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东晋:从谢道韫咏絮开始 > 第三十九章 闲暇

第三十九章 闲暇

东晋的糖很稀缺,就连富裕人家的孩子都不能整天吃冰糖葫芦。

王凝之拉媛儿、希儿的小手,来到一个卖甜点的铺子,孩子们看着甜味十足的糖葫芦,吞咽着口水,馋极了。

“店家,这糖葫芦和甜糕怎么卖的?”

“糖葫芦三文一串,甜糕要贵多了,五文一块,买五块送一块,买十五块送三块。”

店家是个年轻的青年,后面坐着的应该是他爹,父子俩经营这个铺子,虽然不能发大财,但衣食无忧是没问题了。

“真不便宜呢,我看你这半天也没有一个人来买,这样吧,我买多一些,六串糖葫芦,十块甜枣糕,你看着给我便宜便宜。”

“好嘞,一看您就是大户人家的子弟,气度不一样,六串糖葫芦,十块甜枣糕,抹个零,收您60文。”

青年店家瞧了一眼王凝之和几个孩子,先拿了六串糖葫芦递过去。

再掀开木盖,从热气腾腾的蒸锅中拿出十三块甜枣糕,一个一个的装进荷叶。

王凝之将一串六十文的钱递给青年,笑着问道:“你这一天能卖多少个糖葫芦啊。”

青年店家边从锅中拿甜糕,边回道:“这得看天,有时候能卖几十个,有时候一个也卖不出去,倒是糯米甜糕卖的多,县里有钱人家的孩子、夫人常来买,我的生意全靠他们扶持了。”

王凝之点了点头,心中道:“嫂子来县里开个铺子,卖点每天都吃的包子油条,不说赚多少吧,总比在地里干农活强多了。”

青年店家将甜糕全部装好,包了两层大大的荷叶,递给王凝之,笑道:“您慢走,常来啊,下次还给您便宜。”

说实话,王凝之这一次买的甜糕,都顶他两天卖的了,这年头哪有人有闲钱买甜糕,囤点粮食过冬才是正事。

要知道,钱塘的市场价,一斤羊肉才二十五文钱,一石粮食不过八十文钱,他这一小块甜糕五文钱,实在没人吃得起。

做甜糕不仅需要用大米这样的粮食,还需要用珍贵的糖,如此价格也不算坑人,只能是说挣大户人家的钱罢了。

东晋的糖很贵,一般只有上层人家才能吃得起,普通人家只有过年才可能吃上一口麦芽糖。

县道上,王凝之抱着媛儿,与罗氏聊天说话,张同作为哥哥,一个人在前面走。

“小郎,来之前我们吃过饭了,还吃什么饺子,你别听媛儿胡说,我看她屁股痒痒了。”

罗氏怀中抱着希儿,一双汪汪大眼睛,粉雕玉琢,真是跟她娘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哈哈,是我想吃了,嫂子给推荐一个饺子铺呗,正午咱去吃。”

王凝之看着怀中古灵精怪的媛儿,不禁笑了笑。

罗氏回答道:“要说饺子铺,我还真知道一家,开了有十几年了,我爹常去,在县西头,门匾上写着鱼水饺子铺,反正不用我出钱,我们一家子就跟着你混点吃的。”

王凝之笑道:“这下知道谁是大户了吧,以后都得听我的,保管吃的饱饱的,是不是啊,媛儿?”

罗氏幽幽看了王凝之一眼,叹了一声,说道:“我这一路走来,发现咱这县城比以前更大了,包子铺、铁匠铺、书店都多了许多,小郎治理的好啊,真有本事,不过骗人的本事也不小。”

很好,这句话的重点就在最后,真是点名主旨了。

王凝之不敢接话,毕竟是自己理亏,骗了人家,便说去了另一件事。

“嫂子干脆别种地了,在县衙旁开一家包子铺,保准生意很好,每天早上,县衙里几百名县吏和差役都是顺便买饭的,他们手里有钱,买包子油条都是吃到饱了才罢。”

“嫂子,你算算,县衙旁总共有三家包子铺,就算只有一百人进你的铺子,一个人买三个包子、一碗汤,那就是三百个包子,一百碗汤,嫂子觉得能挣多少钱啊。”

罗氏听完王凝之如此上心的分析,捂唇笑道:“好好好,我都没你这么上心,听你这么一说,保准挣到大钱了,其实我早有这么个想法了,只是怕赔了钱,不敢开。”

“小郎,下午你跟我去一趟我爹娘那里呗,看望看望他们,顺便给我娘要点钱,开家包子铺,只是县衙旁边的包子铺怕没这么好开吧,不然怎么才只有三家。”

王凝之点头道:“当然没有这么好开,每月得给县衙交钱,还得认识熟人,最后还要请客醉香楼,这种风气,真是什么时候都不变啊,不过嫂子不用担心这个,直接到县衙登记就好。”

闻言,罗氏不禁说道:“今年的命真好,怕是往年修的福分,竟遇见小郎这样的人物,十里八乡挑着灯也找不到。”

王凝之看着模样轻松的罗氏,说道:“嫂子开包子铺,可不能抛头露面啊,雇两个人手,最好找族里的兄弟帮忙。”

“好,第一次有外人这么关心我,到时候我挣了大钱,一定会报答你的。”

“嗯……我想了想,还真没有能报答的,怎么办,小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