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全家福
第二百六十二章
除了让徐晓霜出镜拍了一些摘桑叶的照片,还拍了他们家的蚕房。
只是,徐晓霜真的觉得这位记者很累。
这种相机不能随手拍,要先找到位置,然后还要人怎么摆表情,动作这些,都要按他的要求来。
这么一折腾后,到他们弄好了,都中午了。
而所有的草把子全都搬到了院子里来。
好在他们家的院子大。摆得下,但他们走后,徐晓霜家里就要开始摘茧。
而在拍好这些后,黎县长再一次跟徐晓霜说,可能在秋天,要全县举行一次表彰大会,到时,要让徐晓霜参加,并且,已确定好,让徐晓霜代表农民,特别是养蚕的农民发言。
这让徐晓霜有点担心了。
因为到秋天的时候,她的肚子该是很大的了。
徐晓霜就有些小声的说道:
“县长同志,可能……可能我不敢保证我到时能到,得看你们什么时候举行,我现在怀孕了,到秋天,我可能该肚子很大了。会不会不好?”
黎县长呆了一下,真的没想到是这个原因。
笑一下说道:
“没事,我们应该就是在秋初就会开这个会,到时我在会前会让丁乡长找你确认一下。”
黎县长一边说,一边拿出一个本子来做了一下记录。
做完了记录后,黎县长就顺手把自己的钢笔送给了徐晓霜道:
“我看了你做的这些记录,都是用铅笔写的,这只钢笔送给你,以后,你好好学习,养好蚕的同志,也要提高自己的文化教育。”
徐晓霜还很感动,没想到,这位县长还真的是一个很有上进心的人。还鼓励自己学习呢。
徐晓霜认真的点了头道:
“这些记录做得不太好,以后,我会更努力的。”
“嗯,知道上进的同志,就是好同志。你也和这三位分享一下你是怎么养蚕的。”
徐晓霜她们就按记者的要求,让她们围成一个圈坐下来,然后大家一起摘茧壳。
反正这些茧也是要摘的。
徐晓霜也就不客气的请所有要摘茧的先洗手。然后再开始摘茧。
每个人一个箩筐。徐晓霜坐在中间,两边都坐下了来学习的三个妇女,和被拉来凑数的铁花婶及程娟儿。
然后她们各自开始摘茧时,徐晓霜也同时在向这几位讲,自己是怎么养的蚕。
在交流中,徐晓霜也就知道了,她们没有养成功的原因,还是因为给蚕吃了带水的叶子。
导致了一些蚕死了。
活下来的,到后期吐丝也就不够给力。还没吐完丝,就自己死在茧里了。
所以,她们家很多茧都还能看到里面的蚕死了。然后蚕死在里面的,最后又会化成浓水,整个茧就完蛋了。
他们各自收到的成品茧,不足两斤。
而看看徐晓霜这里。当听说徐晓霜这里出生的蚕一只都没有出问题时,她们各家都不相信。
但看到人家这么好的量的茧,也不得不信了呀。
摆拍完了,梁记者就开始问起养蚕的一些事。徐晓霜也都从容不迫的回答了。
也就在这一问一答时,徐晓霜也没有遮遮掩掩的不说自己的养蚕的经验。而是很仔细的把事情都分析给大家听。
连站在一边小声说话的黎县长和丁乡长他们说话都在表扬着她:
“看看这位徐同志,我觉得她一点儿也不怯场。有些农村妇女别说问她什么答什么,有的紧张得连你问的什么都不知道。”
“嗯,确实不错。”
许站长今天带来的人,还有他们茧站的其他的工作人员,还有丝厂也来了一位代表:
“去年,许站长交给我们一些特级茧,我们就知道这是一位养蚕的能手了,没想到今年许站长超额完成了,特级茧的数量还是少了,以后,我们可能还会多要一些。”
在记者问了大部份的问题后,徐晓霜小声问道:
“梁记者同志,我想请你帮一个忙行不行?”
“什么忙?”
梁记者不像许站长和黄技术员这样的人,他一直有点骄傲的样子,似乎觉得自己是个文化人儿,与这些乡下的人,也没什么共同的语言。也不太想和他们话更多的事。
“是这样的,我们家还有三个孩子,是我男人的哥哥的孩子,哥哥嫂嫂都死了, 我们还有一位老母亲,我们就成了一家人。老的老,小的小,我想给我们一家人留个相片。”
“给孩子们长大留个纪念。所以,想请你帮我们照一个全家福,行不行?”
梁记者呆了一下,真的是没想到这位农村妇女会提出‘留个纪念’这种意思。
看梁记者没吭声,徐晓霜更是快速的说道:
“你看,我家老娘眼睛是看不到,同一年死了大儿子和大儿媳妇,哭瞎了眼的。我们这种乡下地方,想照个像也不容易。你来了,就帮我们一个忙,行不?”
梁记者淡淡的说道:
“我帮你照了,你还到省城来拿照片?”
徐晓霜想了一下:
“你帮我寄到县城行不?县城武装部,我们大堂哥退伍回来安排在那里工作。他每周都会回来,你帮我寄给他行不行?”
梁记者看了徐晓霜两眼,终于点了点头道:
“我会在县里呆几天,到时我给他就是。你留个他的地址和名字给我。”
徐晓霜大喜,高兴的站起身来,然后去叫程志新,去把孩子们都找回来,然后她进屋找出来家里的人的衣服。
找出来的自然是最好的。然后一家人重新收拾了一下,程母被安排坐在正堂屋前,怀里抱着笑笑。
兰兰和亮亮分别站在祖母的两边,徐晓霜和程志新就站在他们的身后。他们家的第一张全家福就被拍了下来。
黎县长看到她这谋私的行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跟在一边看热闹的钱三嫂也想磨着程三哥照一个全家福,以后让孩子知道自己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但程三哥看着梁记者那生人勿近的样子。就不敢开口,人家可不是乡里来的,人家是省里来的。这可是他们见到的最大的省里来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