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兽医传染病学资料整理 > 恶性水肿malignant edema

恶性水肿malignant edema

恶性水肿(malignant edema)是由腐败梭菌经创伤感染引起的多种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创伤局部发生急剧气性炎性水肿,并伴有发热和全身毒血症为特征。

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也时有散发病例。

【病原】

本病的病原为梭菌科(clostridiaceae)、梭菌属(clostridium)中的腐败梭菌(clostridium septicum),但也常从感染伤口分离到气肿痘梭菌(c.chauoei)、产气荚膜梭菌(c.perfringens)、诺维梭菌(c.novyi)、溶组织梭菌(c.histolyticum)和索氏梭菌(c.sordelli)。

据报道,恶性水肿病例中有60%可分离到腐败梭菌,其次是产气荚膜梭菌,而诺维梭菌、溶组织梭菌仅占5%。

腐败梭菌为严格厌氧、菌体粗大、两端钝圆的革兰阳性菌,无荚膜,能形成芽胞,有周鞭毛,培养物中菌体多单在或呈短链状,但在动物腹膜或肝脏表面上常形成无关节微弯曲的长丝或长链状,这在诊断上有一定参考价值。

根据菌体及鞭毛凝集试验结果,发现4种o抗原及5种h抗原,可将腐败梭菌分为6个亚型。

本菌在自然界分布极广,各种动物的肠道内、粪便和土壤表层都有大量菌体存在,并可随尘埃飞扬而各处散布。强力消毒剂如10%~20%漂白粉溶液、3%~5%硫酸、石炭酸合剂、3%~5%氢氧化钠可于短时间内杀灭本菌菌体,而其芽胞抵抗力很强,一般消毒剂需很长时间作用才能将其杀死。

【流行病学】

大多数温血动物均可感染本病。自然条件下以绵羊和马较多见,各年龄均可发生。牛、猪、山羊、犬、猫较少发生,禽类除鸽比较易感外,其他禽种即使人工接种也不发病,实验动物中家兔、小鼠及豚鼠均易感。

患病动物作为传染源虽然不能通过直接接触传染其他健康动物,但能加重外界环境的污染。

本病是典型经土壤传播的疫病,易感动物常因打斗、去势、断尾、注射、剪毛、分娩等造成外伤后感染环境中污染的本菌芽胞而发病。尤其是创伤深并存在坏死组织,造成缺氧条件时更易发病。

本病一般为散发,但在断尾、去势、剪牙、剪耳号或预防注射时如消毒不严,则可能出现群发病例。

【致病机制】

腐败梭菌通过分泌多种毒力因子致病,这些因子参与对机体组织的破坏。目前已确定的4种外毒素主要是a、β、γ和δ,其中a毒素为卵磷脂酶,具有细胞毒性、坏死、致死和溶血作用;β毒素是dNA酶,具有杀白细胞作用;γ和δ毒素分别具有透明质酸扇和溶血素活性,与组织溶解有关,它们可使血管通透性增强,导致炎性渗出,并不断向周围组织扩张,使组织坏死。此外,腐败梭菌也产生其他分泌产物而参与致病,如唾液酸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12~72h。

1.牛、马

病初减食,体温升高,伤口周围出现气性炎性水肿,并迅速扩散蔓延。

肿胀部初期坚实、灼热、疼痛,后无热痛,触之柔软,按压时凹陷,有轻度捻发音,尤以触诊部上方明显。

切开肿胀部可见皮下和肌间结缔组织内流出多量淡红褐色、带少许气泡、酸臭的液体。

随着炎性气性水肿的急剧发展,全身症状加重,表现高热稽留,呼吸困难,脉搏细速,发绀,偶有腹泻,多在1~3d内死亡。

因去势感染时,多于术后2~5 d,在阴囊、腹下发生弥漫性气性炎性水肿,患病动物呈现痛,腹壁知觉过敏及上述全身症状。

因分娩感染,患病动物表现阴户肿胀,阴道黏膜充血发炎,有不洁红褐色恶臭液体流出。

会阴呈气性炎性水肿,并迅速蔓延至腹下、股部,以致发生运动障碍和重笃的全身症状。

2.猪、绵羊

经外伤或分娩感染时,临床症状与牛、马相似。

羊经消化道感染时,则往往引起另一种称之为羊快疫的疾病(详见羊梭菌性疾病)。

猪经胃黏膜感染,称为胃型或快疫型,常见胃黏膜肿胀增厚,形成所谓“橡皮胃”,有时病菌也可进入血液转移至肌肉,局部也出现气性炎性水肿和严重全身症状,并于1~2d内死亡。

【病理变化】

腐败梭菌由伤口侵入机体后,厌氧条件下,芽胞变为繁殖体,并产生外毒素,损害血管壁,局部组织发生炎性水肿,同时细菌的毒素还分解病变部位肌肉的肌糖和蛋白质,产酸产气,使病变部呈现气性水肿;毒素及组织分解产物吸收入血后,引起毒血症或脓毒血症,患病动物因高度缺氧和心力衰竭而死亡。

尸体剖检可见发病局部弥漫性水肿,皮下和肌肉间结缔组织有污黄色液体浸润,含有腐败酸臭味的气泡。肌肉呈黑棕色至黑色,煮肉样,易于撕裂。实质器官变性,脾脏、淋巴结肿大,偶有气泡,肝、肾浑浊肿大,有灰黄色病灶。心包、腹腔有多量积液。

【诊断】

根据本病临床特点,结合外伤情况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应进行细菌学检查。

取病变组织,尤其是肝脏浆膜,涂片染色,可见到长丝状菌体。

也可将病料制成乳剂接种于豚鼠、家兔、小鼠或鸽等实验动物,观察病变特点。

必要时,可做厌氧培养,然后对获得的培养物进行鉴定。

腐败梭菌是肠道常在菌,动物死亡后极易侵入实质脏器,从死后24h以上的尸体中检出不具有诊断意义。

腐败梭菌经肠道侵袭后能导致绵羊快疫,做病原检查时,要结合临床症状做出诊断。此外,还可应用荧光抗体技术对本病进行快速诊断。

应注意根据动物种类不同做出类症鉴别,在绵羊和牛,若伴随分娩而发生,多为恶性水肿,若查不出外伤等诱因,则应与气肿疽相区别。

气肿疽主要侵害丰满的肌肉处,肿胀部发音更显着,多发生于6月到3岁龄的牛,常呈地方流行性,死亡动物的肝表面触片,可见菌体多单在或成对排列。单蹄动物发生创伤感染时,还应注意与炭等疾病区别。在猪则要注意与仔猪水肿病、巴氏杆菌病相区别。

【防控】

我国已研制成包括预防恶性水肿在内的梭菌病多联苗,在梭菌病常发地区,常年注射,可有效预防本病。平时注意防止外伤,一旦发生要及时进行消毒和治疗,还要做好各种外科手术、注射等无菌操作和术后护理工作。

本病经过急,发展快,全身中毒严重,治疗应从早从速,从局部和全身两方面同时着手。

局部治疗应尽早切开肿胀部,扩创清除异物和腐败组织,使病变处充分通气,吸出水肿部渗出液,再用氧化剂(如0.1%高锰酸钾或3%过氧化氢)冲洗,然后撒上青霉素粉末,或在肿胀部周围注射青霉素,甚为有效。

全身治疗应早期采用大剂量青霉素或广谱抗生素,同时还要注意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如强心、补液、解热、镇痛和解毒等。病死动物不可利用,必须深埋或焚烧处理,污染物品和场地要彻底消毒。

【公共卫生】

腐败梭菌能经伤口感染人引起气性坏。潜伏期数小时至1周,多在3d以内。患部先有沉重或包扎过紧感,并突然在伤口处剧烈疼痛。伤口周围皮肤高度水肿、紧张发白,并很快变为紫铜色,进而变为暗红或紫黑色,病人全身毒血症非常明显,易发生中毒性休克和衰竭。如不及时治疗,常引起死亡。

治疗病人可肌肉注射干燥精制多价气性坏抗毒素,一次3万~5万IU。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