口流白沫,神志不清。神经症状呈间歇性发作。

其他啮齿动物通常表现败血症临床症状。

4.家禽

主要为败血症,表现精神沉郁、停食、腹泻,短时间内死亡。

病程较长的可能表现痉挛、斜颈等神经症状。

【病理变化】

不同动物的病理变化有差异。

猪可见皮肤苍白,腹下和股内侧有弥漫性出血斑、出血点;多处淋巴结出血、肿胀;肝脾肿大,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肺轻度水肿;肾水肿,肾皮质和膀胱黏膜有少量出血点;喉头有黏液性渗出物。

有神经症状的病猪,脑膜和脑可能有充血、炎症或水肿的变化,脑脊液增加,稍浑浊,含很多细胞,脑干变软,有小脓灶,血管周围有以单核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肝可能有小炎灶和小坏死灶。

发生败血症的患病动物,有败血症变化,肝脏有坏死。

家禽心肌和肝脏有小坏死灶或广泛坏死。

家兔和其他啮齿动物,肝有坏死灶,血液和组织中单核细胞增多。

流产动物可见子宫内膜充血以至广泛坏死,胎盘子叶常见有出血和坏死。

【诊断】

患病动物如表现特殊神经症状、流产、血液中单核细胞增多,可疑为本病。

确诊可用微生物学方法。

血清学试验可用凝集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

但本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及其他一些细菌有共同抗原成分,必须做交叉吸收试验,才能做出可靠诊断。

利用荧光抗体技术可快速而特异地诊断本病。

诊断时应注意与表现神经症状的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羊、牛的脑包虫:

体温不高,病程发展缓慢,剖检时可见有脑包虫。

伪狂犬病:

传播较快,大猪发病时仅有体温升高,呼吸加快,食欲减退等症状,几天以后恢复,不表现神经症状,取脑组织做家兔皮下接种试验,表现剧痒症状而死。

猪传染性脑脊髓炎:

表现特殊的神经过敏,遇突然刺激,如触动或响声,立即尖叫,发生肌肉痉挛和角弓反张,以无病变脑组织悬液滴鼻或腹腔注射,只能使猪发病。

牛散发性脑脊髓炎:

无麻痹症状,剖检有胸膜炎、心包炎和腹膜炎。

【防控】

平时需驱除鼠类和其他啮齿动物,驱除外寄生虫,不要从有病地区引入动物。

发病时应实施隔离、消毒、治疗等措施。

本病尚无疫苗,动物发病后常用链霉素治疗,也可用广谱抗生素。

对于败血型,最好以氯霉素配合青霉素、链霉素治疗,或青霉素与庆大霉素联合应用。

牛、羊李斯特菌病发病急、死亡快,确诊后可用磺胺嘧啶钠给全群注射,连用3日,再口服长效磺胺,每7d一次,经3周左右可控制疫情。

【公共卫生】

在接触患病动物及其尸体时,应注意自身防护。患病动物及其产品必须经无害化处理后才能利用。

平时应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被污染的蔬菜或乳、肉、蛋感染。

人感染后可引起脑膜炎、心包炎、关节炎、坏死性肝炎等,病死率高达52%~70%。人李斯特菌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细菌学检查。

对原因不明发热或新生儿感染者,应采取血、脑脊液、新生儿脐带残端及粪尿等进行镜检、分离培养和动物接种试验。人李斯特菌病一般采用氨苄西林治疗,每日0.15~0.2 g\/kg,静脉注射,同时加用庆大霉素,每日0.005~0.006 g\/kg,分次肌肉注射,疗程2~3周。有免疫功能缺陷者可延长几周,以免复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