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人生是怎样炼成的 > 第26章 毕业设计露锋芒,X迎人生第一个机遇

第26章 毕业设计露锋芒,X迎人生第一个机遇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沉——钱鹤滩。

时间飞转,如白驹过隙,三年的电大课程“一眨眼”马上要结束了,而微型计算机培训班也接近了尾声。

“沾枯发枝叶,磨钝起锋芒”,这是白居易的名句,意思是本已快要枯萎的枝叶又发出了新的嫩芽,已经驽钝的刀剑经过磨砺又露出了锋芒,一切时来运转有了大干一场的机会。

当时,第一届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课程设置虽然是三年制的,但没有包括毕业设计在内。

因此1982年春天,我们迎来了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的课题是各个地方分校自己出的,当时上海的毕业设计课题是“热电偶的非线性矫正”。

热电偶的输出电压和检测到的温度是非线性的,因此要实行精确的温度测量必须将输出电压和检测的温度的关系修正成线性的。

当时我没有意识到,正是由于这次的毕业设计,我人生中最重大的一次机遇正在向我悄然无声地走来。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上海分校,老湾区教学点,四楼教室,一位带着眼镜的中青年老师在讲解毕业设计的要点和非线性矫正的原理。

“非线性矫正的原理就是用多段的直线去模拟一段曲线。因此,这分解出来的直线段数越多,模拟出来的曲线就越精准。”戴着眼镜的年轻老师在黑板上一边画一边说着。

“老师,这么说是不是分解的直线段数越多越好?”台下一个同学举手问道:

“是。但也不是。”老师看着提问的同学微笑着答道:“分解的段数越多,线性化的结果就越接近实际的温度值,但分解成多少段直线不是没有限制的。”

“目前,我们采用模拟电路,最多只能做到八段,再多,就超出了模拟电路可以实现的极限。”老师说着把手中的粉笔放入了身前讲台上的粉笔盒内。

“老师,那么是不是可以用数字电路来实现呢?”另一个同学又举手问道。

“可以,但实现起来非常复杂。”老师一面拍打着手上的粉笔灰,一面对提问的同学答道。

“不过,目前美国有用计算机来实现非线性校正,据说可以分到20段,这样就可以实现非常精密的温度测量。”老师收起他的讲课笔记,扫视了一眼台下的同学们,做了一个最后的补充。

`

毕业设计指导结束了,接下来,老师开始让同学们制定自己的毕业设计技术指标,即究竟要实现多大的非线性矫正精度,说白了,就是用多少段去模拟热电偶的电压-温度曲线。

也许是老师说美国人现在用计算机来实现非线性矫正可以分到20段的话激起了我的好胜心,我走到了老师跟前,用一种不容讨价还价的口吻说:“老师,我想做一个100段的非线性矫正。”

老师吃惊地看着我,感到是否听错了。

“老师,我想做一个100段的非线性矫正!”我见老师没有回答,于是加重了语气又重复了一遍。

此时,老师的目光由吃惊变成了疑惑:“你为什么要做一个100段的非线性矫正?”老师看着我不解地问道。

透过他的眼镜,我可以看到老师一脸的莫名其妙。

“老师不是说美国最多有做到20段的吗?我想超过他们!”我看着老师,不假思索地回答。

老师听后笑了,说:“人家是在计算机的帮助下才实现的,我们模拟电路做不到!”

“老师,我不是用模拟电路做,我要用微型计算机去做!”我见老师误会了,于是用一种固执但又坚定的目光看着老师,补充回答道。

老师更吃惊了,习惯性地用手推了推眼镜,仿佛要看清我是不是认真的,但很快,通过我那坚定的眼神,他感到我不像在开玩笑的样子,于是提醒我道:“毕业设计成绩如果不及格,是不能毕业的!”

老师讲得没错,大学毕业设计的成绩至关重要,如果不及格,那就确实是不能毕业的,老师是想借此提醒我,微型计算机在当时是一个新事物,当时中国的大学中甚至都还没有开这样一门课!因此用这样的新兴技术去做毕业设计,这风险实在是太大了。

不过我这个人有个特点,那就是一旦认定了要做一件事,就绝不回头,用俗话说“用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我认为自己学了一年的微型计算机了,根据我掌握的知识,我感到去解决热电偶非线性矫正这样的问题还是有把握的,于是我点点头坚定地说:“我知道!”

老师看我很坚决,非要用微型计算机去实现热电偶的非线性矫正,就没有再反对,同意了我通过微型计算机技术对热电偶的非线性进行100段矫正的毕业设计方案。

实际上,后来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我发现,如果通过合理的算法,可以用30段就做到非常精准的非线性补偿。因此最后我的非线性矫正的方案是30段。

......

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三个月的毕业设计结束了,接下来是最关键的毕业设计答辩。

那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对第一届学员的教学质量抓得很紧,规定毕业设计答辩的老师不能是电大系统内的,必须从地方各大高校中去聘请。

当时,上海的大学远没有现在这么多,而有自动控制专业的就更少了,只有交大,复旦,华师大,同济,华东化工学院等几个重点大学有。

由于当时这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第一届毕业生,因此,对于这三年的教学成效究竟如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务处也心中没有底。

因此毕业设计的答辩时间还是给得比较充分的,学生自己讲十五分钟,然后是答辩老师提问和学生回答共三十分钟。

当然,如果在更短的时间内可以完成答辩,也是可以的。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毕业设计答辩。

很多人,面对这第一次的毕业设计答辩,往往会怯场,但我在答辩那天却很从容,丝毫也没有怯场,因为我的脑子里一点都没有答辩能不能通过,成绩又会是多少等想法。

我满脑子想的就是要用我的30段去超过美国的20段。

答辩时,我仿佛感到我不是在做毕业设计,而是在宣布美国能够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而且可以做得更好!

`

上海,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第一届毕业生毕业设计答辩现场。

一个理着平头的年轻人站着讲台上,此时他那深蓝碧青宛如湛蓝海洋的眼睛散射出充满自信的光芒。

讲台下,坐着二排评审毕业设计答辩的老师。

毕业设计答辩开始了。

我用了十分钟就讲述完了,因为方案本身并不复杂,复杂的是编制软件程序。

该老师提问了。

肃静。

很久,没有老师提问。

因为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那年,全国所有的大学都还没有计算机专业,因此在此后的专业课里面也就根本不可能去开设微型计算机课程,况且微型计算机在1982年也还是当时非常先进的一项技术,中国也还没有。

因此,下面坐着的答辩老师,他们可以知道我在讲什么,但是并不能完全听懂我讲的内容!

“你是怎么会想到用微型计算机去做非线性补偿的?”终于有一个答辩老师打破了这尴尬的静默场面,开口提问了。

“因为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说用模拟电路只能做到8段,而现在美国能够做到20段,因此我想超过美国!”我谈谈地答道,因为我感到有这么一个想法是多么的自然和必然。

听了我的回答,提问的老师显然仿佛受到了某种的触动,只见他用一种赞许的目光看了我一眼,严肃地点了点头。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并没有开微型计算机这门课,你的微型计算机是在哪里学的?”有了第一个答辩老师提问,其他的答辩老师也开始提问了。

“在我们教学点楼下的一个微型计算机培训班里学的。”我简短地答道。

问话的老师听了点点头,没有继续问下去,因为学校没有开这门课,那么肯定是在校外学的,因此这不问也知道,而老师问这个问题,也许是因为没问题可问了,也可能是他好奇。

接下来,又没有人问问题了,因为实在没有什么问题可问的。

“大家还有问题吗?”这时主答辩老师看了一下其他的答辩老师,问道,他仿佛在提醒大家再问几个问题,一个毕业设计答辩,总不能就只问这么简单的二个问题吧?!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课程设置我是看过的,学时不少,时间排得很紧那,你这样在课外还要去自学微型计算机,你不累吗?”。一个女老师居然问起了我自己给自己加码,不感到累吗?

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超出了毕业设计答辩的范畴了,这是因为在座的老师们真的实在没有什么可问的了,因此就问了我这么一个题外话。

“我家的饭是我祖母烧的,我不止一次听到她说:‘这人每天要吃三顿饭,所以她每天要烧三顿饭,累死人了,什么时候人不需要吃饭就好了!’”我没有直接回答老师问我自己给自己加码累不累,而是说起了我祖母在烧饭时的埋怨。

我表面上说的是一个笑话,但这么回答的含义很明确,那就是,为了一天三餐,人必须每天煮三顿饭,再累,你能不做吗?换句话说,学习确实很累,但能因为累而不学习么?!

问我话的那位女老师听我这么说,笑了,其他的老师也都笑了起来。

因为他们都是我的父母辈,自然少不了每天下班回家后干烧饭炒菜这样的活,而我祖母的抱怨实际上也是那时很多很多每天下班回家后要烧饭炒菜的人经常会自嘲的话,包括台下坐着的答辩老师们说不准也说过。

这时教室内的氛围开始缓和了起来,不像刚开始那样充满着“杀气”,而是有点像在聊家常了。

“你学微型计算机的动机是什么?”突然一个老师问了我这么一个问题,也许是刚才的一阵笑,大家的思路放开了,不再聚焦在我毕业设计的技术层面了。

我学微型计算机的动机?

这个问题难倒我了,因为当时Z给我报了名,我就去了,因此当时我没有什么动机,我并不是因为这是Z给我报的名,因此看在她的面子上,我才去的,而是因为我天生就对新生事物感兴趣,特别是对计算机有关的东西感兴趣,所以就去了,当时我还真没想太多。

我的脑子在飞快地转动着——怎么回答呢?

这时下面坐着的答辩老师们没想到这么一个问题居然把我给难倒了!

我从他们的表情上可以看出,他们在为我焦急,因为根据毕业设计答辩的规则,每个老师的提问都是要打分的,如果答不上,就要扣分了,而我的毕业设计,因为这么一个问题而被扣分,实在是太冤了!

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人,想到了这个人讲过的一段话,因此我舒了一口气,大声地说道:

“有一个老师,是上海轻工业研究所的,去美国参加学术交流短训班,回来后利用星期天的休息时间,办了一个微型计算机培训班,就在我们教学点的楼下。那个老师说他办这个微型计算机培训班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尽可能多地把国外先进的技术带回中国,并转播给尽可能多的人,因为中国太落后了。”

这段话是陈介坊老师在微型计算机培训班的开场白上说的。

看上去我的回答仿佛是答非所问,但恰恰是回答了问题的核心,那就是一个人为什么要学习科学知识?

陈介坊老师在微型计算机培训班的开场白上说的这段话,让我明白了一个之前不明白的道理,那就是一个人为什么要学习科学技术?不是因为你有兴趣,而是你有这个责任——去帮助你的祖国繁荣昌盛。

这位提问的老师听了我的回答,没有再多问,只是用一种意味深长的眼神看着我,我相信他听懂了我的答辩。

静默......没有人再提问了,也许是在座的老师们听了我的这番话,引起了他们的共鸣和沉思。

片刻后,主答辩老师环顾了一下其他几位答辩老师,问道:“还有问题吗?如果没有,这位同学的毕业设计答辩就结束了。”

各位答辩老师都摇摇头,表示没有问题了。

我的第一次毕业设计答辩就这样结束了,然而我没料到正是我这个大胆的毕业设计,让我很快迎来了我在人生舞台上的一次最重要的亮相——没有之一!

谁若是有一刹那的胆怯,也许就放走了幸运在这一刹那间对他伸出来的香饵——大仲马。

【下章看点】

x的毕业设计成绩得了个优秀,他被推选代表上海去参加全国八省二市的大学生毕业设计大赛,大赛上,他有幸认识了二位日后对他的人生有着重要影响的“大人物”......

x会赢得全国八省二市的大学生毕业设计大赛么?他又在大赛上认识了哪二位重量级的人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